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元
【摘 要】 目的:探究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危害因素,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方法:應用問卷調查法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面臨職業(yè)危害相關因素展開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總結與歸納,并采取針對性的防護干預措施。結果:手術室的護理人員其面臨職業(yè)相關危害因素主要是包括了化學、生物、物理、生理及社會心理危害因素,同時護師級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對職業(yè)的危害與防護認知和行為的評分均顯著高于護士職稱的護理人員評分情況,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通過對手術室的護理人員相關職業(yè)危害因素進行調查與分析,并針對性地開展防護措施,能使護理人員從思想上正視職業(yè)危害,同時對行為上的防護進行有效增強,是利于對其身心健康的防護,并有效地保障手術室的日常護理工作開展與質量。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yè)危害;防護
職業(yè)危害是近年來眾多的醫(yī)護人員進行關注的一個重要內容[1],其是指護理人員于職業(yè)環(huán)境當中可能會存在對其健康、安全以及工作能力造成不利影響因素或相關條件等[2]。手術室的工作環(huán)境相對比較特殊,存在有諸多危害因素,各個因素均易對醫(y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為此,本研究通過分析手術室的職業(yè)危害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現(xiàn)將具體的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本手術室14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該14位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個體,年齡25~44歲,平均年齡(29.2±2.4)歲;當中護士共6名,護師共6名,主管護師以上共2名。
1.2 方法
通過本院自制的問卷調查法進行職業(yè)相關危害因素的調查,本研究使用的調查問卷均經過了護理學的專家審閱并通過。問卷表的內容分為兩部分,其一為護理人員一般資料調查,包括記錄護士年齡、性別、部門、護齡、職位與職稱等內容;另一部分為護士對于職業(yè)危害和防護情況的認知以及行為的相關狀況評分,共計10項,評分總分100分,護理人員的得分情況越高則代表其對于職業(yè)危害以及防護情況認知、行為的狀況相對越好。對調查結果進行總結與歸納,并采取針對性的防護干預措施。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應用SPSS 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評分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表示,組間比較t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
2 結果
手術室的護理人員其面臨職業(yè)相關危害因素主要是包括了化學、生物、物理、生理及社會心理危害因素,同時護師級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對職業(yè)的危害與防護認知和行為的評分均顯著的高于護士職稱的護理人員評分情況,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3.1 分析常見的職業(yè)危害因素
3.1.1 生物因素 手術室當中的護理人員通常面臨的生物危害主要是病毒以及細菌導致等[3]。護理人員通常會于患者的血液、體液以及分泌物等進行接觸,其中,極有可能會有攜帶各種的致病菌以及如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病毒,護理人員遭受的感染幾率遠高于常人,尤其在手術室中對大量的銳器(如剪、刀、鉗、注射針頭以及縫線針等)的應用過程,一不小心即會導致護理人員受到刺傷或傷口污染等,并引起血源性的疾病感染以及腫瘤生長等危害。
3.1.2 物理因素 紫外線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線和臭氧是手術室空氣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對皮膚黏膜和肺組織都有強烈的刺激性,長期接觸可引起角膜炎、結膜炎及皮膚紅斑、肺氣腫和肺組織纖維化等。噪聲危害:手術室屬于噪聲嚴重污染的科室。手術室的噪音主要來自于監(jiān)護儀、高頻電刀、吸引器等。噪聲長期刺激可導致精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煩躁,耳鳴,影響工作效率,甚至可導致植物神經失調,失眠等。
3.1.3 化學因素 手術室的工作環(huán)境相對比較封閉,因此一旦應用化學材料即產生的化學氣體也更不易散發(fā),空氣有害化學氣體的濃度相對較高。手術室的化學危害多來源自主空氣中殘留化學消毒劑、電刀煙霧以及藥物揮發(fā)氣體等,護理人員長時間與之進行接觸,一旦防護不嚴,即可導致產生鼻炎、哮喘或注意力障礙等危害。
3.1.4 生理因素 手術室的護理人員工作的節(jié)奏相對更快、同時部分手術的持續(xù)時間較長,易導致其長期處于應激的狀態(tài);進行大手術時,連續(xù)長時間的工作會使飲食不規(guī)律,可能使胃腸道的功能發(fā)生紊亂;同時護理人員的頸椎在配合進行手術時會常保持屈曲位,因而也易得頸椎病等。
3.1.5 社會心理的因素 由于手術室的工作性質,要求著護理人員既要有足夠的技術又要需要承擔較為繁重的體力勞動,同時,手術室的護士人手相對不足,經常會面臨倒班安排,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往往與生活的時間產生沖突。因此,其工作會常保持高壓力狀態(tài)。一旦壓力超過調節(jié)范圍即會引發(fā)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同時患者與家屬對于護理人員的工作內容又往往不夠了解,工作場所中易出現(xiàn)騷擾或糾紛等。
3.2 防護對策
3.2.1 生物防護措施 進行手術前,要求護理人員充分地做好術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完善進行各項檢查內容等,術前要求佩戴好護目鏡、防護鞋、橡膠手套,同時必要時需要穿好隔離手術衣進行手術;同時對于手術的操作需要遵循規(guī)范,注意銳器、謹防感染。一旦受傷需要做好應急處理,立即對傷口進行擠壓,再使用肥皂等進行仔細清洗,通過大流量流動水進行沖洗,應用75%的醫(yī)用乙醇消毒,并上報院感科進行評估以及后續(xù)處理。
3.2.2 化學防護措施 平時需要保持手術室的通風狀況,同時監(jiān)測空氣的質量。在術中需要提醒麻醉師注意好盡量的減少麻醉藥物的揮發(fā)。在使用電動刀時,需要配合抽吸裝置將排出的煙進行抽吸,時刻保持手術環(huán)境的空氣質量。
3.2.3 物理防護措施 在手術室進行紫外線和臭氧消毒時,手術室護士應回避。在手術間內限制不必要的交談,及時關閉不需要的產生噪音的設備儀器。對于手術室的醫(yī)療電器,要定期檢查和維護,及時淘汰陳舊的設備,引進聲音小,性能好的設備。
3.2.4 生理防護措施 加強手術過程排班安排,充分護理人員有足夠的進餐時間與休息時間,保障護理人員術中的體力,同時減少發(fā)生胃腸功能紊亂幾率。器械護士在從手術臺取下或者轉移器械時,可將其身體同頸椎一同旋轉,以減輕對頸椎的轉動承受壓迫。
3.2.5 社會心理防護措施 對于護理人員工作班次需要進行合理安排,同時加強業(yè)務學習,以盡量讓護理人員熟悉各種類型的手術,提高護理人員在手術中的協(xié)調配合作用。工作之余同時積極組織對護理人員人際關系的處理,使護理人員與同事、患者及親屬保持有足夠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積極協(xié)助其調整好心態(tài)等。
總而言之,通過對手術室的護理人員相關職業(yè)危害因素進行調查與分析,并針對性地開展防護措施,能使護理人員從思想上正視職業(yè)危害,同時對行為上的防護進行有效增強,是利于對其身心健康的防護,并有效地保障手術室的日常護理工作開展與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春娟.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yè)危害因素與防護措施[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02(08):169-170.
[2] 馬炳鳳,郭志紅.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yè)危害及防護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8):105-106.
[3] 林細芝,陳美英,曾嘉瓊,等.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職業(yè)危害及防護[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03(05):93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