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中,我國形成了燦爛的文化成果,無數(shù)的文學家對語言進行精雕細琢,以現(xiàn)實生活為材料并將之融入文學創(chuàng)作中,涌現(xiàn)出無數(shù)的優(yōu)秀作品。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具有特殊的語言風格,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并在不斷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其藝術的閃光點,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學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聊齋志異;人物形象描繪;民間語言運用;語言特色賞析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文學藝術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語言形式,每個時代的每個作家均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優(yōu)秀的文學語言能夠將描述對象活靈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給大眾,語言與描述對象能夠完美地契合,同時在語言特色上具有一定的美感?!读凝S志異》中蒲松齡先生將文言與當時的生活統(tǒng)一在一起,在白話小說逐漸取代文言小說的潮流中重新展現(xiàn)了文言的藝術魅力,創(chuàng)造了文學藝術歷史的奇跡。
一、語言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聊齋志異》中描述的多為一些奇聞軼事、人鬼狐妖。這些描述對象看似與生活毫無關系,細細探究會發(fā)現(xiàn)其本質源于生活,是對當時人們社會生活中的某些思維方式以及熱點事件進行的夸張化描述,并未真正脫離生活。但是,它們又不完全與世間事物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超脫于人世間,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但是又顯得更為神秘。作者將人鬼狐妖的本質與與現(xiàn)實生活相通并融入自身對社會的感悟,使《聊齋志異》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語言藝術。它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又超越了現(xiàn)實生活,給人留下耐人尋味的意境?!读凝S志異》中對文言體式與生活精髓進行了恰到好處的協(xié)調,正好促進了作品真實性與虛幻性的有機結合,促進了藝術氛圍的形成。同時,由于蘊藏著社會生活的精髓,其真實感得到了有效的增強,而使用文言體式與白話文語言具有一定的差異,其虛幻的特點又相應的顯現(xiàn)。通過這種方式,《聊齋志異》成為一個聯(lián)系緊密并且難以相互割離的整體。[1]《聊齋志異》中的描述對象大多虛無縹緲,多為虛幻的事物,但是作者并沒有任意編造,而是充分汲取了生活中的現(xiàn)象,充分參照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其語言的描述更貼近生活,更加給人以真實的感覺。而《聊齋志異》對文言的運用將文言體式生活氣息不足的弊端克服,在字里行間充滿了生活氣息。它的語言特色表面來看繽紛多彩,但其本質卻彰顯著民間生活氣息,汲取文言體式的優(yōu)勢,與生活氣息相結合,在語言藝術上可謂文言小說與短篇小說的集大成者。
二、民間語言應用不拘一格
(一)民間詞匯大量引用
《聊齋志異》中在運用文言體式的同時引用了大量的民間語言,文言的運用使其具有了虛幻色彩,而民間語言的應用使其具有了生活氣息,比如“惡作劇”“長舌婦”“胭脂虎”等,這些民間語言的引入使《聊齋志異》多了些詼諧氣氛,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時通過運用民間語言達到了直接引入主題的效果。同時還將一些庸俗的事物變得俊雅,綻放出更多的光彩,《長亭》中的“湯夫人”稱謂就達到了這一效果。
(二)民間謠諺的適當引用
民間生活中常流傳著眾多諺語與歌謠,這些謠諺是生活的真實寫照,是對社會生活的精辟總結,也是民間生活百態(tài)的縮影。朗朗上口的民間謠諺可以使人們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深入。比如“鯨吞魚 , 魚食蝦”,將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反映封建社會中相互欺詐的現(xiàn)象和世態(tài)的炎涼,“一日夫妻百日恩”“先炊者先餐”等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民間風俗,為人民展示了生動的社會畫面。[2]
(三)民間口語的合理引用
《聊齋志異》在文言小說日益式微的時期對其進行了充分的改造,將之與口語融合,口語逐漸出現(xiàn)在文學家的眼中,這使《聊齋志異》中故事的敘述更加貼近生活,雖在實際中并不存在,卻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比如在《閻王》中,描述了一個名叫李久常的書生,他為人友善,正直善良,在勸告嫂嫂別再蠻橫撒潑時,其嫂不著痕跡地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卻又如口語一樣將其表述出來,堪稱《聊齋志異》中貼近生活的經(jīng)典表述。
三、人物描繪形式多樣
(一)描述不同人物語言生動逼真
《聊齋志異》中涉及了眾多人物形象,包括武生、俠客、貪官、僧侶、負心漢、少女等,將每一個人物的形象描述得惟妙惟肖,每一個人物的個性彰顯得淋漓盡致,生動地描繪了當時人物對話的場景,在我國文學歷史中堪稱不可多得得佳作。如在《荷花三娘子》中,就將狐女與宗生的對話描繪得生動傳神,細細品味便可明白其中奧妙,文中將狐女對貞操的蔑視以及放蕩不羈的性格生動呈現(xiàn)于世人,在這其中必然經(jīng)歷了對文字的千錘百煉。在《鏡聽》中,為生動描述此婦心中的憤慨所運用的直白爽快的語言,為描述嬰寧的天真無邪而采用憨厚的語言,同時還有描述嬌娜的一些詼諧幽默、爽朗暢快的語言;在《邵女》中,為使媒婆說親的描述更加傳神而靈活運用雅與俗的語言,這些均體現(xiàn)出了《聊齋志異》中層出不窮的人物描述方式,對每一個人物的特點進行了生動的塑造。[3]
(二)描述同一人物生動傳神
《聊齋志異》中語言應用的又一大特點在于,對同一個人的不同狀態(tài)的描述各不相同。針對同一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心理狀態(tài)不同、情勢不同進行了逼真的描述。比如在《小謝》中,陶生是一個讀書人,由于其風流倜儻,文章對其的描述基調為豪爽。當秋容被抓時,他怒發(fā)沖冠,對黑判官破口大罵,充分體現(xiàn)了其剛猛豪爽的性情,而對于女鬼的搗亂,對其斥道:“捉得便都殺卻!”,言辭干凈簡潔,帶有一定的嚇唬意味,而在與秋容共同經(jīng)歷了艱難險阻以及層層考驗后道:“今日愿為卿死”,體現(xiàn)了其柔情的一面。陶生的人物形象在惟妙惟肖的人物描述中時而剛硬如鐵,時而柔情似水,時而詼諧戲虐,將陶生的人物性格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描述了其多重性格。
(三)描述同類人物千變萬化
《聊齋志異》通過對語言的獨特運用,在同一類人物形象的描述中實現(xiàn)了千變萬化,通過對同一類人物的對話進行生動的描述,對言辭舉止進行仔細的斟酌,將其各自特征精煉地表述了出來。《聊齋志異》中不乏鐘情的女子,如聶小倩、清鳳等經(jīng)典人物形象,她們的容顏個個風華絕代,具有許多共同點,但是《聊齋志異》中將人物的身份與語言表達、人物教養(yǎng)與生長環(huán)境做了充分的協(xié)調,從而表現(xiàn)出了同一類型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其思想與精神層面的不同,從而使每一位女子展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有的溫柔賢惠,有的熱情奔放,有的才華蓋世,每個人物形象均清晰地呈現(xiàn)于人們的眼前,并且各有其特點,沒有出現(xiàn)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读凝S志異》中對同為悍婦的人物形象也描述得栩栩如生,有的突出了蠻橫的特點,有的彰顯了兇猛的特點、有的表露了奸詐的特點而同樣描述悍婦,卻也在本質上有很大區(qū)分,比如在《梅女》中對老嫗的描述,雖然同屬強悍之列,但是卻抒發(fā)了對貪官污吏的深惡痛絕,以一針見血的言語將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批判得淋漓盡致。[4]
四、意境描繪出神入化
《聊齋志異》中除對人物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外,對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自然環(huán)境同樣有著出神入化的描述。作者在描述世間萬物時采用文言體式,基于詩人視角,使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空靈的意境, 在《王桂庵》中,蕓娘身在清貧的人家,但是作者卻對其進行了生動的描述,人們品讀作品時隨著描述的深入仿若置身其中,紅絲滿樹、青青竹籬,為人們展現(xiàn)出了一幅清雅的鄉(xiāng)村圖畫,頗有一番舒散閑適的意境。在《嬰寧》中,對環(huán)境的描寫更加淡雅,將絲柳、翠竹、飛鳥與花圃描繪的渾然一體,顯得清新樸素,未曾過多地雕琢。而在青山草舍之間,飛鳥于翠竹中吟唱,營造了樸素淡雅的畫面,給人一種超然物外的感覺。
《聊齋志異》對景物的描繪無需過度耗費筆墨即可將其氣氛充分渲染,進而為故事人物營造活動場景。在《聊齋志異》中有較多故事情節(jié)運用了這樣的描述方式,比如《狐嫁女》《西湖主》等,人們沉浸其中起初不覺有意,而在情節(jié)的不斷深入后再來回想,才知作者早在不經(jīng)意間就為人物故事的發(fā)展做了相應的鋪墊。細細體會作者意境,會發(fā)現(xiàn)其古樸空靈意境營造手段的爐火純青,進而被作者的文學造詣以及渲染的意境所折服。
總之,《聊齋志異》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文言體式與口語在性質上雖然具有較大的差別,但蒲松齡先生在《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中用實踐證明了二者結合的可行性,通過合理的語言運用可以塑造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以及古樸空靈的故事情境,在描述各個奇聞軼事的同時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特點,進而反映當時封建社會的種種社會現(xiàn)狀。《聊齋志異》是虛幻與現(xiàn)實的結合,是博采眾長的產(chǎn)物,是我國文言小說的創(chuàng)作巔峰,值得后世文學家充分借鑒。
參考文獻:
[1]凌琳.販花為業(yè)不為俗——論《聊齋志異·黃英》中的傳統(tǒng)與時代精神的碰撞[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6).
[2]彭海燕.《聊齋志異》狐女形象的審美意蘊[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
[3]郭艷.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夢境敘事在《聊齋志異》中的發(fā)展[J].中州大學學報,2017(5).
[4]孟睿.《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創(chuàng)作心態(tài)之比較[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4).
作者簡介:包峰(1992-),男,蒙族,內蒙古赤峰市人,赤峰學院,文學院2014級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