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故事:
幾千年前的北非擁有多個大湖泊和廣袤無痕的草原,后來,湖泊相繼干涸消失,整個地區(qū)變成了現(xiàn)在的撒哈拉沙漠。它西起大西洋東岸,東至紅海之濱,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在阿拉伯語里是空虛無物的意思,被稱為“生命的墳墓”,但這里并不貧瘠,作家三毛就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因為一本地理雜志的吸引,三毛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誘惑,背著行囊走進來。她撰寫的《撒哈拉的故事》正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她用原生態(tài)的語言敘述著沙漠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由于年少讀書時有過一些不太愉快的經(jīng)歷,她對痛苦非常敏感,總是用溫暖的眼神注視著這個封閉而殘酷的世界,一個對當?shù)厝藖碚f平凡而真實的世界。他們就這樣祖祖輩輩自然而然地生活在這大沙漠中,安詳而平靜地面對著生老病死。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你看到的是一本講述生命歷程的書——途中會感到孤獨,卻絕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和對生命的熱誠。這便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它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態(tài)度去看待生命、面對每一個人的人生——自由、豁達、灑脫不羈。
作品關鍵詞:
●熱忱
《白手起家》講述的是三毛如何一點一點把她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和荷西用自制的木頭家具組成溫馨的家的故事:她到對面的垃圾場拾來舊汽車外胎,里面填上紅布坐墊,拾來不同的汽水瓶,涂上印地安人似的色彩……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的撒哈拉,兩個人能活得如此樂趣橫生,正是源于她對生活的熱忱。
●質樸
《結婚記》顯示了三毛與荷西公證結婚的簡潔——新娘的結婚禮物是一塊駱駝頭骨,并且要走很遠的路去結婚,普通人大概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吧,不過,對于熱愛生活的人來說,這份禮物帶來的快樂是金錢難以比擬的。
●善良
《懸壺濟世》這個故事主要講三毛做醫(yī)生,幫鄰居看病的經(jīng)歷。因為面對當?shù)厝说牟⊥矗裏o法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于是她用黃豆治癤子、用維他命來治營養(yǎng)不良、用葡萄酒來使母羊生產(chǎn)后殘留的衣胞脫落、用指甲油來幫人補牙齒,荷西知道后,“嚇得全部頭發(fā)‘刷一下完全豎起來,像漫畫里的人物一樣”。 如此種種,看似率性而為,實則是以生活經(jīng)歷與書本知識作依托,背后更是一顆愛心在驅動。
名家解讀:
三毛的人生觀影響了我整個童年,我想變成像她一樣的人。
三毛的好,一半在文字,一半在她獨特壯闊的生活方式。她是讀者想成為的自己——從小就不是在“乖順”的壓力下,做別人要求她去做的事情。
讀過書以后,一見到“沙漠”這個詞,我腦子里彈出的形象就是三毛。我想到她每天行走到沙漠的邊緣看日出日落,生命漸漸和沙漠融為一體。心頭涌動的,不止是愛與喜悅,還有永恒的孤獨和不死的恐懼。那一剎那,我忽然理解了對我童年影響很大的作家。
——蔣方舟
三毛是這樣深情的人,她的愛恨情仇真實而有溫度。你看得到她的柔弱,她卻告訴你她的勇敢堅韌;你看得到她的不諳世俗之事的姿態(tài),她卻告訴你她將她的溫柔給予了撒哈拉這片土地和這里的陌生人;你看得到她活得自我,可她卻把自己對于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大愛,勇敢地交付給了她熱愛的地方。
所有這些矛盾的概念,在三毛的身上契合在一起,讓她成為不可復制的存在。于是,她就在那里,遙遠得好像彼岸。但只要我們細細體會,她其實可以貼得很近,因為她的心至純至凈,是一個人該有的人性底色。
——“吧啦原創(chuàng)文學”公眾號主編 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