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羽昆
摘要: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如今所說的政治學,但在政治方面的思想?yún)s是十分豐富的??鬃釉凇墩撜Z》中提出了仁愛的價值觀體系,而德政思想是仁愛價值觀在政治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德政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張與政治理想。在《為政篇》的第一章,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以孔子的視角來看,“為政以德”不僅是孔子在政治方面的實現(xiàn)途徑,還是孔子在政治方面追求的最終的效果。德政文化對于我們現(xiàn)代的社會主義社會仍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論語》 德政 德治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212-03
仁愛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愛的表現(xiàn)形式則是“愛人”。德政文化對于我國現(xiàn)階段黨風建設和公務員隊伍的整理工作,仍具有較深遠的意義。本文將從德政文化的內涵、以現(xiàn)代的眼光解讀德政文化、批判繼承德政文化三部分來解讀《論語》中的德政文化。
一、《論語》德政文化的內涵
孔子在《論語·為政篇》的第一章中,首次提到“為政以德”??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所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边@里強調了以德治國對于執(zhí)政者的一個決定性的作用,只有以道德來治理國家,優(yōu)秀的人才和百姓才會聚集于此,國家才能繁榮強盛。如今,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提倡依法治國,然而,道德是法律產生的基礎,法律可以通過條文的形式使大家了解、認知;而道德是通過長期的渲染、熏陶,使人們在思想意識上發(fā)生變化,是從內而外的改變。人們若從思想意識上就固有一套健康向上的價值判斷體系,很多法律并未規(guī)范到的問題在社會上也將不復存在。對于《論語》中德政文化的內涵,筆者總結了五個方面。
首先是正己。為政者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為政者如果首先起到了好的帶頭作用,身邊的人和百姓還有誰敢不端正自己呢?倘若,為政者并沒有以身作則事先注意了自己的言行舉止,那么要施行一些指令,下面的百姓也不會服從??鬃铀f的“正己”,是對為政者的道德人格提出了一定的嚴格要求,客觀上起到了制約為政者行為的作用。但是正己并沒有明確的行為準則,有一定的局限性,這要求為政者在以自覺為前提的情況下,去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達到標準。
其次是守信?!墩撜Z》中,孔子提出了仁愛的核心價值觀,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仁、義、禮、智、信”。而“信”則是指誠實無欺,守信用;當上升到國家層面時,則是要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在孔子看來是國家重中之重的大事。《顏淵篇》中,孔子與學生討論治理國家的方法時說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學生子貢說,如果讓老師去掉其中一項時,孔子說去掉兵。后來子貢說如果剩下的兩者要再去掉一項時,孔子說那就去掉“足食”。所以在孔子看來,“民信”是頭等的大事,也是為政最應該堅持的底線。因為當百姓對一個國家失去了信心的時候,這個國家也將會不復存在。但是堅持取信于民,人民民心團結、凝聚力強的時候,國家的兵力和國力自然就強盛了。
第三是養(yǎng)民??鬃又鲝堃环矫嬉o百姓很多恩惠,另一方面即便役使人民也是要合乎情理的。因為孔子認為,善于治國的為政者應懂得“使民以時”,治國不要占用人民農耕的實踐,治國要關心民生,對于百姓的生活要關心。這樣人民對國家才會心存感激,擁戴為政者。
第四是教民??鬃诱f:“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這里孔子進一步論述了,一個國家如若只提倡法制,是片面的。人民是沒有廉恥的概念的。用道德去熏陶人民、用禮教去規(guī)范人民,人民的心中不但存在了廉恥的概念,而且從根本上避過了錯失,人心也歸順了國家。在孔子看來,一個國家因為養(yǎng)民,讓人們富足之后,百姓的人口變得多了起來,那么就應該“教之”。“教民”的方式也就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當一個國家可以推行仁德,重新恢復禮制,使百姓們都有自己的廉恥觀,懂得去約束自己的行為,那么這個國家便達到了“教民”的目的了。這也是孔子心中德政實現(xiàn)的標志之一。
第五,舉賢。一個國家想要堅持有好的治理思路、有明智的發(fā)展方向,那就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孔子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國家應該去任命有才能的人為官。但對于什么樣的人才去擔任什么樣的職務,孔子也是因人而異的。當別人詢問孔子,他的幾個學生都適合干什么的時候,孔子站在自己的理解的基礎上說了每個學生的才能和性格適合做什么職位。舉賢也關乎另一個問題,就是辨賢。對于人才的識辨方面,孔子所持的態(tài)度在現(xiàn)今看來是辯證的?!氨姁褐?,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痹诳鬃涌磥恚还艽蠹以u論一個人好與否,都是需要觀察的。對于賢才的分辨,不能片面地道聽途說,要堅持有自己的判斷。辨賢的標準雖然是嚴苛的,但是舉賢是為了治國、強國。
二、德政文化現(xiàn)代性的解讀
中國古代的許多仁人志士提出了許多有益的關于政治方面的思想,其中孔子的“為政以德”的德政思想成為中國的傳統(tǒng)政治的重要特點。雖說孔子一生中從政的時間并不長,但孔子對于政治的觀點對后世的影響意義仍然很深遠。在現(xiàn)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物質水平不斷上升??呻S之而來的社會貧富差距加大,日益顯現(xiàn)的問題也復雜化。究其根本,則是物質的豐厚讓人們忽略了在精神和道德上應該有所建樹。德政思想對于今天的社會矛盾的緩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進行、中國夢的實現(xiàn)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德政的首要前提
孔子在談及“德政”時,認為個人的修養(yǎng)是很重要的。在《子路篇》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睘檎娜耍绻旧碜孕卸苏?,用不著嚴格的法律,社會上的風氣自然就會隨之轉好;如果為政的人本身就不端正,即便是有嚴格的法律制度,上行下效,也是無用的。
在今天看來,為政者應該是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影響力的。他們的一言一行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在舉手投足間具有一定的榜樣效果,很多民眾則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倘若,為政者事事為公,民眾自然會跟著走上正道。所以,從政者得自己先要求自己端正為人和心態(tài),才有資格去要求別人。之所以為政者要嚴于律己,是因為為政者掌管著一方的權柄,眼前會時常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如果稍微加以放縱,就會產生不良的后果甚至是嚴重的后果。在《里仁篇》中,孔子說過“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一個人只依據(jù)自己的利益去行事,那么他必然會招來很多的怨恨。所以說一個人的欲望太多就會削弱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品德。那么為政者如果不僅嚴于律己,而且還寬以待人,就可以遠離怨恨,也就更談不上招致仇恨了。
(二)德政的原則
孔子既然推崇以德治國,那么德政的原則又是什么呢?在《堯曰篇》中,子張問孔子怎么樣才可以去從政。孔子答:“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倍鬃犹岬降摹拔迕馈眲t是“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五美”也是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他認為最高明的為政者會經(jīng)常給別人帶來很好的利益,使大家能夠獲得福利,而對于自己也不會有任何的損害。如今我國的民主政治就是需老百姓之所需,供老百姓之所求,也是同一個道理。
對于平常人而言,最難做到的是勞而不怨,很多人往往做一些事情累一些并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做了事情還受到了責備,往往在心理上會產生排斥的情緒,能夠真正地任勞任怨,真正做到“勞而不怨”的人又很少。人生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欲望也是人的本能,孔子給欲望定了一個尺度,便是不要貪婪?!熬訍圬斎≈械馈保说囊笳?,沒有份外的貪心,做到自己清廉正直,也不會去苛求任何人。胸襟寬廣,在寬廣的同時又增加了限度便是不要驕傲。當這樣的品德逐漸轉化為一個人的文化性格中時,這樣就產生了“君子”。這里就涉及孔子在《論語》中體現(xiàn)的君子人格了,君子處于任何的環(huán)境中時,都可以沒有多與少的概念,對于任何事情都極其認真,不會輕浮不會怠慢。即使是一件小事,也會用盡全力去做。為政者要樹立自己的威嚴,是因為要去領導人民。一個人倘若有修養(yǎng),別人看到就會心生敬畏,由內而外所散發(fā)的人格魅力使人民心服口服,而不是心生恐懼。相對比“五美”,孔子還提出了“四惡”以供對比。所以德政的原則也就是尊崇“五美”,摒棄“四惡”。
上行下效,為政者的道德正與否對于老百姓的道德風氣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所以,只有為官者勵精圖治、兩袖清風,百姓的生活才能夠富足。
(三)德政的核心價值
在《論語》中,雖然孔子并沒有明確地提出德政的核心是什么,可站在現(xiàn)今的角度去解讀總結,德政的核心價值就是以民為本。
孔子的愛民之心在《論語》一書中處處可見。他的思想和主張大部分是針對為政者的。因為他明白一個國家是由人民組成的,國家的富足也是要以人民的富足為基礎的。只有富民才能夠使軍隊壯大,只有壯大了軍隊才能夠確保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這樣的為政者才可以獲得老百姓的信任。國家安穩(wěn)了才有條件去教化人民??鬃右笠悦駷楸疽步o了我們一定的啟示,必須堅持執(zhí)政為民的政治價值取向。以人為本不僅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繼承,更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加強我國從政人員的道德教育也已勢在必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绷暯娇倳浀倪@番話也恰恰決定了中國黨風廉政文化的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倡以中國歷史的優(yōu)秀反腐倡廉的文化為例,從而去從嚴治黨、黨要管黨。人們在為官從政的過程中,所信奉廉政的精神理念是為民、求真務實、清廉這樣的一個系統(tǒng)理念下所表現(xiàn)出的廉政的品德操守。
三、批判繼承德政文化
我們在解讀了孔子在《論語》中的德政文化之后,不得不承認,古人的很多觀點是富有遠見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孔子對于百姓、民眾的一種關心和愛護。這也緩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沖突,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但是,孔子的德政文化的思想弊端也顯而易見,因為他將國家的長治久安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當時的為政者的良心上。
雖說道德是法律的基礎,但是道德是需要長期的耳濡目染才能產生對人們感化的作用,并且道德也需要人們從內心去自我約束從而符合道德的標準,即使違反也無人知曉不會受到外界的嚴格懲罰。道德強調的是一種自律,恰恰不同的是,法律則是從條文上規(guī)范人們,法律強調的是一種他律。當人們違反了法律,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從這個層面上來看,道德是由內而外的,法律是由外部去約束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的。法律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穩(wěn)定性則要強過于道德,但是德治也是較為理想的治國方式。當孔子把以德治國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統(tǒng)治階級身上的時候,就已經(jīng)注定了失敗,這樣的希望缺乏一種約束的穩(wěn)定性,并且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局限性也決定了其是不可能為人民服務的。
我們不僅要看到以法治國的局限性,更要看到以德治國的不穩(wěn)定性。這就啟示我們在提倡加強以法治國的同時,也要以道德為輔助,使人們心中生成榮辱觀,自主地按道德規(guī)范要求自己,這樣法律條文的限制性才會被逐漸削弱。此外,孔子的德政思想中也提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正名理論也恰巧流露出了官尊民卑的等級思想。包括孔子以女子與小人為列,這些被后來儒家演變?yōu)椤叭V五?!薄⒁种婆拥摹叭龔乃牡隆钡阮B固的封建思想體系。
對于孔子的德政思想,我們應當批判性地繼承,不可以全盤否定,因為這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神所在;但也不可全盤接受,因為其中有封建性和非理性部分。我們應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地繼承它。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現(xiàn)代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 [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中央文獻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