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幼云
課堂教學應是一個自由靈動、鮮活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的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成效性也理應主要是看教育的對象----學生這一生命主體的成長與收獲?,F(xiàn)就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經(jīng)歷,對高中政治教學中提升學生命素養(yǎng)談幾點筆者的反思。
一、關注時政熱點,及時捕捉有效信息
作為一名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師,一定要關注時政,與時俱進,及時捕捉適用的、典型的有效性時政新聞,這是對政治學科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之一。當時在準備這一課時,剛好發(fā)生了震驚國內(nèi)外的“3.01”昆明暴恐事件。筆者根據(jù)政治學科具有時代性的鮮明特點,整課的教學設計就圍繞這一事件進行設問,層層誘導,由淺入深,貫穿全課知識點。當然,僅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而言,有很多的時政新聞都可以用,如感動中國的人物、摔倒的老人扶不扶、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等素材,可當時在選材的時候,反復比較、推敲后還是選取了“3.01”暴恐事件,一是側重考慮與生命教育課題研究聯(lián)系的很緊密,能較好滲透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二是考慮這是最新時政熱點,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時政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3.01”暴恐事件的導課視頻確實就起到了這一功效。
二、合理利用教材,充分挖掘生命素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jù)但不是全部,特別是思品政治課的教學,應在時政新聞背景下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力求做到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如本課的兩大重難點知識即“人的價值及評價”與“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知識點很簡單也很明了,但要讓學生真正領會和理解人的價值及正確價值觀對一個人的生命和成長重大意義卻不是很簡單的。因此,在教學設計上,立足教材的主干知識,用“3.01”暴恐事件中鮮活的人物事跡及種種行為的鮮明對比,使教材知識更加感性與直觀,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如本課教學中僅張立元這一人物身上就可以挖掘出“奉獻與責任”“生與死”“義與利”“生命財產(chǎn)與人身安全”等多個生命教育點,他的那句“來來來,快來砍我,來追我,我在這!”無不彰顯了人民警察為人民的英勇氣概。在教學知識點的處理上,教材僅是教學的依據(jù),整個教學設計已越了教材本身,使學生在正義感、責任感的熏陶下進一步加深了對一個人生命的質量、價值和意義的理解。
三、巧設探究問題, 激發(fā)學生思考生命價值
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問題設置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如果問題設置不當,太淺了,激發(fā)不了學生的思辨思維,那是“假設問”“假探究”;太難了,學生難以開展探究活動,課堂陷入冷場。這兩種情況都會使課堂教學陷入無效課堂的境地。因此,探究問題的難易度和切入點很重要。
1.本課難點知識“人的價值及其評價”在處理上先是借住一定的背景資料,將本課價值觀相關內(nèi)容納入材料中讓學生去探討與思考
即網(wǎng)友對張立元的英勇壯舉們的點贊:網(wǎng)友1:把危險留給自己,將安全送給別人;網(wǎng)友2:“為百姓筑起安全墻的肉盾所長”;網(wǎng)友3:你是人民的英雄,是公安系統(tǒng)的楷模,人民感謝你!……然后提出“你是如何看待網(wǎng)友對張立元價值的評價?”這樣設置遵循的主導思想:一是要讓學生在直觀性材料引導下有話可說;二是提出問題要求深層次、全面地評價人的價值,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思維。所以,借住網(wǎng)友的種種評價旁征博引,把問題引向深層次地思考,使知識點由淺入深,更好地幫助學生對“人的生命價值主要在于奉獻”的理解與思考。
2.本課的重難點知識“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在處理上以正反面兩則材料為依托要求學生
“結合材料,談談同樣面對人民的生命,張立元等人與暴徒的態(tài)度及行動如此大的反差,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這一探究的預設與生成不是特別理想,還有待提升。不足之處在于學生對新疆恐怖勢力的相關知識知之甚少,加上從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不足,在探究環(huán)節(jié)難以深入,課堂氛圍不夠熱烈,同時筆者自身相關知識儲備的有限性也沒能發(fā)揮好教師主導性的作用;但可喜之處在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夠在正反面人物不同的行為選擇所折射出的不同價值觀,從直觀感性的案例中歸納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的相關知識點??烧业较嚓P知識點并不得于理解內(nèi)化知識點,真正成功的合作探究應是能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有益活動。
四、注重情感升華,體驗和感悟生命情懷
在教學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最能突顯教育的本質和真正意義。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即生活 ”。教師的教學要讓學生感受學習生活的愉快,讓學生從中感悟人生哲理,把學生培養(yǎng)成熱愛生活、積極、陽光、富有責任感的人。本課的情感升華部分是根據(jù)“3.01”昆明暴恐事件中有一特別引人關注的女性暴徒,設置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這位年僅16歲的維族女子就是你所認識的朋友、親戚或鄰居,你最想對她說些……”這是依據(jù)同齡人的同理性心理來設問,容易引起學生這一生命主體在心靈、思想的共鳴。這在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我們能不能把恐怖主義和某一個民族或宗教劃上等號?”把情感教育升華到愛國主義層面,幫助學生全面、理性、客觀地看待這一暴恐事件,認清恐怖分子不代表全部的維族人民和穆期林信眾,再次利用阿里木這一新疆草根慈善家的正面材料佐證這一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立足學生主體來設置,幫助學生從中感悟生命情懷和加深愛國主義情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生命素養(yǎng)。因此,情境升華部分處理得當,就能成功地把一節(jié)課推向高潮,成為精彩的亮點。
總之,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智育的發(fā)展,還要關注學生的德育和心理需求,做到把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放在重要的位置,努力提升學生的生命素養(yǎng)。就如劉再復先生在他的《教育論語》一書中說的道:“教育應當把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性、培養(yǎng)有質量的生命作為第一目的”。我們教師應當要牢記 “人”這一主體的生命理念,把學生這個“人”的生命點發(fā)揮出來,做到教育生活化、生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