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科云
小學科學是一門科學啟蒙性學科。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科學信息,圖文并茂,有許多實物彩色圖片、形象的模型圖與優(yōu)美的文字,從而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tài),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xiàn)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我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側重于讓學生在探索、實踐中去學習,充分體現(xiàn)科學教學的開放性。
(一)“教師”的開放
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老師相當于“導演”。如果一堂課,一個教學片斷沒有明確的主題和方向,沒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思想及教學方法,只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我想你再怎么賣力也會是徒然的,效果甚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解放思想,敢于創(chuàng)新,樹立“開放”意識,在新時代的教學、教研活動中才會有新的突破。例如,我在教學《植物》這個章節(jié)中,讓學生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這兩個概念時,不是根據(jù)教材直接向學生揭示:完全花是由鄂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組成;任缺少一部分或多部分的花都叫不完全花。我在備課時想到這樣教學,一方面太傳統(tǒng),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即使觀察了教材中的圖文,對“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概念認識模糊,不能真正掌握這個知識點。我選擇的教學方式是,讓兩個學生上臺對我課前準備的油菜花和南瓜花分別進行觀察和“解剖”。這樣,學生興趣盎然,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此知識。
(二)“學生”的開放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成為“導演”選中的優(yōu)秀“演員”。讓學生從不同的角色去表現(xiàn)自己,展示自我。傳統(tǒng)的教學,學生大多處于封閉的課堂教學狀態(tài)之下,獲取知識的途徑過于單一,思維和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不夠。因此,在開放的教學中,要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wǎng)絡等等各種媒體和資源進行學習、學生不必為了學習而共同處在某一時間和地點,學習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由小組合作完成,地點可以擴展到課外、校外。在準備學習《磁鐵》這個單元的第一課時,按常規(guī)一上課,我便“提問引入新課”:同學們,你們了解磁鐵嗎?它有……我的“開場白”還沒講完,教室里已經(jīng)炸開鍋了,“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班上一大半的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個個躍躍欲試,有些同學干脆直接站起來便搶先答道:“我知道磁鐵能吸鐵?!薄拔抑来盆F形狀有條形的、圓形的。”“我知道兩塊磁鐵既能吸在一起,又能互相推開?!薄拔抑来盆F可以做指南針?!薄蝗唬晃慌酒饋泶舐曊f道:“別說了,別說了,你們這樣七嘴八舌的,老師怎么上課呀?”的確,要是換作以前,我也會制止學生課堂上的“不懂規(guī)矩”。可今天,看到同學們如此想在課堂上展現(xiàn)自我,我不能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該把課堂還給學生了!我靈機一動,迅速調整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大膽決定:打破課堂常規(guī),把課堂還給學生。我接著剛才這位女生的話題,面帶微笑地說:“同學們,看到你們這樣活躍,這么聰明,積極努力地展示自己,老師非常高興。但是,我們學習科學知識,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比如說,你知道磁鐵能吸鐵,但你知道它為什么能吸鐵嗎?它是不是只能吸鐵呢?我們不能對知識一知半解,要勇于探索,追根究竟……好,這節(jié)課我們換一下‘角色來學習,行嗎?”我故意把“角色”說的又重又慢。學生們詫異地望著我“什么角色?”這時,借學生聚精會神地盯著我,我迅速地板書課題:“1、我們知道的磁鐵”。然后轉過身親切地說“請大家看看,這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主題,思考并交流一下:你準備探究哪些問題?待會兒,我請個別同學上臺當‘小老師,提問考一考大家;老師當‘評判員評一評:‘小老師問題提的好不好,回答問題的同學,答案是否準確。同學們有沒有信心上好這堂課?”“有!”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接下來,我便把大多數(shù)的課堂時間還給了學生,充分讓他們去交流、提問、解答……這無疑加強了學生對課堂參與,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高。
(三)“教材”的開放
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學生獲取知識,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首先產生求知欲望?!稑藴省分唤o出了學生在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五大部分的具體內容標準,沒有規(guī)定所應落實的年級,更不是教材內容的排列順序。因此,我們在教學同一章節(jié)的科學知識時,要根據(jù)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入手,合理調整教材的先后順序以及課時安排,并非一定要按課目有序進行教學,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而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三年級科學《磁鐵》這個單元時,我選擇了不同的兩個班(學生平時學習狀況很接近)大膽進行了教學嘗試:三(3)班按單元目錄1至7課有序教學;三(4)班,是根據(jù)學生最感興趣的“磁鐵的吸引力”入手,以“為什么?”為主線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第二種教學方式,明顯感受到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課堂效率大大提高,完成整個單元的教學任務節(jié)約了一課時。測評這個單元的結果,三(4)班比三(3)班平均分高出1.35分。
(四)“教學環(huán)境”的開放
教師向學生傳授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獲取信息的效果會截然不同。比如,做同樣的實驗,在教室里做,與在實驗室做,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性是不一樣的;觀察同一個事物,在書本上觀察與課件展示、實物觀察,學生收獲也是明顯不同的。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線,讓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運用各種開放性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愛學,樂學,成為學習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