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禮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直接影響學科教學質量,更關系學生未來的成長。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給學生減輕負擔、讓教學提質增效是每一位教師的最終追求,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究竟如何提高中學語文課深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談談如何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有效備課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備課是上好課的關鍵和基礎,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備課的有效性。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備課呢?
(一)備課標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他把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抄下來,貼在課本的首頁,每次備課時都要翻看。熟透課程標準、教材和參考書是教師備好課的法寶”。然而,在備課時,有些教師往往只讀教材、參考書,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作用。備課,先從讀課程標準開始,把握課程標準規(guī)定學段目標,才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二)備教材
備教材是備課的重要一環(huán),必須準確把握教材并創(chuàng)造性地加工教材,才能有效發(fā)揮教材的本真作用。一是深入鉆研文字,二是充分朗讀課文。
(三)備教案
理清教學思路,合理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先講什么,后講什么),是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關鍵。一是說好一句話。一個氣質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飛揚的教師必定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小學生最善于模仿,我們的言談舉止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備課時,雖然不可能把每句話都預設好,但比較重要的過渡語言和總結性語言還是可以預設的。這部分能預設的語言要考慮到是否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否能直接表述核心知識點。二是提好一個問題。高質量的提問在教學上能夠發(fā)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fā)、牽動作用。“提問”或者“問題”是組織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課堂教學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所以,在備課時要預設提出有效問題。三是用好一塊黑板。板書是一門高度濃縮的“提練”藝術。它用概括的文字、簡明的圖表、簡單的構圖直觀地把教學內容濃縮起來。板書設計結構上要簡明扼要,語言上精心錘煉,形式上新穎有趣,才能使課堂教學脈絡清楚、思路清晰。
二、有效上課
有效上課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必須有效處理好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教師有效引導和學生主動參與的主體作用。
(一)創(chuàng)設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學”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寫”的權利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把語文教學真正落實到聽、說、讀、寫的宗旨上來。
(二)合理使用多媒體
教育專家賈志敏老師說過:課件非用不可才用,可用可不用那就不用,完全不需要用就堅決不用。多媒體既有優(yōu)點又有弊端,優(yōu)點是直觀、形象,縮短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學生一看就懂;弊端是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并且會導致學生忽略課本,學生的記憶會停留在課件上,回到課本中會對文中的詞語、句子印象不深刻。課件用過了就不會出現了,而課本用好了,學生打開課文就會情景再現,對知識的鞏固性較好。所以要盡量依托課本,將課本與課件有機結合,用好課本特別是文中的插圖。
(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問題的提出一定要把握文本內涵,緊扣重難點,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突破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在同桌、小組合作、交流、匯報中去完成。
(四)處理好重點、難點與一般知識的關系
課堂上要突出重點,在時間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點放在突出位置,對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致的內容,要下功夫解決。特別要關注課后練習題,課后練習題就是教學重點,應有意識地把課后練習題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五)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
教學中要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為目的。研究證明,能力不會隨著知識的增加而自然形成,能力的形成是有條件的。應努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自覺配合、努力實踐,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fā)展。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和延伸性的活動,只有在活動中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三、課后延伸
(一)開放性去“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從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借助課外閱讀來完成。課外閱讀內容可以是課堂內容的擴展和延伸,以指導讀和開放自由讀相結合,讓學生在讀中積累知識,在讀中培養(yǎng)閱讀能力,這樣課內外結合起來,既豐富了學生知識領域,擴展了知識視野,又提高了閱讀能力。
(二)突出層次性去“寫”
學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點、家庭狀況等方面都各有差異。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主動學習,要關注個體差異,設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充分的發(fā)展。
(三)作業(yè)輔導及批改
作業(yè)批改應采取組內互改、同桌互改等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鞏固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對重點作業(yè)采取面批,及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這樣,通過多形式的作業(yè)批改方式,即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及學習能力。
總之,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方法又有很多種,方式也不盡相同,但無論何種方式、方法都需要我們傾心傾力去完成、去實踐,這樣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