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朝潤
在平時的一日活動中,面對新的游戲,新的技能,新的嘗試,孩子們往往會有“畏難情緒”,表現(xiàn)的很消極,常常以“我不會啊”,“我又沒做過”,“我不想做”為理由不愿去嘗試。針對這個問題,我從平時和家長的談話中和家長一起尋找幼兒產(chǎn)生“畏難情緒”的原因并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探索克服“畏難情緒”的方法。
陳鶴琴說過“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huán)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yǎng)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笨梢娂彝ソ逃闹匾?。我試圖從和家長的談話中找出幼兒產(chǎn)生“畏難情緒”的原因。
談話實錄:
師:孩子在班上做事小心翼翼,每次區(qū)域活動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的走到自己插游戲牌的區(qū)域,然后一雙大眼睛緊緊的盯著我,一定要經(jīng)過我的同意,碩碩和博博才會走進區(qū)域。
碩碩和博博媽媽:其實他們在家玩的挺瘋的,就是有時候玩的瘋起來了奶奶就會制止,就會不讓他們玩,會說什么“你們這樣會弄壞玩具的”,“這樣會把家里別的東西碰壞的”這種話,家里的玩具有很多,有些奶奶都是不讓碰的
師:不讓碰?為什么?玩具就是給孩子玩的呀
碩碩和博博媽媽:因為奶奶怕收啊,你想啊,這么一大堆積木鋪開來,他們奶奶得收多久。
師:收玩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應(yīng)該自己做,不讓他們?nèi)プ?,他們永遠(yuǎn)都沒有這么意識。
碩碩和博博媽媽:不行啊,奶奶覺得他們收不好,到時候還是要她來,多此一舉,太麻煩。
媽媽也說兩個孩子在家玩的還是挺瘋的,孩子的天性是好動的,尤其是到了中班,更加的活潑好動,這才是他們本來的樣子。但是因為奶奶包辦的太多,干涉的太多,讓孩子變得敏感,小心翼翼。沒有自主的權(quán)利,凡事都習(xí)慣性的要先得到大人的同意才去做,做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不把東西弄壞。這樣的玩一點價值都沒有,久而久之,孩子的行動力會變得越來越遲緩,不愿做不想做害怕做。
談話實錄:
師:赫赫最近怎么了,做事情都不積極,小班的時候,跟老師互動的可好了,積極表達(dá)自己的想法。做游戲的時候也是沖在最前頭,特別有朝氣。
赫赫媽:是的是的,那天他回家自己還跟我說的,今天的足球活動他沒有參加,我很詫異,其實他很喜歡的,我問他為什么,他沒說。
赫赫媽:我想起來了!上次足球課你發(fā)了視頻,我看了后晚上回家直接對赫赫說,這么簡單的動作都不會,你一定是個大笨蛋!從這之后,只要我讓他再試一試,他就會說,反正我是大笨蛋啊。
消極評價對幼兒的影響真的很大!赫赫媽對我說,她其實是開玩笑的說了一句,但是在赫赫的心里他是真的以為媽媽覺得自己不行。失去了自信,就沒有了努力的動力。中班幼兒可以開始自己組織游戲,他們在游戲中是自由的,通過自己的活動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其實關(guān)注的重點更多的是過程而非結(jié)果,過程中積極,正確的評價作用更大,而家長們看到的只是結(jié)果,沒有別人做的好,做的完美,就妄下定論,給予不恰當(dāng)?shù)脑u價。長此以往,孩子也會變得更注重結(jié)果,一旦覺得自己不行,害怕失敗被家長說,便不再自信,不再大膽去嘗試。
談話實錄:
師:佳佳現(xiàn)在在班上,他想做的事情積極性就特別高,不想做的事情,無論如何都不會做。上次教新技能,每個孩子都在練習(xí),到他了,他直接說老師我不會,就站在那兒不動了。
佳佳媽:對,他就是這樣,想做的就做不做的就不動。
師:你們有采取什么措施嗎?
佳佳:這…沒有。
可以看出,佳佳的家長對待孩子是完全民主自由的,喜歡就去做,不喜歡的也決不強求,但是中班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有接受正式任務(wù)的意識,所謂任務(wù)是指是日常生活中交派的工作,擔(dān)負(fù)的職責(zé)、責(zé)任。隨心所欲不是由著孩子的膽怯,懶惰不讓他嘗試,而是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必須做的,嘗試過程中孩子的各種想法,做法,不干涉,給予適當(dāng)?shù)囊龑?dǎo),才是正確的方式。凡事只有嘗試了才知道會不會成功,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和驚喜會讓幼兒對以后的事情都能保持著熱情,更加愿意去嘗試。
談話實錄:
師:這次涂色活動,我發(fā)現(xiàn)思思沒有什么耐心,一開始很認(rèn)真,但是到后面就開始發(fā)呆,后來直接告訴我,不愿意涂了。
思思媽:這個問題是的,我們有在培養(yǎng)耐心這一方面做努力。
師:那出現(xiàn)這種中途不想做的情況,你們會怎么做呢?
思思媽:我們可能會來硬的,就是有點逼著的感覺。
“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征,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游戲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不斷的豐富,具有探索性,挑戰(zhàn)性,創(chuàng)造性。只有這樣的游戲活動,幼兒才會有更多的熱情,更愿意去嘗試。當(dāng)過程讓幼兒覺得乏味的時候,家長和教師就應(yīng)該思考游戲的內(nèi)容和方式是否需要調(diào)整,怎樣重新引起幼兒的興趣。而不是強迫性的逼著讓幼兒完成。長時間的逼迫會讓幼兒退縮,消極,甚至是反抗。
有句話說的好“教師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教師的影子”,這句話放在家長身上同樣合適。孩子是善于模仿的,不要覺得他們是孩子,還小,不懂,其實我們的一言一行,孩子們都會看在眼里并時不時的學(xué)一學(xué)。所以我們除了要做到兒童本位思考外,還要“以身作則”,只有當(dāng)我們在遇到困難時,樂觀,大膽,積極嘗試,才會更好的影響孩子。讓他們真正的做到“樂觀心態(tài)下的大膽嘗試”!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大廠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