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明
[摘 要] 采購管理是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并且會對企業(yè)的經濟收益與長期的生存發(fā)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指出采購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以求能夠使采購管理教學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同時指出采購經營沙盤在教學改革實施中需要注意的相關問題,以便更好地在實踐過程中進行教學改革工作。
[關 鍵 詞] 采購管理;教學改革;采購經營沙盤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3-0157-01
采購管理是高職物流管理專業(yè)培養(yǎng)高素質專業(yè)人才必不可少的課程,其內容主要是采購管理工作流程,涵蓋了采購組織設計、預算編制、采購計劃、采購需求分析、采購方式確定、采購合同簽訂以及采購績效評估等模塊。這門課程不僅需要學生掌握采購管理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也需要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一、采購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當前素質教育不斷被重視的背景之下,許多學校已經主動開展了一系列采購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工作。有的學校提出了情景模擬教學法,有的教師提出了項目教學法,有的教學小組提出了案例分析法。上述種種方法在加強學生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其中仍有不足之處。
(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足
在上述教學方式的實施過程中,常常存在教學設計方面的不足,由于學生對教學設計的參與度較低,故而上課時會出現(xiàn)積極性低下的情況。這就導致實踐教學設計中的效果很難達成,學生也很難從課程的學習中收獲相對應的職業(yè)能力和相關知識。
(二)軟硬件資源配備不足
目前大多數(shù)教師在進行采購管理課程的授課時仍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方式,課程學習的實踐經驗不足,學生對整個采購管理工作的流程常常處于云里霧里的狀態(tài),很難真正了解采購管理工作。并且由于實踐經驗的不足,學生也很難體會到采購對企業(yè)整體運營的影響,更無法理解采購管理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
(三)考核方式僵化
目前國內的采購管理教學大多仍采用傳統(tǒng)的試卷考核方式,雖然這一方式能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作出評估,但是缺乏對學生具體實踐操作能力的綜合考量,無法對學生的具體活動以及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合理評估。
二、采購經營沙盤在采購管理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一)采購經營沙盤的設計思路
利用信息技術設計采購經營沙盤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商品采購交易平臺,通過對采購管理工作流程的清晰展示,能讓枯燥干癟的課本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起來,使學生獲取直觀的學習體驗[1]。在模擬沙盤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通過對采購企業(yè)以及原材料供應商的模擬經營學習,使學生掌握采購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并且在學習過程中能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融匯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
在模擬沙盤的實踐過程中,使學生對博弈和采購管理的重要性了解更深刻。模擬沙盤的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協(xié)同合作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在學習過程中,能鍛煉學生的專業(yè)職業(yè)技能,強化相關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采購經營沙盤涉及的主要教學內容
采購需求分析需要采購企業(yè)根據市場訂單,結合MRP理論知識對產品所需要的原材料進行需求核算。采購計劃與預算編制則需要配合企業(yè)的銷售和生產,通過對原材料采購的數(shù)量與時間制定一個合理的采購計劃,并且需要結合市場的具體情況進行采購的成本控制[2]。在采購方式確定方面,則需要以五種不同的方式獲取物資,通過比較物資價格選擇合適的方案。就采購洽談方面,需要根據供應商的不同評估標準選擇合適的采購商務談判方案,明確掌握采購合同的基本格式以及主要條款,并且對合同的起草以及修改工作也要進行相關的學習。
三、采購經營沙盤在教學改革實施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采購經營沙盤的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要做到學與做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學習成績的考核方面,則需要對考試方式進行適當?shù)母母?,注重能力的綜合考核工作。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采購管理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主要是為了增強課程的生動性,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提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且通過對這一課程的合理改革,能夠提升學生的相關專業(yè)能力。
參考文獻:
[1]所昊然,許亮.沙盤推演工具在“華龍一號”示范工程設備管理領域的應用研究[J].中國核電,2017(4):513-517.
[2]戴海容,陳亮,章金萍.“義商”人格塑造語境下“賽訓證”融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以《營銷管理沙盤模擬》為例[J].時代金融,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