段馨
摘要:從中共十二大到十九大,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歷屆黨代會都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大背景下進行的。每一次的黨代會報告都既是對過去改革開放歷史成果和工作經驗的總結,又是為下一階段改革開放設定新的目標和新的要求?;仡櫩偨Y,從黨代會報告文本出發(fā)總結我國改革話語的特征。
關鍵詞:黨代會報告 改革話語 特征
中圖分類號:D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231-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在黨帶領著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的過程中,改革的話語也在逐步豐富。改革話語在歷屆黨代會報告中體現(xiàn)得最為直接和集中。通過對改革話語的演進過程的認識,分析我國改革的理論基礎、改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和改革的目的與性質,可以直接回答我國“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改革要何去何從”的問題。回顧總結我國改革話語的演進過程,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的改革話語的過程。
一、中國特色改革話語形成的資源
黨代會政治報告體現(xiàn)的是黨對于過去特定的某一段時間工作狀況的回顧和總結,它運用最為凝練、準確、樸素的語言對我國的社會發(fā)展狀況進行最為真實、豐富的描述。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連續(xù)召開了七次黨代會,這不僅是新的時期黨的歷史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我國改革開放這段歷史的高度總結概括。歷屆黨代會政治報告中關于改革的實踐,也成為分析研究我國特色的改革話語的重要載體。對于過去某一段時間的工作成果和經驗教訓的總結總是黨代會政治報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成果總結出發(fā),又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十二大召開時,我國已經度過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幾乎處于長期停滯狀態(tài)的困難時期,社會主義事業(yè)百廢待興。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被提出來。面對之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xiàn)的許多問題,同時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然也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改革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改革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前進,隨著問題的產生而不斷變換改革的具體對象。
鄧小平曾說我國的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這并不是說我國的改革是毫無章法可循的。翻看歷屆黨代會政治報告,關于改革的指導思想,從十二大的馬克思主義,到十九大的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國的改革指導思想也是處于一個不斷豐富發(fā)展的過程。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國改革話語的根源性理論,馬克思主義以其自身的科學性與權威性,使得我國的改革話語自一產生就帶有著科學的性質。
改革的運動不會停止,改革的指導思想也會不斷豐富。十二大黨代會報告描述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取得巨大的成果,從根本上說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勝利。十三大黨代會報告中提出九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國走的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路線。十四大黨代會報告也強調,十四年的實踐,我黨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結果。十五大報告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又樹立了鄧小平理論這一偉大旗幟,將中國的改革事業(yè)推向前進。十六大報告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十七大報告中確立科學發(fā)展觀,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作出了新的發(fā)展要求。十八大報告再一次強調了指導思想對于我國改革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十九大報告指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二、中國特色改革話語演進的特征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我國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改革話語,這些話語有著濃重的中國風格和特色。改革是進行時,改革的話語也不是不變的真理,改革話語是在改革的不斷前進中發(fā)展的。改革話語的演進并不是隨意的,有其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特征。
中國特色改革話語的漸進式特性。改革本質上是利益再分配,漸進式的改革,具有穩(wěn)定與發(fā)展兼顧的特性。我國的漸進式改革有其現(xiàn)實意義,改革初期,要使改革既能在結果上求得發(fā)展,又能在穩(wěn)定的過程中進行,就要滿足最廣大人民的現(xiàn)實利益緊迫需求。我國改革伊始是一個具有八億多人口的農業(yè)大國,人均收入水平低,人民生活在溫飽線上掙扎。解決這么龐大的人口的吃飯問題,改革就注定從經濟開始。漸進式改革,摸著石頭過河,從簡易入手,實現(xiàn)量的變化,但也并不意味著一直亦步亦趨沒有突破,經過四十年的改革,我國經濟實現(xiàn)高速增長,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這有理由使我們黨的改革方向由“促進經濟高漲”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在漸進式改革下,實現(xiàn)改革新的飛躍。在穩(wěn)定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中,既保證改革的速度又有發(fā)展的質量。
中國特色改革話語的創(chuàng)新性?;仡櫸覈母锏臍v史,不可否認中國是從一個落后的發(fā)展中大國發(fā)展起來的。當時的中國改革毫無經驗可循,歷史也告訴我們不能照本宣科,中國的改革經歷了盲人摸象般的前進??偨Y歷代黨代會報告,我們的改革實現(xiàn)了巨大的發(fā)展,提出了如此多的改革方針與方法。改革總不能按照一個路子走到黑,改革面臨的問題也不會毫無變化,黨為謀求更好的發(fā)展,其中有一個字提及次數(shù)逐漸增多,那就是“新”。改革是萬象更新,是在新的發(fā)展成果上追求更新的發(fā)展目標。這就需要我黨有著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概念,這也使得我國的改革話語總有新發(fā)展。我國所有的改革話語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xiàn)的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在理論指導下實現(xiàn)的發(fā)展思路創(chuàng)新,在發(fā)展思路引領下的發(fā)展成果新篇章。
中國特色改革話語的堅持與發(fā)展。我國的改革話語從零開始,現(xiàn)今一切改革的話語都是對過去一切改革話語的升華,但這個升華的過程有著自己的原則,堅持與發(fā)展并存。黨的改革話語不是一味地繼承,也不是一味地與過去割裂,有著選擇,在已形成的話語基礎上,破除與時代、現(xiàn)實和人民要求不相符的,尋求新的內容。第一,中國特色改革話語的堅持。堅持從根本意義上體現(xiàn)了黨和人民對改革的決心和信心,也體現(xiàn)著改革是在其固有的性質、目的和作用下進行的。歷屆黨代會報告中總有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創(chuàng)新”“人民主體”等等的堅持。第二,中國特色改革話語的發(fā)展。任何問題都與發(fā)展相結合,人要發(fā)展,經濟要發(fā)展,政治要發(fā)展等,隨著改革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也要隨之發(fā)展。改革在不斷進行,我們黨關于改革的認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黨關于改革的重點、速度、力度有著其獨到的看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8.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9.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08.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13.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016.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版社,2017.
責任編輯: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