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利
隨著通信電子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對于基礎扎實、專業(yè)過硬通信電子人才需求激增,大批的高等院校紛紛開展通信電子線路課程。但是由于大部分高等院校開辦通信電子線路課程的效果并不理想,必須要積極適應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全面針對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有效優(yōu)化通信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整體質量。
隨著我國各大高校紛紛開設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有很多高校在開展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不足,例如電子類專業(yè)教師缺乏足夠的工程實踐、電子教材與現(xiàn)階段電子通信工程的發(fā)展不配套、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沒有嚴格按照企業(yè)和社會的需求進行培養(yǎng)等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現(xiàn)實相脫節(jié)問題嚴重,之存在這樣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沒有嚴格按照工程教育認證的相關要求進行課程設計,為此必須要積極促進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教學改革,滿足工程教育認證的需求。
1 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
1.1 教學過于枯燥
通信電子線路課程作為信息技術的一門重要課程知識,非常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緊密結合,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沒有深刻意識到實踐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往往導致大多數的課堂教學依然以傳統(tǒng)課堂教學授課方式為主,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動手實踐,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很多的通信電子線路教學涉及到的內容不僅知識過于抽象,而且許多知識非常的零散,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比較大的挑戰(zhàn),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1.2 教學內容與集成電路發(fā)展之間具有較大差距
在通信電子線路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往往主要針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設計分析,但是很多的教材實驗不僅內容老舊,而且與實際的理論知識脫節(jié)問題非常嚴重,這樣就導致學生開展實驗教學的效果不理想。很多的實驗主要是驗證相關的理論知識,而沒有針對集成電路的設計進行分析,導致學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無用功的現(xiàn)象。
1.3 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之間不匹配
通常情況下在電子線路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的理論知識就是對分立元件電路進行介紹,而沒有針對集成電路模塊進行教學,這樣就導致學生的學習與實際的應用存在比較大的差別,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在學習完通信電子線路課程之后,無法針對實際的高頻射頻電路進行分析。為此必須要針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研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工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滿足工程教育的認證需求。
2 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改革
2.1 積極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
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必須要針對通信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進行重點介紹,并且滿足對于集成電路的發(fā)展信息進行明確,對于課堂教學與實系情況不相符的教學內容有適當的刪繁就簡,對于實際中應用內容較少的知識也要及時的進行調整,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通信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更加偏向實用性,也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整體質量。
2.2 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一般來說,由于通信電子線路課程自身具有非常良好的綜合性,可以通過邊實驗邊講解的方式,來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課堂教學基礎。在開展通信電子線路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積極促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包括項目驅動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進一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際案例進行結合,提高對于理論知識的了解,讓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3 加強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改革
在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方面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以實驗教學、課程設計、課后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為主,但是這樣的課堂教學流程很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僵化,學生在課堂教學實驗的過程中,通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流程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實踐操作參與程度不足,導致實驗操作的效果不理想。為此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針對課堂實驗進行深入研究,讓學生能夠針對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及時鞏固,并且通過理論驗證的方式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2.4 強化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在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于實習基地的建設,在校內應該大力建設仿真實驗室,讓學生可以通過仿真實驗室來進行實踐操作,在校外可以與企業(yè)進行合作的方式組建實訓基地,實現(xiàn)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
3 結論
在新時期我國社會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對于通信電子線路專業(y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為了能夠有效促進我國通信電子行業(yè)的競爭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必須要促進通信電子線路課程進行全面改革,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要求、企業(yè)要求的專業(yè)技術型人才。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