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親愛的周老師:
您好!
很高興你能將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與我們進行真誠的交流。幼兒園的集體活動,盡管教師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但由于幼兒年齡小,活動中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出現(xiàn),這是正常的。你遇到的問題帶有普遍性,是很多老師都經(jīng)常遇到而又感到困擾的問題。面對全體與個別幼兒、預設活動與偶發(fā)事件、教師教學目標與幼兒學習目標,如何抉擇、取舍,確實考驗著每一位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課程觀、價值觀。
你的問題讓我想到了很多年前我在幼兒園當老師時發(fā)生的一件事。記得我正在組織教學活動“幫助小朋友”,請大班幼兒給中班幼兒做情景表演,大概意思是:起床的時候,一名小男孩扣不上扣子,一名小女孩自己穿好衣服后主動幫助小男孩扣扣子。幼兒通過觀察說出在什么地方、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小女孩是怎么做的,引導小朋友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在幼兒描述、交流的時候,大鵬小朋友的鼻子流血了,恰好當時配班老師出去了沒在班上,我只好停下教學活動給大鵬處理鼻血。我一邊安慰緊張的大鵬,一邊用手擠壓出鼻血的一側(cè)穴位。這時,班上有一名叫王巖的小朋友(平時比較活躍)迅速給我拿過來一張紙,我一邊感謝一邊說:“謝謝!一張不夠?!蔽覄傉f完王巖轉(zhuǎn)身又去拿紙了。一會兒的功夫,很多小朋友都給我遞過紙來。盡管紙已經(jīng)夠用了,我還是很感動于幼兒的行為。但流鼻血的事件把幼兒的注意力轉(zhuǎn)移走了,等我給大鵬止住了鼻血,擦干凈血跡,戶外活動的時間到了。
就這樣,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結束”了。我很擔心沒有上完課被領導批評,在與同事孟老師交流這件事的時候,她安慰我說:“你的教學活動的目的不就是讓小朋友互相幫助嘛,在大鵬流鼻血的時候,小朋友已經(jīng)互相幫助了,你還糾結什么呢?”
當時,我只覺得孟老師是在安慰我,并沒有在偶發(fā)事件與教學活動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后來,隨著自己專業(yè)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逐漸轉(zhuǎn)變了教師教的觀念,對偶發(fā)事件的教育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逐漸把它當成了課程的資源、為教學活動增色的契機。
你今天發(fā)來的案例,讓我看到了你的思考、你的認真,你對專業(yè)精神的追求。我反復看了幾遍以后,對你提供的案例做了一些粗淺的分析,很愿意與你交流和分享。
案例中的
——“我不想與他合作”
你說到“兩個有點小個性的孩子組成了一個組”,我確實看到了他們的“個性”,那也正是他們的真實。在案例中,我看到了豆豆和奶昔三次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我不想與他合作”的愿望。起初是在第一次合作游戲之后,他們相互覺得對方不是自己合作的意中人,因此用“噘著小嘴坐在椅子上沒有動”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想與對方合作;第二次因為兩個人爭執(zhí)誰在前邊,用靠在墻上停止了游戲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想與對方合作;第三次用不坐在一起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想與對方合作。
兩名幼兒為什么不想與對方合作,我不得而知,但從案例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一些端倪:教師說“過河既要快又不能掉下去被鱷魚吃掉”,“豆豆說奶昔動作慢,在前邊影響過河的速度”。很可能是“快”被幼兒理解成了成功的標志,豆豆嫌棄奶昔動作慢,奶昔不喜歡豆豆嫌棄自己。而速度是一種能力,不是一時就可以改變的,豆豆和奶昔的小心思中對這一點都很了然。因此,兩個人用了簡單的方式“我不想和你在一組”來解決矛盾沖突。
盡管他們一次次地接受了老師的勸說,但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因此他們也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合作伙伴。
案例中的
——“我想讓你們合作”
為了活動的順利開展,從案例中我看到你采取了三次不同的調(diào)解方式,試圖說服豆豆和奶昔,表達教師“我想讓你們合作”的意圖,希望他們接納對方,使活動順利進行下去。
當豆豆和奶昔坐在那里不動,以此表達不想與對方合作時,你沒有時間細問原因,采取了表揚的方式以說服他們合作:“剛才你倆合作得挺好呀!這次你們一定會配合得更好”;在兩名幼兒靠在墻上不進行游戲,再次表達不想與對方合作時,你用講道理的方式引導他們合作:“小朋友之間要互相謙讓”;當兩名幼兒用“不挨著坐”第三次表達不想與對方合作時,他們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比較強烈的負面情緒,而更多的小朋友在等待著老師進行下面的交流環(huán)節(jié),因此你直接發(fā)出指令讓他們 “先坐下”以免影響活動。
三次不同方式的調(diào)節(jié),沒有達成教師“我想讓你們合作”的結果,“滅火”的方式反而使“火勢”更猛了。兩名幼兒都產(chǎn)生了強烈的負面情緒,在這種情緒的作用下,好強的豆豆使用了更加簡單、直接的方式——動手打奶昔,表達自己不想和他合作的心愿。
活動中,教師始終在關注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可謂“眼中有孩子”,但你考慮的是如何把孩子拉入你的活動中,以實現(xiàn)“心中的目標”,使活動順利開展。而眼中的孩子與心中的目標的現(xiàn)實契合點在哪里,教師缺少應激性的鏈接。
案例中的
——在情景中學會合作
你設計的“挑戰(zhàn)鱷魚河”活動,具有一定的問題情景,使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通過協(xié)商、合作獲得成功的快樂,嘗試探索、梳理合作過河的成功方法,提高相互協(xié)商、合作做事的能力。這其中蘊含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都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
幼兒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是在感受合作重要性、必要性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來的,預設情景是引導幼兒感受合作的重要、享受合作的快樂。但合作是為了實現(xiàn)共同目標而自愿地結合在一起的。豆豆和奶昔不愿意在一起合作,違反了“自愿性”的基本前提,也使活動出現(xiàn)了一個真正的問題情景——“我不想跟你合作”。
當預設的問題情景與真實的問題情景同時出現(xiàn),此時最考驗教師的教育智慧。你糾結的是真實的“不合作”情景是個別孩子的問題,預設的“合作”情景是全體孩子的需求。是停下教學活動解決“不合作”的真實問題呢?還是忽略真實的問題繼續(xù)開展預設的“合作”活動呢?
其實你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停下教學活動解決“不合作”的真實問題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停下”,而是另外一種教學活動的“進行”呢!
你可以征求豆豆和奶昔的意見,看看他們是否需要老師和小朋友介入解決問題,當然最終還是他們兩個自己同意解決。
首先你要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站在豆豆和奶昔的中間,告訴他們你知道他們生氣了,并接納他們的情緒。同時用輪流的方式詢問他倆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誰能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嗎?”在兩名幼兒不斷的陳述中教師要注意收集信息,讓豆豆和奶昔以及小朋友明確發(fā)生了什么問題。在此基礎上,請兩名幼兒說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可以征求小朋友的意見,直到豆豆和奶昔都同意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師的作用是支持他們自己進行問題的解決。
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可以使幼兒真切地看到,生氣、對抗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有通過協(xié)商、交流的方式才能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實現(xiàn)兩個人的真正合作。
偶發(fā)事件中的
——幼兒真實的學習
偶發(fā)事件是指活動中教師沒有預先設計而在活動中出現(xiàn)的事件,豆豆和奶昔的不合作屬于活動中的偶發(fā)事件。偶發(fā)事件具有偶然性、突變性、多樣性和不易控制等特點,年齡越小的孩子,活動中越容易出現(xiàn)難以預料的偶發(fā)事件。教師組織的活動被突如其來的偶發(fā)事件打斷,是很多老師都非常擔心的事情,其實無非是擔心出現(xiàn)的偶發(fā)事件自己不能駕馭,而影響活動的正常開展。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幼兒園教學活動越來越呈現(xiàn)出游戲化、生活化、自然化、實踐化、真實化等特征,因此“偶發(fā)”事件可能越來越成為“常態(tài)”事件,成為幼兒園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看待、利用偶發(fā)事件,更好地為幼兒的學習發(fā)展服務,提高幼兒解決真實事件中問題的能力,可能將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增長點。
偶發(fā)事件對教師的臨場發(fā)揮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它反映出一名教師的應急能力、教育機智、專業(yè)功底。偶發(fā)事件與預設活動的關系無非兩種,一種是與預設活動無關。這時教師要思考偶發(fā)事件是不是比預設教學活動更有價值,是應該立刻生成新的活動還是以后再進行相關的活動。教師要思考機會成本,有些事件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有一次配班老師擦玻璃,不小心從凳子上摔下來了,當時把我嚇了一跳,而有幾個孩子看到老師這么大的人還摔跤,竟然笑了起來,配班老師傷心地哭了。這樣的事件,盡管它與我的教學活動無關,我還是停下來對幼兒進行關心、尊重老師的引導,改變了當初的預設教學活動。另一種是與預設活動有關。偶發(fā)事件與教師預設的活動在目標上、內(nèi)容上、形式上有某些契合點,教師可以通過更換或增加環(huán)節(jié)、內(nèi)容,將偶發(fā)事件與預設活動融為一體。如上面我們交流的案例就屬于這一類,老師可以增加一個環(huán)節(jié),真實解決孩子的問題,引導幼兒把學會合作當成游戲目標,不把過河快慢作為成功的標準。
除此以外,一個偶發(fā)事件發(fā)生后,教師要對事件進行基本的價值判斷:它與教學活動的目標相一致嗎?它符合大多數(shù)幼兒的學習發(fā)展需要嗎?解決偶發(fā)事件中的問題幼兒有相關的經(jīng)驗嗎?在教師的支持下幼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嗎?
無數(shù)的教育實踐證明,在幼兒園活動中充分利用偶發(fā)事件的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因勢利導,遠比一味地追求按部就班的活動更有意義。將活動中的偶發(fā)事件作為一種有效的課程資源,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使其成為幼兒真實學習的機會,成為教師專業(yè)智慧的生長點,讓精彩在意外中綻放。
以上只是我對你講述案例的粗淺認識與思考,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你不斷提出教育實踐中的真實問題,供我們共同研究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