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靖婷
【摘要】音樂藝術經歷了悠久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常說的古典音樂主要是指巴洛克時代至二十世紀初期的音樂,而與之相對的現代音樂主要是二十世紀初期到現階段采用現代手法創(chuàng)作的音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音樂形式也變得越來越豐富,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也逐漸開始融合,本文基于此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現代音樂;古典音樂;融合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概述
(一)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最初是指一些經過時間洗禮卻依舊能夠被大眾所喜愛的經典音樂。從現代專業(yè)角度來分析,古典音樂可劃分為中國古典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兩大類。所謂西方古典音樂,代表的是從巴洛克時代開始,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期結束,這一階段在歐洲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的音樂,這種古典音樂和通俗音樂及民族音樂之間存在明顯差別。從廣義上講,古典音樂泛指西方古典音樂,是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音樂;從狹義上講,古典音樂主要為古典主義音樂,也可以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作家主要有貝多芬、莫扎特和海頓,另外,古典音樂主要代表樂器為打擊樂器、木管樂器等。
(二)現代音樂
二十世紀以來,我國音樂發(fā)展開始出現明顯變化,并與之前音樂形式有顯著分離,音樂在理念、語言及作曲手法上有了明顯改變,且與傳統(tǒng)音樂體系不同。[1]現代音樂多采用現代音樂理論作為創(chuàng)作支撐,其主要特點表現在和聲復雜,具有明顯調性模糊特點,從整體上來說更加契合民眾對音樂的審美?,F代音樂大都通俗易懂,流傳度較廣,且西方音樂也慢慢流傳到國內,因此可以說我國現代音樂中也借鑒國外音樂形式。
二、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的融合
(一)古典音樂為藍本創(chuàng)作現代音樂
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從表面上看,兩者之間完全不同,兩者音樂特點、音樂組織形式、表現形式等均有所差別,但從根本上來說,現代音樂是建立在古典音樂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新,許多現代音樂作用都是基于古典音樂為藍本進行創(chuàng)作的。比如說,優(yōu)秀創(chuàng)作人周杰倫經典作品之一《夜曲》便采用這種方式,《夜曲》是基于蕭邦的《降E大調夜曲》進行創(chuàng)作的,本身《降E大調夜曲》旨在表現一種淡淡的憂傷,而周杰倫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以此為藍本融合了現代音樂中的代表元素R&B,將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進行了天衣無縫的結合。在編曲上采用了較為古典的a小調調式,最終創(chuàng)作出的小調情歌不僅蘊含有濃濃的古典氣息,還彰顯有精妙絕倫的現代音樂靈魂。由此可見,運用古典音樂為藍本進行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可以有效地將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進行融合,創(chuàng)作出更加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
(二)兩種音樂結合下產生的新民樂
民樂是長期以來勞動人員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其主要是一種經驗總結,然后進行再創(chuàng)作,成為音樂。所謂的新民樂便是利用現代樂器和現代技術再現經典民樂歌曲,其不僅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更具有重要思想內涵。比如,女子團體十二樂坊便十分擅長將一些傳統(tǒng)樂器和現代流行音樂進行融合,再比如馮曉泉的《天上人間》也是將民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經典現代音樂作品,其不僅融入民族精華內容,同時還將民樂進行了擴充,使其到達了一個全新藝術境界,提升了其文化品格。民族的便是恒久的,因此可以認為,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之間的融合已經成現代音樂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將兩者之間進行巧妙結合既可以提升音樂本身魅力,又可以推動現代音樂更好地發(fā)展。
(三)現代音樂中分段插入古典音樂
分段插入是使用較多的一種將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融合的方式,根據插入環(huán)節(jié)的區(qū)別可分為前奏插入、間奏插入和尾聲插入三種。其中,前奏插入是指選擇一段古典音樂作為引出正曲的用途,這種方式優(yōu)點在于能夠提升聽眾對歌曲的親密度,利用古典音樂在情境表現方面的優(yōu)勢來增強現代音樂的流傳度。代表作品有S.H.E的《不想長大》、范曉聾的《我要我們在一起》以及等五月天的《知足》。其中,《不想長大》便插入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的第一樂章,范曉聾的《我要我們在一起》則引用了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安妮特拉之舞》的旋律片段,五月天的《知足》則用了莫扎特C大調《小星星變奏曲》的片段。將古典音樂插入現代音樂中作為間奏可以提升現代音樂旋律感,給人以視聽上的沖擊,不僅可以讓聽眾對歌曲產生意猶未盡的感受,同時還可以更好地彰顯歌曲意境。
三、結語
總之,音樂是人類的精神文化產物,不論古代還是現代、東方還是西方,音樂無國界,音樂是人類實現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有效途徑,現代音樂和古典音樂有差異也有交融,這些都是人類對生活的禮贊和熱愛表達。
參考文獻
[1]宋凱輝.中國古典音樂對現代音樂的啟發(fā)和推動[J].音樂時空,2016(0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