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
幼兒美術欣賞教育是指充分調動幼兒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對周圍環(huán)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藝術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進行充分體驗和認識的審美教育。幼兒美術欣賞教育對促進幼兒的藝術素養(yǎng),開闊幼兒視野,發(fā)展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有積極作用。但是,在教育實踐中,幼兒美術欣賞一直是幼兒美術教育中相對薄弱,甚至被忽略的一部分。為此,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特別強調了藝術活動是幼兒的精神生命活動,突出了審美是藝術領域最主要、最基本的價值,并根據藝術活動的特性將3~6歲幼兒藝術學習與發(fā)展劃分為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chuàng)造兩個子領域。
北京市朝陽區(qū)幼兒美術教育教研組積極開展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教育實踐研究。下面呈現的是針對大班美術欣賞活動《睡蓮》的三研活動,目的是引領教師明析幼兒美術欣賞教育內涵,樹立正確的美術欣賞教育價值觀;探索基于幼兒發(fā)展特點的幼兒美術欣賞教學要點,促進教師教學實踐與反思的主動性。
一研
教師的第一次活動設計,根據大班幼兒美術欣賞的目標及對作品的分析,將活動目標定為:1.感受作品中光與色的變化,能夠大膽表達自己對畫的理解與感受;2.通過欣賞作品,了解莫奈的創(chuàng)作風格。為此,教師在活動中主要通過“作品對比呈現”的方法進行教學,即出示《睡蓮》組畫的四幅作品,呈現不同光線下景物色彩的變化?;顒又校處熃M織幼兒討論這四幅作品所畫的是一天中的什么時間,并讓幼兒用數字標注,最后揭曉正確答案。
顯然,活動顯露出教師對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核心價值不明確的問題。
在研討中,我組織老師們圍繞“這是一節(jié)幼兒美術欣賞活動嗎?”進行討論,由此引導老師們深入認識美術欣賞活動有別于科學活動的核心價值;并以《睡蓮》為對象,請老師們練習在美術欣賞活動和科學活動中分別怎樣表述,比如,科學活動認識睡蓮時,要知道睡蓮是水生植物,浮在水面上生長;美術欣賞活動可以這樣表述,睡蓮就好像一個安靜的孩子親吻著平靜的水面,白色的睡蓮就像一個高貴的公主,在風中舞動著裙擺……最后形成以下共識。
1.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不同于科學活動,是以想象為主要方式,以情感激發(fā)為主要特征。
2.教師要多關注幼兒、了解幼兒、給予幼兒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3.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美術素養(yǎng),豐富對美術史、美術知識、美術作品的了解。
二研
執(zhí)教教師在第一次教研后對作品進行了進一步學習,了解到更多莫奈創(chuàng)作繪畫的故事。莫奈以繪畫“睡蓮”為題材和內容,表現了他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師認為,這是應該透過作品傳遞給幼兒的人文情懷。由此,教師將第一次的活動目標順序及內涵進行了調整?;顒幽繕硕椋?.喜歡欣賞畫中豐富的色彩,對美麗的風景有所向往;2.通過感受作品中光與色的變化,初步認識到光與色的關系。
活動中,教師能讓幼兒有表達感受的機會。幼兒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如看到紅色的畫面時,有的幼兒說:“這幅畫好紅呀,像巖漿!”看到紫色畫面時,有的幼兒說:“好美呀,紫紫綠綠的顏色非常漂亮!”可是,教師接下來的教學并沒有與幼兒的表現建立聯系,而是按自己既定的計劃進行,如當很多幼兒說喜歡睡蓮時,老師為幼兒朗誦了一首古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總結幼兒對作品的喜愛之情,后續(xù)為幼兒解釋了“睡蓮之所以叫睡蓮的原因”。從中,我們看到教師對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核心價值還需要夯實,對“教師教”與“幼兒學”的關系需要明確。
為此,在研討中我以三個問題為引領,聚焦對幼兒表現的觀察,繼而引導教師在“教”與“學”之間建立聯系。這三個問題是“在活動中,你看到了幼兒有什么表現?”“幼兒的這些表現帶給我們實施美術欣賞活動哪些啟示?”“結合本次活動現場你有什么建議?”經過研討,大家形成以下共識。
1.要牢牢樹立教師“教”是建立在幼兒“學”的基礎上的觀念。活動設計中多思考幼兒的特點、需求,考慮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內涵和目的,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科學性。
2.要具有隨機教育能力,以幼兒為主體,依據幼兒的情感流露引導其進一步的感知、想象和表達。不強求推進之前的活動預設,打破幼兒的興致。
3.要注重引導幼兒與作品的互動,多感受、欣賞作品的形式美,并依據形式美感受作品的特點以及所表達的情感等。
4.要加強美術素養(yǎng),不僅要對作品中形式美的要素進行理解和欣賞,而且還要有對作品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和其在人類文明史中的價值有了解和認識。
三研
在二研過后,執(zhí)教教師反復觀看了教學活動錄像和教研活動記錄,進一步完善活動目標:1.領會畫面所呈現的寧靜、神秘之美,感受自然的神奇與繪畫創(chuàng)作的美妙;2.通過對系列畫作的欣賞,感受作品中色與光的奇妙聯系,體會印象主義注重捕捉不同光線下景色自然美的特征。執(zhí)教教師希望更多地通過發(fā)揮幼兒主動性,讓幼兒感受美、欣賞美,體會美的意境,領會美的情致。
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展開了積極的互動,做到了“四給予”。
第一,給予幼兒感知畫面、充分表達的機會。較第二次活動,不再流于形式,幼兒表達的時間更加充分,為此老師采用了“小組交流”“典型分享”的教學方法。
第二,給予幼兒情感共鳴。如教師在預設“實施要點”時,能關注到“現場依據幼兒的關注與表達,采用追問的方式,幫助幼兒進一步觀察畫面并描述”。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幼兒的追問是建立在與幼兒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進行的。
幼兒:我喜歡白色的蓮花。
教師:很漂亮。你喜歡它的理由是什么?
幼兒:白色的花就像白天鵝一樣美麗。
幼兒:這些花我都喜歡,五顏六色、五彩繽紛。
教師:花很美麗,你形容顏色美麗的詞匯也很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