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順興
【摘 要】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家”是一個最重要的詞匯,“家”既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單元,也是整個價值體系的基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求“厚人而同厚家,厚家而同厚國”。在中國,每個人必須依附于某個家庭而存在,而其中的每個人,不管在外做了什么,都是代表家庭或家族的,因此“家教”在中國有特殊的含義。自從有了班級授課制這種學習模式后,學校、班級成了學生的又一個“家”。本文就在班級管理中植入“家”的文化理念進行探索,讓學生作為“家庭成員”,能感受自由、安全的集體心理氛圍,能從班集體情境中獲得師生、生生高水平的情感支持,在承擔集體責任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獲得人格上的存在感,從而讓班級教育類似于家庭教育一樣潤物無聲。
【關鍵詞】班級管理 “家”文化 愛 探索
任初中班主任工作初期,當筆者嘗試著用盡了訓教、看管、灌輸甚至保姆式管理等種種方法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育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越來越大,受深深的挫敗感困擾著。在一次非常偶 然的事件促使下開始對班級文化建設進行思考,筆者嘗試在班級管理中植入“家”的文化理念?!凹摇钡奈幕砟詈诵囊饬x是“愛”,主要體現(xiàn)在“平等、博愛、寬容、責任”上。筆者通過了大量的、長期的有益嘗試,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
一、引導與感悟,營造班級“家”的氛圍
如何引進 “家 ”的文化理念,發(fā)揮軟硬環(huán)境的教育功能,形成物質與精神的合力,必須精心設計,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在開始組建班級的時候,筆者提前在教室的黑板上準備了一條標語——歡迎來到“新家”。每學期開始,也會提前在黑板上寫一條標語——歡迎回家。在新生報到之后的第一堂班會課上,筆者針對學生特別戀家的心情,用“緣分讓我們建立了這個家,我們會用心去管理家,呵護家,營造家,使我們的家幸福、和諧的發(fā)展!”作開場白。用“家”的文化熏陶每一個學生:每一位同學就是這個“大家庭”中的成員,大家親如兄弟姐妹,老師就像父母一樣關愛你們,而你們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家一樣關愛我們這個集體,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用“愛”來確立師生、生生關系,讓大家產生 “家”的歸屬感、責任感。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小家”和班級的“大家”聯(lián)系起來,將自己在“小家”中的表現(xiàn)遷移到“大家”中來,讓學生與老師一起為這個“大家庭”添磚加瓦。
通過“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學生感悟自己是這個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激發(fā)學生自信心和責任感,把全班上下凝聚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關心與包容,讓學生感受心理安全的“家”
“家”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港灣。班主任要讓學生在班集體里不僅學到知識,還有像父母一樣給他們的關愛和包容,學生得到老師真心的呵護,才能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當一個家庭沒了家規(guī),就像一個國家沒了法律。建班初期,由于學生在習慣上的差異,總是出現(xiàn)各種的存在問題和矛盾,違反校規(guī)和班規(guī)的行為時有發(fā)生。為了讓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更加規(guī)范,班級步調更加統(tǒng)一,筆者在班里舉行了“家庭民主生活會”,讓班干部組織學生對班規(guī)進行提議、增減,逐一審議、表決,共同制定出“我們的家規(guī)公約”,細化為 “操行量化條例”。在會議上,大家暢所欲言,班規(guī)公約得到充分的學習和認可,又加強了學生“家”主人翁的意識,提升了學生的心理安全感。
但初中階段學生自制力較差,經常會有情不自禁的時候:有位坐在垃圾回收點附近的同學,剛下課,隨手把瓶子、廢紙拋在桶邊,筆者發(fā)覺后,順手將瓶子、廢紙撿回桶里。表情尷尬的他,待老師離開后,不動聲色地用工具把回收點旁邊打掃得一塵不染;有學生上自習課一邊寫著作業(yè)一邊偷偷吃著零食,筆者走過去悄悄地告訴他,可以把剩余的交給老師。面紅耳赤的他馬上收拾干凈,課室依然安靜如初……
“學生總是在錯誤中成長的”,“學生有犯錯的權利”,這需要班主任要有博大的胸懷和善于等待的教育情懷,要真正懂得和接納學生的感受,給學生筑就了一道安全的心理防線。
三、支持與分享,讓學生獲得情感依戀的“家”
和諧的家庭就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有了快樂要和家人分享,受到委屈要和家人訴說,家人之間發(fā)生了矛盾,也能互相理解,遇到困難,總會有家人陪伴著一起共度難關。每一個人無論離開家多長,走多遠,心永遠是和家在一起。當每一個學生對待班集體都像對家一樣愛戀、牽掛、信任時,我們的“家”就成為大家“愛的港灣”。
1.營造“溫馨”環(huán)境
為讓學生能夠在班級內感受到家的溫暖、溫馨的氛圍,教室班級文化布置時要盡可能地蘊含“家”的元素。如:班級計劃、書法園地、班級宣言、班訓、班規(guī)公約等都以溫馨的形式呈現(xiàn);設置“家情欄”、“溫馨提醒欄”、“精神家園欄”、“紅色榮耀欄”,特設“家庭信箱”;把教室清理得明凈如家,書桌、椅子整齊劃一,垃圾分類回收點、小紙簍、班級書架、毛巾架、飲水桶等等無不充滿家的氣息。
教室的布置顯得親切和溫馨,每當走進的這個“家”,學生有了情感的歸宿,有了家人之間的向心力。
2.擁有“感恩”之心
每逢教師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老人節(jié)等節(jié)日,班級組織開展“學會感恩”活動,讓學生給自己的師長寫一封真情流露的信,感謝他們的養(yǎng)育和教育之恩。在剛進入初中的第一個教師節(jié),筆者要求學生給小學的老師寫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懷念和感恩之情,介紹中學的生活和自己的目標。學生那份認真、嚴肅的表情,粘貼、投遞信封時莊重的樣子,學生感恩之心的觸動互相感染和傳遞著。這樣,讓學生不忘師恩,不忘養(yǎng)育之恩,做有感恩之心、有良知的人。
3.分享“依戀”之家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作為班主任,更要關注多彩的、輕松的班級生活,讓班級生活溫暖如春,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依戀。
每逢班級集體活動,如校運會、文娛晚會、班際球賽、外出參觀活動等,筆者常用鏡頭大量記錄同學們的精彩瞬間和好人好事,在主題班會或總結會上和大家一起回味、一起分享、一起歡笑,傳播了班級“正能量”、“家”更有凝聚力。
參考文獻
[1]魯仲耿,《用“家”的理念管理班級的實踐與嘗試》. 《職業(yè)·下旬》2011年第11期
[2]田欣,《班級“家”文化讓師生共享教育幸?!?《班主任》2015年第7期
[3]吉信,《“家文化”感悟》.《文章吧》2016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