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乾婷
【摘要】舞蹈的肢體動作、表現(xiàn)形式、編創(chuàng)的功能被大量運用在浸沒式戲劇中,并獲得了極大成功。在沉浸式戲劇中主要采用舞蹈作為主要語匯,舞蹈元素被貫穿于整部戲劇,舞蹈在此已經不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它整合了整部劇其他藝術元素,充分發(fā)揮了舞蹈在沉浸式戲劇的作用。
【關鍵詞】舞蹈元素;沉浸式戲劇
【中圖分類號】J80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與文化水平的提升,觀眾的藝術鑒賞水平也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接觸和欣賞各種不同的藝術樣式。在《不眠之夜》《泰坦尼克號》《死水邊的美人魚》等作品的相繼公演后,浸沒式戲劇受到了廣泛關注,與此同時,舞蹈作為肢體語言表現(xiàn)人的情感與意識被大量運用在浸沒式戲劇中的藝術形式,也獲得了極大成功。
2016年12月由英國Punchdrunk公司和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制作的浸沒式戲劇《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上海版火爆上演。其劇本以莎士比亞的戲劇《麥克白》作為原型進行創(chuàng)作,故事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有著超過10條故事線。演員演技精湛,舉手投足之間一個眼神、一個表情都充滿張力,中間段落獻祭的場景和最終處死麥克白可稱之為藝術與美學的極致體驗,讓觀眾大呼精彩。與其他戲劇不同的是,這部浸沒式戲劇主要采用了舞蹈作為主要語匯,舞蹈元素貫穿了整部戲劇,舞蹈在此已經不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它整合整部劇其他藝術元素,充分發(fā)揮了舞蹈在沉浸式式戲劇的作用。
一、關于浸沒式戲劇
戲劇是演員通過劇本,以演唱、肢體動作、對話、音樂、道具等方式來敘述故事或者表現(xiàn)生活情境的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包括歌劇、舞劇、話劇、啞劇等多種表演藝術形式。戲劇的四大元素有“演員”“故事”(情境)、“舞臺”和“觀眾”,其中“演員”是戲劇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演員通過自身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表達出劇本中的情節(jié)內容以及編導導演的立意;戲劇中的“戲”字就是依靠演員演出來的。 “故事(情境)”是在舞臺上表演劇本的內容、情節(jié)、環(huán)境、氣氛?!拔枧_”是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內為演員提供表演的空間,它可以使觀眾在演出的時間段里能集中注意力觀看演員的表演。
浸沒式戲劇,又稱為沉浸式戲劇,是一種新興的、沒有固定舞臺的戲劇表演形式,演出過程中演員在哪里,哪里就是舞臺,觀眾也不再局限于觀眾席,他們可以隨意走動選擇不同場地或者跟隨不同的演員觀看戲劇,甚至可以和劇中演員互動共同完成某一段情節(jié);不同空間和時間,觀看到的劇情也會有所不同,觀眾與演員間的互動性更加顯著、不受演出形式的限制。
浸沒式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不同,它打破了傳統(tǒng)戲劇四個元素中“舞臺”的概念。傳統(tǒng)戲劇中演員在規(guī)定的區(qū)域(舞臺上)表演,觀眾坐在觀眾席上觀演;而浸沒式戲劇沒有固定舞臺和觀眾席的概念,觀眾和演員可以在同一個空間里,觀眾可選擇任何的觀演方式,近距離的、不同方位的,并且可以隨著演員不同表演場地的更換進行移動。根據(jù)導演的設定,有些劇情場景也可以進行演員和觀眾一對一的互動,讓觀眾參與其中,加強了觀眾的體驗感。以《不眠之夜》為例,整臺戲劇在上海北京西路某酒店的整棟大樓內展開,觀眾可以無限接近所有布景、情節(jié)、演出人員,并隨機進行各種互動,唯一要求就是全程佩戴白色面具,以“幽靈”的角色作為旁觀者浸入戲劇。進入酒店的觀眾會分到不同的樓層進行觀演,每個樓層都以實景作為布景,有舞廳、臥室、街道、墓地、街道、醫(yī)院等,在這些場景同時進行著主線和副線的故事演繹。觀眾可以選擇不同的演員追隨他的故事線觀看戲劇,也可以任意走進一間屋子翻看道具找尋一些故事線索。這種形式的表演區(qū)域打破了固定舞臺的概念,使觀眾不再局限于觀眾席上,從被動的角色成為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觀演角色。
無固定舞臺的表演形式,使得浸沒式戲劇形式淡化了時間順序的概念。更多的觀眾看到的是某一個場景或某一段故事,等觀演結束后慢慢回想體會,整理思緒。通常每一場浸沒式戲劇演出,都會從起始巡回演出2-3遍,并沒有按時間順序敘事的概念,巡回演出增加了觀眾跟隨不同的演員觀演的機會,可以使他們體會到更多的內容。所以浸沒式戲劇不是以講故事為目的,或者是以表達導演的觀點為目的,而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內,在一個故事里讓觀眾自己去看、去感受、去體會。所以每一個觀眾進入這場演出后因其跟隨演員的不同、出現(xiàn)的地點與時間的不同,都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熱情、好奇的粉絲觀眾會去看幾遍甚至幾十遍,每一次進入劇場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完全不一樣的體驗,這正是浸沒式戲劇火爆的原因之一。
二、舞蹈作為浸沒式戲劇表現(xiàn)形式的優(yōu)勢
在浸沒式戲劇中,劇本是整部戲的基礎;音樂烘托氣氛與情境,并且能夠讓演員在不同的空間里把握住表演時間,使表演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會有沖突;而舞蹈是這部戲劇主要的表現(xiàn)手段,有些浸沒式戲劇中沒有臺詞,所有的劇情以及情感交流都通過演員用舞蹈的方式表演出來。舞蹈作為主要語匯,使戲劇更具特點。
(一)舞蹈的肢體語言保證觀看者更能體悟真實感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人體的各個部位在通過運動的過程中傳達人的思想,形象地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包括了五官表情和身體動作。身體動作,包括頭部動作、軀干動作、四肢動作等;身體的每一個動作、姿態(tài)、表情都可以表達人的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心理學家常說“身體是不會騙人的”,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一個人要向外面的世界傳達信息,言語占百分之七的比例,聲音語調占百分之三十八的比例,另外百分之五十五需要用體態(tài)語言來傳達信息,而肢體語言通常是“下意識”的動作,更具真實性和可靠性。
選擇舞蹈作為浸沒式戲劇的表現(xiàn)形式,一是保證觀看者更能體悟真實感;二是讓觀者更有浸入感;三是使整個戲劇更具有藝術審美價值。
舞蹈是一種肢體語言,是通過對生活中的身體語言的提煉加工形成的一種表達情感和心理,在時間和空間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德國現(xiàn)代舞蹈家瑪麗·魏格曼強調了舞蹈的直接性:“舞蹈是表現(xiàn)人生命的情調的一種活生生的語言——是翱翔在現(xiàn)實世界之山的一種藝術的啟示,目的在于以較高水平來表達人的內在情緒的意向和譬喻,并要求傳達給別人。最重要的,舞蹈要求直接傳達而不要轉彎抹角?!眲?chuàng)作者運用舞蹈來體現(xiàn)浸沒式戲劇,可以有效增加觀眾對該部劇的感受和體悟,凸顯浸沒式戲劇的真實感。舞蹈是在一種直觀的藝術,演員表現(xiàn)出來的舞姿、表情、動作的律動、服飾的穿著打扮,都可以引起觀眾注意力,提高了觀眾真實的體驗感;通過人物之間的肢體接觸,表現(xiàn)了人物的關系;這種直觀表現(xiàn)手法,使觀眾更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二)舞蹈使浸沒式戲劇更具藝術性
在浸沒式戲劇中,舞蹈比其他其藝術形式更具感染力;不同的舞蹈動作,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舞蹈中每一個舞姿、動作、表情、節(jié)奏都是在傳達一種信號,具有一定的意義,使觀眾能夠很直觀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世界。舞蹈的感染力極強,演員的舉手投足,一個眼神,甚至動一動手指,都能夠傳情達意。隨著動作的韻律,體態(tài)就能夠表現(xiàn)出人物的身份、年齡、性格狀態(tài)。在舞者的舞動中,能夠突顯出人物的特點,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鮮明生動,在舞臺上更能活靈活現(xiàn),提升整部劇的藝術審美價值。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不是簡單地復制生活,藝術創(chuàng)造是選取生活中具有藝術審美價值的東西,能夠在表現(xiàn)的過程中碰觸觀眾心靈的內容和細節(jié),同時又能夠體現(xiàn)編創(chuàng)者想法的東西。使觀眾找到和創(chuàng)作者的一種共性,產生共鳴。在社會生活中人表現(xiàn)情感方式比較單一,大多是對感情自然流露,沒有經過加工和修飾的。舞蹈作為一門藝術,通過對人物和事件加工、提煉和取舍;它可以通過對人物表情夸張表現(xiàn),或是身體舞姿、動作的重復、速度變化等使人物情感更加外化,更加飽滿豐富,可以更充分、深刻、淋漓地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使觀眾感受到藝術的同時帶來情感上的沖擊,進而體會到浸沒式戲劇作品反映的生活和主題思想。
(三)舞蹈能更好的抒發(fā)浸沒式戲劇中人物的情感
舞蹈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動作通過提煉、加工,藝術化地表現(xiàn)出來,選擇在表現(xiàn)的過程中碰觸觀眾心靈的內容和細節(jié),使觀眾產生共鳴。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比如說肢體動作占有時間(節(jié)奏)上不同,運動過程中動作不斷強調重復,動作幅度大小變化等方式都可以更好地使人物情感外化,有效呈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觀念和想法。例如,《不眠之夜》中麥克白在客廳遇到并刺殺麥克德夫夫人這段戲,編舞者用了一段激烈雙人舞表現(xiàn)了這段內容,舞段中加強了麥克白動作的力度,在與麥克德夫夫人接觸中用了拖拽、扔、扛上肩、轉身把她摔在地上等一系列雙人舞配合動作,來突出戲劇沖突;而麥克德夫夫人則用了許多舞蹈里的滾地動作以及雙人舞跳接動作,來表示極力想逃脫。最精彩的一段是麥克白殺死她的過程,采用重復的辦法,一次次抱起麥克德夫夫人,用不同舞蹈動作摔下、扔下她。通過這種方式,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麥克白的殘忍以及一定要殺死她的決心。讓所有觀眾有種不寒而栗的感覺,同時感受到了麥克德夫夫人的無奈和恐懼。舞蹈對于動作的選擇不是隨意的,都是創(chuàng)作者有目的的選擇;通過舞蹈演員表情、姿態(tài)、動作變化,以抒發(fā)浸沒式戲劇中人物的情感。
三、舞蹈元素在浸沒式戲劇中起到的作用
(一)“內模仿”審美過程,使觀眾沉浸、更易感染
“內模仿”是人在觀賞時心理產生模仿的一種行為,側重于結合生理學和心理學的一種審美感受和審美心理。就如同嬰兒在沒有產生自我感知能力時,大人對她笑,她也會笑;看別人吃東西她也會流口水?;蚴侨藗兛磩e人跳舞時,自己也會手舞足蹈,看到一個建筑物時,心里也會模仿它的形狀、它的線條感。這就是客觀存在心理內模仿的行為。
從“內模仿”理論可以看到,舞蹈作為沉浸式戲劇主要表現(xiàn)方式是有一定優(yōu)勢的。舞蹈的動作、舞姿、運動的律動通過肢體靜態(tài)與動態(tài)變換中表演出來,就如同行走的建筑物直觀地把戲劇的內容用藝術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使觀眾在觀演的過程中始終進行著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迅速調動自己的動覺,產生想象,進入舞蹈情境,感受舞蹈的情感和情緒,仿佛把自己作為演出中的人物,這就是浸沒式戲劇最想要達到的效果。
(二)舞蹈元素在沉浸式戲劇中引領觀眾的審美
在浸沒式戲劇里,每一個角色都會在不同時空進行表演,主線和副線的故事情節(jié)在同一個時間段里發(fā)生。演員轉場速度非???,并且沒有任何提示。觀眾就算緊跟演員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跟丟,不得已去尋找其他演員或是去探索場地。這也是導演想在同一場地中將近百個觀眾進行分流的一個方式,也是讓每一個觀眾在進入這場戲劇里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體驗。我們常說觀眾是“上帝”,其實想表達無非就是觀眾對于戲劇重要性。編創(chuàng)者在創(chuàng)作的一開始就已經預想到了整個的觀演過程,才能夠使得戲劇完美演出,讓觀眾在創(chuàng)作者預先設定的審美方式去參與戲劇中。
德國馬克思主義接受美學家瑙曼曾經說過:“作品不僅創(chuàng)造了接受的需要,也創(chuàng)造了滿足這種需要的材料和接受的方式。每一部作品都表現(xiàn)出一種內在的意義、一種特有的結構、一種個性、一系列特點,這一切為接受過程預先規(guī)定了作品的接受途徑、它的效果和對它的評價?!睆倪@句話可以看出,現(xiàn)在的沉浸式戲劇,編創(chuàng)者的意圖已經在里面了,他潛移默化地引領觀眾的審美,啟發(fā)觀眾對于這部戲劇的思考,積極地指導觀眾的審美,提高了他們的接受意識。觀眾在觀看時,是憑借自己的直覺和感覺,當跟著舞者有意識地體會劇情感受情感時產生共鳴,形成了印象化的審美經驗。
(三)舞臺融為一體
舞蹈具有綜合性,以及同舞臺布景、燈光、服裝、化妝、道具等多個部門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用?!恫幻咧埂帆I祭舞段,可稱之為聽覺視覺的極致體驗。在音樂中,三位女巫的扮演者舞動著身體把嬰兒舉在空中,其中一位舞者跳上桌子,帶上牛的頭,開始祭祀的舞蹈,音樂中充滿了嘶喊尖叫,整個這一層空間里只有黑白兩色,周圍的觀眾看不清旁邊人的臉,白色電腦燈急速閃爍,把舞者的動作都切分成了一個個斷點,營造了恐怖的氣氛。舞蹈編導對道具與燈光的運用,使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成為了演員 ,成為了觀賞祭祀的一分子,在音樂中把整個舞臺融合到了一起,渲染了整個場景。這種群演方式的演出使觀眾的參與感很強,如同自己也是戲劇情節(jié)中的一名演員,身臨其境地感受《不眠之夜》的劇情。
四、結語
新近蓬勃發(fā)展起來的浸沒式戲劇,舞蹈作為該類戲劇的主要語匯,舞蹈元素貫穿整部戲劇,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舞蹈在該類戲劇中的重要性、特殊性,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在現(xiàn)有的觀眾群體中,能夠真正用專業(yè)的眼光去欣賞舞蹈、理解舞蹈的人實際上已并不多。舞蹈是個綜合藝術,現(xiàn)在許多藝術形式都把舞蹈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浸沒式戲劇、音樂劇、雜技、歌劇等,舞蹈的發(fā)展方向和表演形式不應當只是局限在舞蹈作品和舞劇之中,或者是局限在固有的表現(xiàn)形式中,應該多一些途徑讓各類型的觀眾們更加懂得舞蹈、理解舞蹈、喜愛舞蹈;雖然小眾,卻同樣有被認同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