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排
[摘 要] 在職業(yè)院校開展“精準扶貧”班是校地合作開展教育“精準扶貧”的一項惠民政策。通過分析職業(yè)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和“精準扶貧”班生源的特性,嘗試提出對 “精準扶貧”班的學生要依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自信心,從而實現從受助向自助、助人的轉變,達到從思想上“拔窮根”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式。
[關 鍵 詞] 職業(yè)院校;精準扶貧班;人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94-01
一、職業(yè)院校對精準扶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現狀分析
(一)職業(yè)院校學生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時間有限,缺乏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由于職業(yè)院校大多采取3年學制,其中有1年要進入企業(yè)進行頂崗(跟崗)實習。在時間上不能像本科及以上學生一樣接受比較完整、系統(tǒng)的人文素質教育。且由于職業(yè)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很多都側重于職業(yè)技術技能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兩年的時間掌握好一門技術,就必須要多參與校內實訓,使學生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時間較少,體系不完善。
(二)職業(yè)院校對精準扶貧班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途徑單一
職業(yè)院校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大多都注重學生的實踐技能的訓練,忽略了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特別是一些社會力量參與的辦學機構,大都以“管”為主,忽略學生自我管理及自我個性的發(fā)展。雖然具有較好辦學底蘊的職業(yè)院校開設了相應的人文素質課程,但僅是利用課堂時間完成課程講授。課外人文素質教育活動僅僅以安全知識教育、文體活動或講座為主,其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單一。對精準扶貧班的學生來說,缺乏個性化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體系,達不到讓學生真正“成長、成才”的目的。
二、職業(yè)院校精準扶貧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一)職業(yè)院校學生受自身文化基礎薄弱的影響,缺乏人文素質學習的自覺性
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大多都是因自身文化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成績不理想而選擇職業(yè)學校學習技能。據筆者調查統(tǒng)計,有90%以上的學生認為因自己文化基礎薄弱,沒有考取理想的學校才到職業(yè)院校。有70%以上的學生認為,到職業(yè)學院學習就是學一門技術,對文化基礎及相關職業(yè)素質理論的學習比較輕視。有80%以上的學生對職業(yè)院校的實踐及實訓科目比較重視,自愿動手能力強;但在課外則不愿主動學習有關人文素質的課程及相關內容。
(二)職業(yè)院校精準扶貧班學生受地域文化影響較深,缺乏自我突破的自信和勇氣
職業(yè)院校教育精準扶貧的學生,大多來自本省經濟社會發(fā)展比較落后和貧困的偏遠地區(qū),其教育資源、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都比較薄弱。因家庭貧困,選擇外出打工等方式解決一時之難成為多數家庭的選擇;而對正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學生來說,就成了“留守兒童”。這部分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其心理上少了家庭教育的引導,人際交流和溝通能力欠缺,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引誘,甚至成為“問題少年”。從長遠來看,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家庭貧困問題,而且使子女因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貧困“代際傳遞”。“精準扶貧”班的大多數學生缺乏自信,與人溝通交流不暢,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單一,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沒有長遠的規(guī)劃,甚至有了因貧困而自卑等思想包袱。
三、職業(yè)院校精準扶貧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需要系統(tǒng)化
結合上文所述,對精準扶貧辦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應采取適應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教育模式,教育扶貧既要扶“智”又要扶“志”。
(一)建好心理輔導機制,引導學生自信陽光成長
資助不是讓學生“比貧”“比困”,各類資助只是幫助學生解決經濟困難,自助才能走得更遠。學校要結合學生實際定期或不定期為精準扶貧班的學生做專題心理輔導講座,讓學生明白困難只是暫時的,自信、自立、自強才是解決困難的最佳途徑。
(二)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服務管理,培養(yǎng)學生自信與自助能力
資助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提升能力,砥礪品質、完善人格,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學校通過為學生提供各類勤工助學崗位,實現學生自我服務和管理。鼓勵學生針對參與校園管理與服務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讓學生從“被服務”到“服務者”的角色轉變,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利用與校內(外)企業(yè)合作等多種平臺,讓學生到企業(yè)參與勤工助學,讓學生開闊眼界,通過勞動換取報酬,解決個人生活難題。
(三)樹立自信、自立、自強典型,發(fā)揮榜樣作用,營造和諧向上的育人文化
育人不僅是老師“講道理”,更重要的是讓“事實說話”。正如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更喜歡實踐動手的實訓課一樣,學校在管理、服務、育人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典型事跡的收集、整理和宣傳,把話語權交給優(yōu)秀的學生,讓他們講自己的故事,講同學們能接受的事實,匯聚榜樣的力量,傳遞自信、自立、自助和自強的信息。用校內外典型例子引導廣大學生,讓學生明白,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有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機會,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四、結語
地方政府聯合職業(yè)院校舉辦精準扶貧班,是一項惠民政策,是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職業(yè)院校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子在解決好“不因貧困而輟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學一技之長,更好地成長、成才,不僅要在教學上下工夫,還應在育人上做文章,尤其在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上“因材施教”,尋找適合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性成長的教育模式,讓職業(yè)教育真正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楊定玉,秦紅平.論教育“精準扶貧”[J].亞太教育,2016(5).
[2]龍麗,王中華.對教育精準扶貧的解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