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鐵
摘? ? 要:愛國主義是經千百年歷史凝結而成的對祖國的真摯情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面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對我國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形成的沖擊,教師應該確立“五位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開發(fā)富有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建設引人入勝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構建以校為本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提高愛國主義教育實效。
關鍵詞:愛國主義;五位一體;教育資源;教育體系;思想政治
筆者曾在遼寧省丹東市東港第二中學的高一、高二學生中隨機發(fā)放高中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問卷150份,成功回收問卷118份。此外,又選擇了20名高中生進行思想道德現(xiàn)狀專題調查研究輔助訪談。在問卷中,有一項是“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了“享受生活”,近20人選擇“做一個有錢人”,只有48人選擇了“為國家作貢獻”。對于“你認為讀書究竟為什么”“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如何做”“你是否愿意參加集體活動”這些問題,很多學生回答“讀書是為了求職”“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希望能公私兼顧”“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
調查結果顯示,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學生將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從“我”出發(fā),以“我”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實現(xiàn)、完善自我價值”;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時,則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們又對個人價值定位不準,對“為什么要讀書、將來能夠做什么”等不夠清晰,在讀書目的、人生理想方面主要考慮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筆者以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一些青年學生的思想走向,他們心中有國家概念,但難將心中的愛國熱情轉化為正確的行動。因此,筆者認為應在課堂內外加強對學生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教育。
一、確立“五位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面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對我國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形成的沖擊,我們確立了“五位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即對自己負責——自尊、自信、自愛;對家庭負責——感恩父母,為父母分憂,承擔家庭責任;對集體負責——珍惜集體榮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主動承擔集體責任;對社會負責——勤奮學習,誠信奉獻;對國家負責——樹立遠大目標,將自身努力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為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不懈奮斗。
“五位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把愛國與愛自己、愛家庭、愛集體、愛社會緊密結合在一起,在要求上從低到高、在內容上大小結合,有效克服了日常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空洞化、說教化的短板。在“五位一體”目標引領下,我們以推動學生身心健康長遠發(fā)展為根本,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促進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的緊密結合,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激發(fā)學生愛國、愛家鄉(xiāng)之情,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二、開發(fā)富有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全國各地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這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財富和有效載體。丹東是經歷抗美援朝戰(zhàn)火洗禮的“英雄城市”,我們充分利用本地區(qū)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推動開展愛國主義實踐活動,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和現(xiàn)實性。具體而言,丹東的校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有:虎山長城、東港南崗頭慘案遺址、新開嶺戰(zhàn)役遺址、鴨綠江斷橋、抗美援朝紀念館、抗聯(lián)遺址等;英雄輩出,繼往開來,如任國楨、鄧鐵梅、苗可秀、邵天任等。
這些刻在骨子里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成為丹東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家鄉(xiāng)情感的不可多得的資源。我們把它們編入校本教材,讓選修課程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我們把它們滲透在學科教學當中,讓學科教學散發(f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迷人光芒;我們把它們融會在各項活動中,讓學生們在活動中了解革命歷史、接受革命傳統(tǒng)熏陶,從而喚醒他們的愛國意識、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筑牢他們愛國的精神根基。
三、組織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我們充分利用丹東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增強責任感,擁有家國情懷。一是開展“尋訪紅色足跡? 傳承革命傳統(tǒng)”研學之旅。通過尋訪定遠艦(1∶1仿制艦)、日俄戰(zhàn)爭發(fā)生地、虎山長城、青山溝抗聯(lián)遺址,重走抗聯(lián)小路、登鴨綠江斷橋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等歷史。二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月活動。學校將每年十月份設定為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月,組織學生觀看“開放四十年的丹東經濟”攝影展,了解今天的丹東,展望丹東的未來,對學生進行優(yōu)秀文化傳承教育。三是舉辦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比賽活動。如紅色歌曲班級大合唱比賽、英雄人物故事演講比賽、歷史小論文評比,等等。
活動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開展上述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祖國的歷史,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引導他們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真正將愛國主義教育深入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四、建設引人入勝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發(fā)揮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改進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提高這一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的吸引力。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同時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整合課內外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情感和思想觀念的統(tǒng)一;二是要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國情教育、國恥教育和國粹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激發(fā)出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三是要豐富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式,變原來簡單的“灌輸”教學為情感體驗式、活動參與式教學,增強思想政治課對學生的吸引力;四是要加強政治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yǎng),提升愛國主義情感,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學生,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堅定他們的愛國信念。
思想政治課貫徹落實好新課標理念,突出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發(fā)揮政治課堂這一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五、構建以校為本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
要從不同的維度來構建和完善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最主要的是三個:一是時間維度,需要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級確立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在一年的不同月份中,確立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使學校對每年、每屆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完整的體系。二是內容維度,如可以構建傳統(tǒng)節(jié)日系列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通過傳統(tǒng)節(jié)日使學生體會到最真實的國家和民族情感。三是組織維度,要構建起包括管理團隊、德育隊伍、學科隊伍、學生組織等在內的愛國主義教育網絡體系。以學科教學為例,需要教師挖掘各學科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與時事政治教育、相關德育工作相互配合,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構建完善的學校愛國主義教育體系,使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時間上循序漸進,在內容上相互補充,在力量上相互配合,這不但使愛國主義教育變得有血有肉、更加豐滿,增強了生命力,而且進一步凸顯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全員性、全面性和全過程性,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