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避暑山莊是我國古典園林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清代皇家園林的最高成就,其中亭的設計與運用,獨到精妙,韻味悠長。據(jù)統(tǒng)計,山莊共有亭榭近百座,大小、形制千姿百態(tài),各不相同。這些園亭或據(jù)山巔,或臨湖岸,或綴平崗,或俯溪澗,無不各具精妙,趣味橫生,足使園林為之生色。本文就來領(lǐng)略一下避暑山莊園亭的風采。
【關(guān)鍵詞山莊;園亭;園林
【中圖分類號】K928 【文獻標識碼】A
一、憑高借遠的“至高景亭”——“南山積雪”等
避暑山莊的數(shù)座主要峰巔,各冠以亭,南有錘峰落照,北有南山積雪,東北有北枕雙峰,西側(cè)四面云山,西北則古俱亭,松云峽口南側(cè)山巔則有凌太虛。這幾座亭子高聳于群山之上,是登高賞景、萬仞臨風的絕佳之點,也是整個園林布局的點睛之筆。
南山積雪。南山積雪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十三景,位于山莊正北,松云峽口的山巔之上。是一座單檐攢尖頂雙排柱三楹方亭。塞北承德地處高寒地帶,秋末即雪,登亭環(huán)視,“樓閣高下,皎然寒玉光中”??滴趸实劢?jīng)常登亭眺望山莊外南部僧帽諸峰,特別喜歡其晴雪之后積雪未消、銀裝素裹的瑰麗景色,他在“康熙三十六景”《南山積雪》詩序中說:“山莊之南,復嶺環(huán)拱,嶺上積雪,經(jīng)時不消。于北亭遙望,皓潔凝映,晴日朝鮮,瓊瑤失素。峨眉、明月、西昆、閬風,差足比擬。”
二、界定湖區(qū)與平原區(qū)的“澄湖北四亭”——“水流云在”等
澄湖北岸四亭,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四十七年(1708)之間,自東至西依次為水流云在、鶯囀喬木、濠濮間想和甫田叢樾。這四座亭子,位于“天蒼蒼,野茫?!钡牟菰c碧波蕩漾的水鄉(xiāng)之間,把湖區(qū)和平原區(qū)分割開來,使得一望無際的原野和波光粼粼的湖面之間增添了神奇的變化,增強了美感。
水流云在。水流云在亭造型別致,形態(tài)優(yōu)美,堪稱避暑山莊最漂亮的亭子,為“康熙三十六景”之最后一景。它位于澄湖、如意湖與長湖的連結(jié)處,是一座四面出抱廈重檐敞亭,主體方形亭子在頂部挑出四個檐角,底層四面抱廈挑出十二個檐角,雙層共十六個檐角。此亭三面臨水,周圍美景如畫,流水與浮云相映成趣,動靜變化妙不可言。
三、風流嫵媚的湖心亭——“水心榭”
水心榭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八景,位于下湖與銀湖之間,跨水而建,這里原系山莊東南宮墻的出水閘。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后,山莊從此往東擴建,增辟了銀湖、鏡湖,水閘便位于湖心,遂在閘上架石為橋,下設水閘八孔,俗稱八孔閘,橋上置榭三座,康熙題名“水心榭”。
水心榭俗稱“三亭子”,由三個并列的亭子組成,南北兩端各有四柱牌坊一座。中間的亭子為長方形,重檐歇山卷棚頂;其他兩座呈正方形,重檐攢尖頂。三座亭子小巧玲瓏,輕盈嫵媚,亭亭玉立于湖心,靚麗清新。
水心榭周圍蓮葉田田,風景如畫。置身其中,遠山、近水、小橋、堤岸、古樹、庭院,盡收眼底。而“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令人沉醉。乾隆皇帝有詩贊曰:“一縷堤分內(nèi)外湖,上頭軒榭水中圖。因心秋意蕭而淡,入目煙光有若無?!?/p>
四、風姿綽約的臨水亭——“芳渚臨流”等
《欽定熱河志》中說:“山莊以山為名,而趣實在水。瀑之濺、泉之渟、溪之流,咸匯于湖中?!鄙角f之水總稱塞湖,由洲、島、堤、橋分隔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相互連屬的九個湖面,即上湖、下湖、如意湖、澄湖、銀湖、鏡湖、西湖、半月湖、長湖等。中國園林講究“花間隱榭,水際按亭”,臨水而立的亭子,把其本身的虛透之美與水的空靈,以及岸柳、遠山的裊娜、沉靜之美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可觀、可賞、可游、可憩的無限景致,令人流連忘返。漫步山莊,湖岸曲折蜿蜒,花遮柳掩。不經(jīng)意間,或在眼前或隔水依岸,一座亭子驀然呈現(xiàn)。粗略統(tǒng)計一下,沿湖亭亭玉立的亭子有二十余座,主要有水心榭三亭、晴碧亭、如意湖(亭)、芳渚臨流、采菱渡、冷香亭、觀蓮所、清暉亭、澄波疊翠、含潤亭、觀瀑亭、石磯觀魚、芳洲亭、朗潤亭、小有佳處、望源亭、矚朝霞,以及水流云在、鶯囀喬木、濠濮間想、甫田叢樾等。
芳渚臨流。從如意湖(亭)沿湖北行,過芳園居,在瀕湖的天然巨石上,有一座重檐方亭,康熙皇帝題名“芳渚臨流”,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七景。此亭三面臨水,一面對山。岸邊垂柳,水中荷花,山水空濛,景致極佳。
五、別具一格的假山亭——文津閣“趣亭”等
假山是古典園林中不可缺少的點綴,避暑山莊的假山置石或集中或散置,或古樸雄渾,或玲瓏俊秀,千姿百態(tài),占盡風流?,F(xiàn)存假山以文津閣、煙雨樓、文園獅子林等處最有特色,這幾處假山體量巨大,氣勢雄偉。假山上峰巒疊嶂,峰回路轉(zhuǎn);假山里面洞府幽深,曲徑通幽。更為獨特的是,這些假山除磴道、橋梁、藤葛樹木之外,尚有亭臺等建筑,與遠山近嶺,瀑潭溪池相輝映。假山亭因居假山洞府之上而益增山勢,近俯遠眺,尤為愜意暢懷。除此之外,食蔗居的松巖亭、花神廟方亭等,也是在假山上建亭。
如文津閣趣亭,文津閣位于西山腳下,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而建,閣前有水池,池南有假山,假山之上筑有月臺和趣亭,其布置手法兼具宋代米芾寶晉齋的特點。穿過文津閣門殿,可由兩側(cè)磴道直達假山頂部。趣亭建于假山西側(cè),是一座正方形四角攢尖亭,頂覆黃琉璃瓦。乾隆皇帝多次登臨趣亭,賞景得趣,乾隆四十五年(1780)《趣亭》詩曰:“閣外假山堆碧螺,山亭名趣意如何。泉聲樹態(tài)則權(quán)置,靜對詩書趣更多?!?/p>
六、熠熠生輝的園中亭——“巢翠亭”等
避暑山莊全盛時期有一百二十余組建筑,其中有很多自成體系的園中園以及寺廟宮觀等建筑,它們大多有獨立的圍墻、院落、殿宇、亭榭、樓臺、假山、水池等,各具特色,美輪美奐。在這些園中園里,亭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它們或于高處駐足,或落落居于園中,或曼妙立于一隅,無不為園林增添色彩,給園林帶來勃勃生機。像上文假山亭中文津閣的趣亭、煙雨樓的翼亭、文園獅子林的數(shù)座亭子,都屬此類。此外,園中亭還有很多,如春好軒的巢翠亭,金山上帝閣的芳洲亭,蘋香沜亭,煙雨樓的郎潤亭、小有佳處,戒得堂的鏡香亭、群玉亭,花神廟方亭,千尺雪半亭,宜照齋的積嘉亭,食蔗居的倚翠亭、松巖亭,玉岑精舍的涌玉亭、積翠亭,廣元宮的馨德亭,山近軒的簇奇廊、草亭古松書屋,靜含太古山房的清涼甘露、趣亭,青楓綠嶼半亭,以及文津閣的碑亭,香遠益清的含澄景,碧峰寺的回溪亭,滄浪嶼的佳趣亭,環(huán)碧島的采菱渡等。
春好軒巢翠亭。春好軒位于萬樹園東,乾隆二十年(1755)依宮墻而建,正殿后有花園,園中一亭,名“巢翠”,是一座重檐攢尖頂八角敞亭。巢翠亭周圍樹木高大挺拔,濃蔭蓋地,鳥兒筑巢其中。亭名“巢翠”二字,是說亭子在青翠的樹木之間,就像鳥兒在樹上筑的巢一樣。乾隆皇帝在一首《巢翠亭》詩中寫道:“喬樹四周圍,一亭在深處。秋來翠尚濃,佳蔭綠云布。習習時奏籟,泠泠亦滴露。森森既愜望,寂寄還澄慮。即境擬巢窠,可以香山悟。”
七、別具匠心的園外亭——“晴碧亭”等
園中園內(nèi)建亭,是古建園林中慣用的手法,而為配合整組建筑把亭子建于園外的做法,則更加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前面假山亭中提到的文園獅子林外建有八方亭,就是如此。園外亭看似獨立,實與整組建筑遙相呼應,相得益彰。避暑山莊中這樣的實例還有不少,像晴碧亭之于萬壑松風,冷香亭之于月色江聲,我們甚至還可以把芳洲亭之于金山上帝閣、采菱渡之于環(huán)碧納入此類。但將這種造園手法廣泛加以運用,則是在山區(qū),主要有水月庵后嶺的放鶴亭,有真意軒后坡的對畫亭、廣元宮外山巔的古俱亭、起秀堂后山的眺遠亭、鷲云寺后門外的八方亭等。園外置亭作為整組建筑的附屬建筑,大多設計巧妙,造型小巧輕盈,其位置與作用常常出人意料,回味悠長。
晴碧亭。晴碧亭是一座重檐翹脊攢尖八角亭,位于萬壑松風坡下,瀕臨下湖,建于康熙年間。既是休息觀景之處,也是御舟往來湖區(qū)與宮殿區(qū)的停泊落腳之處??滴跞√K軾“水光漣漪晴芳好”和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晴”“碧”二字題額“晴碧亭”。
八、一些有特殊用途的亭子
山莊內(nèi)還有一些有實際用途的亭子,比如文津閣的碑亭,澹泊敬誠殿前的兩座樂亭、松鶴齋、東宮的四座井亭、廣元宮的香亭(馨德亭)等,可以歸為此類的還有采菱渡、觀蓮所、聽瀑亭、觀瀑亭、釣魚亭、石磯觀魚、望鹿亭以及放鶴亭等。還有設計新穎的門亭,則尤為可愛,以滄浪嶼的佳趣亭和碧靜堂門亭為代表。以亭為門的設計,也為這座園中園增色不少。
作者簡介:康莉(1979-),男,河北承德,本科,文博管員,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