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彥竟
在《如何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的講述中,金波老師講“如何處理教學目標預設與生成的矛盾”時這樣講——教師的教學設計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f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激發(fā)學習和探究歷史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我認為,非常正確、實用。
下面我談一下原因:
很長時間了,為一個問題所困繞:教學任務的落實與新課程推進嚴重受阻。原因之一是當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所必需的相關能力相當匱乏。也正因如此,老師們有很多時候總滯留在落實教材講授內容的水平上,無法體現(xiàn)新課程在掌握知識基礎上,實現(xiàn)學生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發(fā)展的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的“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經驗”,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課程內容……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的終生學習?!苯o我們的啟示是:因此,施教者要重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學科知識、和能力,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注意教學的內容呈現(xiàn)、方法運用、語言表達、情景創(chuàng)設、思想引導、激情激發(fā)等細節(jié)當中。
在這個啟示下,我嘗試著把歷史教學融入學生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相關生活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激發(fā)學習和探究歷史的積極性,使學生喜歡歷史課,樂于上歷史課。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感悟歷史、感悟生活,實現(xiàn)了學生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發(fā)展的目標。
下面,就談談我的做法與體會。:
一、立足現(xiàn)狀改變備課的著眼點。
備課時,施教者要改變以前的看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設計——自己意志的體現(xiàn),而是要立足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和情感體驗為基礎,設計教學目標。并且這個目標是學生經過努力能達到的,是“跳一跳”就能“摘的到”的,而不是空中樓閣,更不是學生已經掌握了的(應該說,促進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的充分發(fā)展是最切合實際的發(fā)展。這一實踐知識的總結,正好是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的實際運用的體現(xiàn))。
備課時,施教者要立足于“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規(guī)定:“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改變過于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p>
二、立足現(xiàn)狀,找準教學的切入點。
在講課時,施教者要著重對課文中相對于學生難理解的歷史性知識點的切入點的研究,注意把這些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親身情感體驗、生活體驗掛鉤,盡量注意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或注意把這些知識與生活現(xiàn)實中類似的知識相聯(lián)系,為學生搭起一道聯(lián)想的橋梁,引發(fā)共鳴(共鳴:在這里,指課本歷史知識點,引起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和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的相同情緒),進而加深理解。
如“信息化”這個歷史現(xiàn)象,學生就有親身生活體驗。他們每天就生活在信息化的社會中,QQ聊天、寫電子郵件,上網查資料等,教師的一提醒,學生就會馬上與相關知識點掛鉤,從而產生共鳴,對“信息化”這個歷史名詞會有形象深刻的理解。
再如氏族這個歷史現(xiàn)象,衍化到今天是農村的自然村,如戴家堡、程家莊等;是城市老城區(qū)街巷,什么李家巷、馬家胡同、戴街什么的;整個村落,整條街巷同姓人居多,大部分人擁有共同的祖先,血管里有著相同的血脈。由今及古,對“氏族”的理解會更深刻點。
有時,還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間接生活體驗或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找準切入點(間接生活體驗,主要來源與學生課外文娛生活)。
如,經常關注《新聞聯(lián)播》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紐約股市每桶石油股票的漲落,與我們本地石油公司每天的油價,已經是息息相關。這樣,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自會深刻、通俗。
再如,牛耕、紡紗織布,手工工場等,亦可利用學生的相關影視感受,來點撥對相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尤其提示學生,可關注CCTV-7、CCTV-10的相關內容。這樣,既可引導學生度過健康的課余,又可加深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的理解。
不給學生生硬的概念,而是把生硬的概念具體化,找到學生的生活體驗。這樣,把歷史課本內容、遙遠的歷史拉倒學生身邊,讓學生有所感悟、理解,效果自然會很好。
一課當中,這些知識點突破了,那些淺顯易懂的便迎刃而解了。這樣,學生對課本所闡述的知識便會產生共鳴。共鳴了的知識,學生會真正理解。
既然對知識有一定的理解,自然會運用。
如,生產發(fā)展史這一歷史概念,我只是羅列了以下三條線索:1、生產工具:石器——青銅器——鐵器、畜力——蒸汽機——內燃機、電力——電子計算機;2、人:猿人——智人——古人——現(xiàn)代人;3、勞動對象:自然的賜予(果實、昆蟲等)——獵物、莊稼、家畜——太空。
這樣,對于“生產發(fā)展史”,可以說初中學生在他們的認知基礎上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因為,學生在學習了“資產階級革命、改革”對生產的影響、“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的影響后,能自覺運用這一抽象知識了,表現(xiàn)在他們做有關“革命、改革與生產的關系”的材料分析題時,已經有了類似“早期三次資產界革命、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明治維新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的自覺語言。
運用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自然會向前發(fā)展。因為,真正理解了,學生會自覺的去運用;自覺運用中,能力自然會提高;能力提高了,會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會產生興趣;有了興趣,會經常自覺的運用;經常自覺的運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自然會發(fā)展。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所謂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至于識記,自不必說,因為“記住了的東西,我們不一定能夠理解他;而理解了的東西,我們就一定能夠記住他?!保珴蓶|語)
把歷史教學融入學生生活,找準歷史教學的切入點,就好比找到了準備拆洗的一件毛衣的線頭,一拉,整件毛衣便會在頃刻間“解體”。
三、立足學生現(xiàn)狀,通過歷史教學,教會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成長, 教會學生做人。
“以‘教論教”,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以激活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歷史知識的再發(fā)現(xiàn)過程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為主線,以實現(xiàn)歷史知識的有效順應和認同,促進學生認識的不斷升華為目標,這也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宗旨。
這樣,學生會在歷史學習的同時,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自己對所學歷史知識的認知。這種教學也充分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增強了施教的針對性,既可以避免重復、無效的勞動,又可以確定適合學生發(fā)展的科學的學科目標,既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對歷史的學習。進而延伸到其他學科和領域,也就學會了學習。
與此同時,歷史教材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知識載體和學習依據(jù),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也成為學習的一種資源和起點。歷史課程不只是由歷史教材這個單一的因素構成的靜態(tài)課程,學生的原有相關歷史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也成為了歷史知識構建的動態(tài)素材。
據(jù)此可知,“三維”目標是和諧統(tǒng)一的,這是促進學生終生學習、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由傳統(tǒng)的知識本位轉移到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由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和方法、認知和情感的統(tǒng)一,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奠定基礎。這樣,無形中,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引向了健康發(fā)展的道路。
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學習過程和方法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整個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fā)展與提升。把歷史教學融入學生生活,教師并不是向學生簡單的灌輸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找準歷史知識的切入點,引起感情共鳴后,去主動積極的探究歷史問題的解決方法和規(guī)律,(應用其生活經驗,通過聯(lián)想,分析與總結所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將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態(tài)度進行了有機的融合。
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歷史知識,更主要的是從中學到了理解史料、甄別史料、獲取歷史信息及運用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提高了自身的素質。
更為重要的是:歷史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為現(xiàn)在提供借鑒,為未來提供參考,所以學好歷史會讓學生變得明理、智慧、通達。一個人明理、智慧、通達了,生命質量就會比別人高出很多。簡而言之,學生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學會了做人。
如: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歐洲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強調的是個性的解放,但有失偏頗,人性有失張揚過分之嫌;人類又發(fā)展了一兩百年后的17、18世紀,人類又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人性——理性。這次思想解放運動人們稱其為啟蒙運動。
正好,現(xiàn)實生活中有把消音器專門拔掉的摩托手飆車現(xiàn)象。對此現(xiàn)象的提示,對學生理解“個性之張揚”會有所幫助。反之,那種平穩(wěn)開車,適時的利用剎車、油門和檔位,既提高了辦事效率,又安然無恙的行為,對理解“理性”的概念又有所幫助。
這樣學生學的輕松,記得牢靠。同時還能運用到平時。因為在講到“個性張揚”與“理性”時,平時常愛打架的那個學生,低下了頭。并從那節(jié)課后,該生對許多事情處理的比之以前理性多了。
終上所述,教師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已有經驗,可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自主觀察生活的意向、自主學習的意向。這樣,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會產生親近感。有了親近感,便會產生濃厚興趣。有了濃厚興趣,整個教學過程也會在愉悅的情境中進行。經常在這種情境中學習,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愛好這門學科,學生“好之”了,教學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學效果一好,又會刺激學生,鞏固已有興趣,從而會在“潤物無聲”的這一過程中自主觀察生活、自主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觀察生活意向、自主學習意向會變?yōu)樽灾鲗W習的能力而被鞏固下來。
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不僅成了歷史課程學習的目標,而且成了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和載體。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需要的是完整人格的教育,課堂教學不僅是學生獲得一種知識的過程,還是學生獲得一種習慣、一種方法、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tài)度、一種不懈的追求的過程,它留給學生的是永恒的東西。
說到這里,不由得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教育者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為教育對象內心需求?!蹦f,通過這種“通俗的點撥”,教育對象在潛移默化中,把學習過程自然的當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施教者的教育意圖已隱蔽于教育對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教育對象已經把學習歷史當成了自己的一種需求。您說,教學、教育目的似乎已經達到?且,這種教育效果之深遠,是難以言語的、測估的。
這樣,按常規(guī)備好課后,再把歷史教學融入學生生活,使歷史教學過程變得通俗、自然,從而有效的落實了教學任務,順利推進了新課程的進程。同時,實現(xiàn)了學生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展的目標。
因此,不僅要“把世界通史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情景結合起來”,還要把“把世界通史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情景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