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月
【摘要】蒙古族作為一個特別的民族,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元朝時,其發(fā)展就已達到巔峰,不斷搬遷移居,慢慢與外族之間相互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古族發(fā)展出其獨有的文明,尤以它特有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為代表。蒙古族人的長袍制作,歷來都被視為是一種特別的藝術。其中鑲邊工藝技術的沿襲和發(fā)展更是為人們所研究。本文主要探討了蒙古族服飾外在的表達形式和內(nèi)在的文化內(nèi)涵,以加深我們對蒙古族這個游牧民族的了解。
【關鍵詞】蒙古族;服飾;鑲邊;藝術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鑲邊,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存在于蒙古族服飾文化中,通常在蒙古族傳統(tǒng)服飾的套件中起到點綴的作用,以手工藝的形態(tài)來顯示北方蒙古族特有的內(nèi)在文化。在其制作過程中,會采用一種獨特的純手工藝法,用拼接、嵌套等方法使之呈現(xiàn)出美感。在傳統(tǒng)蒙古族服飾制作中,鑲邊的縫制幾乎覆蓋了整件蒙古族傳統(tǒng)服飾工藝的制作流程。在衣襟、開叉、領口和袖口等部位更需要極為細致的鑲邊工藝。蒙古族自身的發(fā)展與前進,帶動著鑲邊這門傳統(tǒng)制作工藝也隨之發(fā)展。
一、鑲邊藝術的形式
對于一件蒙古族服飾而言,鑲邊必然稱得上是最重要的裝飾之一。蒙古族人們歷來都極為注意傳統(tǒng)服飾制作中鑲邊這步流程,將它視作自己服飾制作工藝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鑲邊工藝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和進步,并成為蒙古族人們普遍認同和使用的一種能作為當?shù)靥厣嬖诘姆椝囆g品。
在鑲邊的手工制作流程中,手工藝人將提前裁剪出衣片中的一些邊緣與其他分散的部分加工處理,用拼接、接縫和鑲嵌等手法整合,便成為平日人們了解到的蒙古族經(jīng)典的服飾邊緣裝飾效果。
通常在進行鑲邊的拼接時,手工藝人會重復裁剪所需要用到的衣片或服飾邊緣,把整塊布料按用處分類剪拼拆分,得到許多零散的部件;再在最后的縫制時用細密的針腳手藝將零碎整合成一片,最后再加以復雜的裝飾,以形成各式各樣的服飾鑲邊。蒙古族傳統(tǒng)的一套服飾中很多地方都包含了鑲邊工藝。例如,蒙古族服飾前面衣片和衣襟的位置,蒙古族人習慣在服飾的衣襟、袖口等部位加以縫制鑲邊。而蒙古族人常年游牧,慣穿長袍服飾,這些服飾的特點之一就是衣襟。衣襟的開頭到最后都縫制著精美的鑲邊,從領子到胳膊下都鑲上華美的鑲邊,是蒙古族人的一大特色。
開衩袍也是蒙古族服飾的特點之一,衩是從一件長袍的側面開始開衩一直往下斜分,直到長袍衣擺的最底部結束。蒙古袍的區(qū)分按有無開衩,開衩蒙古袍的邊緣也通常繡制著鑲邊。從開衩的衣襟兩側一直向下可延伸到底部整個下擺;也有些開衩袍的鑲邊不鑲到下擺,只在衣襟兩側制作。而另一類的無衩袍同樣也有鑲邊,無衩長袍一般都將鑲邊縫制在衣袍底部。
蒙古族服飾的領口自古就包含了不同意義,分地點,時期存在著不同形式。一般蒙古族服飾中有交領右衣襟、立領右衣襟等。[1]無論哪種形式,鑲邊都是蒙古族傳統(tǒng)服飾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服飾的領子皆有鑲邊。袖子同樣也是鑲邊縫制的要點之一,蒙古族的袖子同開衩一樣分兩種。有馬蹄的袖口邊角往上翻折,外形頗似馬蹄,而鑲邊則覆在所翻折的衣角邊緣。無馬蹄袖子的外形就較為平凡,最底下的袖擺就是鑲邊的位置。
在蒙古,牧民們無論什么身份皆習慣于穿坎肩。在蒙古族服飾中,坎肩的種類和樣式多種多樣,長短有別、有無開衩,或是在特殊場景中使用的坎肩也會有不一樣的區(qū)分[2]。蒙古族對于坎肩的熱愛無疑是之最,在其制作工藝上也達到了巔峰。蒙古族人在一套傳統(tǒng)服飾的縫制流程中,會將坎肩所有露出的邊緣都用鑲邊鑲接在一起,甚至在許多及至腰間的長坎肩也會裝飾上艷麗華美的鑲邊。
蒙古牧民們常穿靴子,靴子使他們能夠更便捷地放牧生存。他們常穿的靴子有馬靴、馬海、圓頭靴子和其他常見的傳統(tǒng)蒙古鞋子樣式。對應的制作材料也分皮料、布料和氈靴等[3]。
靴子口也作為鑲邊制作流程中不能忽視的一個部位被人們所注意。蒙古族人們喜歡在自己靴子的筒口處鑲邊。蒙古族的帽飾也避不開鑲邊。帽沿和帽子口掛著不同樣式的鑲邊,如同烏拉特婦女圓帽上的鑲邊一般。另外,蒙古族人身著的傳統(tǒng)蒙古服飾就注定他們有系腰帶的習慣,蒙古族的腰帶一般是純色的綢緞,后來在腰帶上出現(xiàn)鑲邊則是蒙古服飾的進步改革帶來的。
蒙古族的服飾進步改革導致了鑲邊工藝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以材質(zhì)來做區(qū)分的制作形式。一般蒙古族服飾上的鑲邊材質(zhì)可以分為皮革、布、絨、裘皮等。在這個分類中,庫錦、絳子和化纖布是最普遍的鑲邊制作原材料。
第二種是以手法呈現(xiàn)出的形態(tài)來區(qū)分。從制作鑲邊的手法上可以分為滾邊、沿邊和裝飾絳子三種形式。滾邊作為一種基礎手法,一般是起加固衣料之間拼接及裝飾作用,滾邊形式較小,略窄只一厘米左右。而沿邊則比滾邊更寬,一般呈現(xiàn)四厘米左右,但不限于這個寬度。沿邊的制作手法極為簡單,將絳子用拼接、鑲嵌的手法與服飾布料的邊緣縫制在一起即可。這種日常能夠簡易實施的方式在蒙古傳統(tǒng)長袍的縫制過程中被人們普遍接受和使用。用沿邊來做鑲邊裝飾效果較為明顯,例如,常見的巴爾虎服飾中三道沿邊縫制于前衣襟的男子蒙古袍等。
第三種鑲邊形式的分類是廣義的不同裝飾技法的區(qū)分。蒙古族人在一套傳統(tǒng)服飾的制作過程中會運用到刺繡、剪拼等不同的手法技巧來裝飾服飾上的圖案,使裝飾效果更明顯。這些不同的技巧不止是在操作過程中展現(xiàn)出不同,在材料的選取、色彩的搭配、最后的風格等方面都會有明顯的區(qū)分。在制作鑲邊時運用這些不同的技法所得到的鑲邊工藝同樣也會呈現(xiàn)出各異的形態(tài)。
二、鑲邊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鑲邊之所以能保留下來并流傳至今,是因為它改變了蒙古族服飾的結構形式,美化了蒙古族服飾的手工工藝以及審美。裁剪便利的平面式結構衣服,主要具有衣服平整單一和直線為主的特點,與如今以立體結構為主的衣服相比較,就會體現(xiàn)出比較單一、呆板的缺點。傳統(tǒng)的蒙古族衣服也是這樣。呆板的平面式衣服因為結構比較單一,因此衣服材料的選擇和衣服的裝飾就尤為重要了。通過鑲邊的裝飾點綴,會使衣服增加美感、層次感和立體感,使其不那么呆板。我國古代一直流傳著“衣做繡,錦為沿”的習慣,并保留至今。
鑲邊作為蒙古服飾裝飾的形式之一,它的價值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鑲邊色彩的裝飾價值
蒙古族人喜歡鮮艷、明亮的顏色,其中有天藍色、白色、草綠色、鵝黃色、鮮紅色、金銀色等。蒙古族人以游牧為主,天為被,地為床,色彩環(huán)境比較單一,他們通常會用鮮花與草地的顏色來豐富和渲染單一的生活。由于蒙古族人長期生活在廣闊的草原地區(qū),所以,他們喜歡選用鮮艷的顏色作為鑲邊來裝飾衣服,是為了加強衣服的鮮艷程度。例如,紅色鑲邊的綠袍被土爾扈特已婚婦女青睞;綠色和橘紅色鑲邊的深藍色長袍是布利亞特已婚婦女的典型服飾。鑲邊顏色鮮艷多彩、對比明確是蒙古族服飾的特點,他們非常注重鑲邊色彩的對比,加強鑲邊的顏色強度,協(xié)調(diào)鑲邊與衣服的顏色,采用鮮艷、可愛的顏色來襯托服飾。由此可見,不論是蒙古族服飾的顏色搭配還是鑲邊的協(xié)調(diào)顏色,蒙古族人對于鑲邊顏色的挑選是十分考究的。這都透露出蒙古族人的情感世界,他們的情感是具有藝術審美功力、審美情趣的。蒙古族人淳樸的民風體現(xiàn)在鑲邊色彩上,鑲邊色彩對比強烈或者淡雅可愛,都體現(xiàn)出蒙古族民間藝術的明快與絢麗的色彩之美。
(二)鑲邊構成形式和鑲邊圖案的裝飾價值
平面裁剪與衣服結構的呆板是蒙古族服飾的特點也是缺點之一,然而,顏色鮮明和結構立體、設計多樣的鑲邊剛好打破了蒙古族服飾呆板的結構形式。領口的線條感與褶皺感,再加上腰帶的裝飾或者腰間的飾物,大大加強了衣服的立體感,使衣服更加明艷動人,宛如在身上穿了一朵活的花朵。為了襯托出蒙古族服飾的精美結構以及細致的工藝,鑲邊以線條的造型運用于服飾的大面積中,在呆板的服飾中起到分割、對比、協(xié)調(diào)的作用,使服飾產(chǎn)生不一樣的節(jié)奏感和線條的美感,在服飾整體構成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結語
在蒙古族服飾上除了用鑲邊進行裝飾之外,還經(jīng)常使用圖案進行裝飾。后來鑲邊還與圖案相結合,這與蒙古族民間圖案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它們之間的寓意都是相同的,都代表著美好幸福的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充滿的希望之情。除了寓意相同之外,圖形也大為相似,基本上都是以動物紋、花卉紋、吉祥圖形文字、幾何紋等傳統(tǒng)圖案為主。鑲邊圖案在服飾的結構中起到分割線的作用,因此就會用輪廓來限制,均勻、整齊、連貫、協(xié)調(diào)、對稱和完整是鑲邊圖案必須達到的要求,除了這些要求之外,還要體現(xiàn)出圖案的藝術表現(xiàn)力以及獨特的價值。其中,衣服材料的選擇與手工藝的獨特是蒙古族服飾鑲邊圖案的另一個不同之處,立體結構感凸顯出鑲邊圖案的獨特性與藝術價值。蒙古族服飾上的鑲邊圖案使用刺繡的針法,會增加服飾的色澤感、空間感以及質(zhì)感,產(chǎn)生獨特的視覺語言,顯示出更加強烈的層次感效果,更加完美地體現(xiàn)出鑲邊技藝的美感。
參考文獻:
[1]白曉梅.關于蒙古服的市場化理[J]前沿,2013(1):184-185.
[2]趙珙撰.蒙韃備錄[J].文殿閣書莊,1936.
[3]萌芳.蒙古族服飾首飾的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