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曲措
摘要:力學是大學物理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物理力學教學過程中,需結合自身特點,采取針對性措施,使預期教學工作目標能夠順利達成。文章就大學物理力學教學中物理比較的三種模式分析作了簡要闡述。
關鍵詞:大學物理;物理比較;模式分析
比較法是確定不同對象間相同性與相異性的邏輯方法。在物理學研究與教學工作中,它是分析并確定研究對象相異性與相同性的研究與教學方法。大學物理概念較多,并且不同概念之間的相似度較高,有些形相異質(zhì)相同,而有些則剛好相反,從而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認識事物就是對物理事物進行區(qū)分。對事物進行區(qū)分,就要進行物理比較。物理比較可以在不同對象中開展,也可以在同類對象的不同方面之間開展。物理比較的種類多且復雜,針對大學物理教學,從物理比較的特點與目的著手,其建立在三種模式上[1]。
一、相同性物理比較模式
相同性物理比較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并確定研究對象之間的相同性。該模式由四部分組成:比較目標、比較對象、比較對象的特性、比較結果。比如,在大學物理中,物理概念瞬時速度與位移二者之間既存在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兩個概念部分質(zhì)相同但形異,利用比較模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二者。比較對象是瞬時速度與位移,從被比較對象的物理特性方面分析,位移的物理特性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矢量性,在運算時,依據(jù)平行四邊形法則;第二,相對性,在不同的參照系中,對同一質(zhì)點的運動采用了不同的描述,而在不同的坐標系中,在具體表達方面也采用不同的表達形式;第三,疊加性,過程量,在某段時間內(nèi)是過程增量。瞬時速度物理特性與之相同。
二、相異性物理比較模式
相異性物理比較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并且確定物理對象之間的相異性。該比較模式的組成部分包括:物理比較目標,物理比較對象,比較對象的物理特性,物理比較的結果。比如在大學物理教學工作中,物理概念速率與速度有區(qū)別,又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二者形相似,但是質(zhì)相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混淆這兩個概念,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區(qū)分二者,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相異性比較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二者的概念與內(nèi)涵。關于物理概念速率與速度的相異性比較分析包括以下方面的內(nèi)容。比較對象是速度與速率。速度是對矢量物體運動時快與慢進行描述的量,同時包括物體運動的方向。速度等同于質(zhì)點運動位移對時間的一階導數(shù)。瞬時速率的大小同時也是瞬時速度的大小。瞬時速度是矢量,同時也是瞬時量。速度的物理特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其描述的是物體經(jīng)過的路程快慢變化。瞬時速度既是標量同時又是瞬時量[2]。
三、同異綜合性物理比較模式
同異綜合性物理比較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并確定被比較對象之間的相異性與相同性。此種比較模式的組成部分包括比較目標,比較對象,比較的物理特性,比較結果。以常見的兩個物理概念速度與加速度為例,二者在物理特性方面既存在相同性又存在相異性。利用同異綜合性比較模式,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兩個概念存在的差異與聯(lián)系。
四、結語
相較高中物理,大學物理無論是知識的深度還是難度都有所提升,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運用合理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相關概念,并了解其內(nèi)涵。比如針對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利用對比,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二者之間存在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其內(nèi)涵,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明雪,李艷,夏往所.“大學物理”力學教學中物理比較的三種模式[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5).
[2]崔海瑛,崔蓮.大學物理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究——以力學教學內(nèi)容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