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樂理、視唱練耳是音樂基礎理論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兩門課程,它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以布魯斯·本沃德(Bruce Benward)為代表的三位作者的《認識樂理-視唱練耳同步學》(Practical beginning theory)是一本樂理與視唱練耳合并教授、為音樂學習者打牢音樂基礎的教科書。本文嘗試以該教材的整體布局到教學設計為切入點,通過一定的理論分析以及若干音樂實例研究,凸顯該教材的編排特色,將國內外教學思維進行比較與分析,并融入至教學實踐中去。
【關鍵詞】音樂基礎理論;樂理;視唱練耳;改革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音樂基礎理論的釋義—音樂的一般基礎理論, 它是學習好音樂的基礎, 也是提高音樂知識水平的重要途徑?!眰鹘y(tǒng)音樂基礎理論教學是將樂理、視唱練耳等課程分門別類地進行教授與學習;新的教學改革則旨在打破傳統(tǒng)音樂理論基礎的認知體系,將樂理理論學習與視唱練耳聽覺訓練結合在一起,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切實通過不斷的經驗教學及改革提高音樂基礎能力與音樂綜合素養(yǎng)。
就現(xiàn)如今的教學以及教材的情況來看,“許多教師已經從基本音樂理論學科的進程、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課程發(fā)展與改革等方向入手。但是從基本音樂理論教材的轉變、教學模式單一的現(xiàn)狀及對產生問題的對策與專業(yè)的培養(yǎng)等角度來看,這種方向的文章較為稀少?!蓖瑯拥?,這種方向的教材也相對較少。2016年,以美國教育家布魯斯·本沃德為首的三位作者出版了一本名為《認識樂理-視唱練耳同步學》的教材書,這本書將樂理理論教學與視唱練耳聽覺訓練融合在一起,以獨特的內容設計及細致的訓練方法為教材特色,全面培養(yǎng)學習者的基本音樂素養(yǎng)。
一、《認識樂理-視唱練耳同步學》的總體概況
(一)基本情況
《認識樂理-視唱練耳同步學》是一本音樂基礎課程教材,由布魯斯·本沃德(Bruce Benward)、芭芭拉·加維·杰克遜(Barbara Garvey Jackson)、布魯斯·R·杰克遜(Bruce R.Jackson)三位美國作者合作,由蔣瑀翻譯完成。布魯斯·本沃德是美國著名教育家和學者,1943年與1950年分別在印第安納大學和伊斯曼音樂學院獲得音樂碩士與博士學位,其后在威斯康辛大學音樂學院擔任音樂理論教授30年,出版過很多關于音樂理論及視唱練耳的書籍。后兩位作者分別為阿肯色大學榮休教授與林肯大學人文音樂學院兼職助理教授。譯者蔣瑀為美國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音樂作曲碩士。
(二)整體布局
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一共有三十章,其中按照難易程度分成不同章節(jié)數(shù),并在每一章最后都有兩至三部分的習題設置。第一部分為一至五章,主講音樂家的原材料;第二部分為六至十七章,主講材料組合:調性、音階、音程和三和弦;第三部分為十八至二十一章,主講節(jié)奏與拍子;第四部分為二十二至二十四章,主講旋律部分;第五部分為二十五至三十一章,主講和聲部分。綜觀全部三十章,整個教材內容與學習體系都相當龐大,包含了不僅是樂理、視唱練耳的課程內容,還包含了和聲的學習內容。作者遵循了從易到難、由少到多的知識布局,整個三十章將樂理與視唱練耳的教學設置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最后還加入了四篇附錄作為補充。不僅使用了兩門課程相結合的教授方式,還加入了大量的文字說明及獨特的習題設置,以及西方的教學表達方式。
二、《認識樂理-視唱練耳同步學》的教學設計與編排特色
(一)教學內容設計
本書的教學內容具有獨特的設計感。首先,該書的序是寫給老師們的。作者向老師們講解了該書的使用方法及教學方式,為教學鋪開了一條更加順暢的道路。接下來進入到本書的前言部分,作者使用了“音樂是什么?”“如何使用音樂?”“什么是音樂理論?”“書中的譜例從何而來?”“課堂討論作業(yè)”五個提問式的標題引出這本包含300頁龐大的教材內容,形式十分新穎,教學目的一目了然。
本書在目錄部分標題章節(jié)上的設置也別出心裁,第一部分音樂家的原材料是把所有音樂初學者需要的各類記號與符號按照一定的順序羅列出來。有趣的事,作者沒有將如何認識五線譜放在教材開頭,而是通過視唱和聽覺來感知音樂的四種性質,再通過這四種性質引出音高、節(jié)奏、記譜符號等,把所有音樂元素融匯在一起,音樂的脈絡也隨著教材內容逐漸清晰起來。
第二部分的標題為材料組合,也就是將第一部分的“原材料”進行搭配組合,形成了新的學習內容——調性、音階、調號、音程和三和弦。這部分的內容設計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即先講調式調性,再依次教述音程、和弦的方式,將這十二章的內容設置依照音程和弦與調式調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大大增加了譜例的使用量,通過增加實際作品的方式來達到趣味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多姿多彩。
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設置相對統(tǒng)一一些,從節(jié)奏、旋律、和聲三個部分,將理論、視唱、聽覺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同時,又加入了作曲基礎與和聲基礎教學,可以說是非常全面的一本音樂基礎理論教材。
(二)習題編排設置
根據本書的章節(jié)設置,每章內容的課后都會安排三部分練習,分別是視唱練習、寫作練習與練耳練習。
以書中第二章音樂記譜法:音高這部分的視唱訓練為例,將該練習的編排設置為以下兩種練習方式——以教師與學生為互動學習,或學生個人訓練。在練習中,作者設置了幾組音,用教師彈奏或者學生自己演奏的方式唱出該音的高八度音,然后再唱一次原來的音。
書中的寫作練習是將音樂理論中所學的內容進行編排,作為課后習題,以記寫、填空、計算等方式加以訓練。如本書第二章寫作練習的第一部分——如何寫作高音譜號。將一個高音譜號的寫作過程分成了六個步驟,十分細致地帶領學習者完成一個譜號的臨摹寫作。將這些符號進行了分解寫作練習,使學習者更加熟悉符號的形狀,寫出更加清晰易讀的手稿,以供音樂學習者之間交流音樂想法。
書中的練耳練習是將視唱練耳中的聽寫部分所學內容進行編排,作為課后聽寫訓練,以選擇、填空、記寫等方式加以訓練。如本書第十四章中的練耳練習,要求學習者識別所有音程,識別方法是將所給音程順序打亂,通過教師彈奏順序將所聽旋律中的音程順序重新進行調整,并在習題前進行了舉例說明。其后,將上題中的聽寫形式改為直接進行聽辨記寫,通過分組訓練不斷鞏固對音程的聽寫練習,加深對音程的聽覺感知。
此外,在本書第五部分和聲的所有學習章節(jié)中加入了“鍵盤練習”這一新的訓練部分,更好地把握音樂中的和弦聲部走向,實際感受和聲與鋼琴之間的關系,提高和聲音感。
三、《認識樂理-視唱練耳同步學》的教學實踐與課后評價
(一)教學意義
音樂基礎理論課是專業(yè)音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它們都是學音樂時必須熟練掌握的基礎技能,無論是自學還是教師講學,都是提高學習者音樂素質的重要基本功。
在音樂基礎理論學習初期,學習者逐漸具備了初步的讀譜能力、節(jié)拍節(jié)奏感、調式調性知識、音樂理解力與記憶力等多種基本能力,在學習中期,隨之而來的和聲學、作曲基礎等課程,是去往音樂理論學習高級階段的必經之路。將音樂基礎理論課程進行整合訓練,不僅鞏固學習者的基本音樂能力,還訓練了學習者理解音樂與感知音樂的能力,也是提高學習者綜合音樂素質的高級手段。
(二)教學實例
下面,通過本書的一個章節(jié)舉例說明音樂基礎理論整合的教學思路。
本書的第九章標題為“大三和弦與純五度音程”,其下包括9.1-9.10十個章節(jié)的理論內容,以及視唱練習、寫作練習及練耳練習三個課后習題部分。
從標題的內容設置來看,本書的理論學習順序與傳統(tǒng)的樂理教材或視唱練耳教材不同,將音程與和弦的部分內容結合了起來,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順序先講音程再講和弦。每一節(jié)中除了文字講解之外還加入了一定數(shù)量的譜例,有的譜例是鋼琴鍵盤,方便學習者直觀地感知鋼琴鍵盤上的音與五線譜的對照;有的譜例是將幾行五線譜穿插在一起,用文字講解的形式逐一標注。以下圖所示為例。
圖3-1與3-2皆為本書第九章的理論學習譜例圖3-1將鋼琴鍵盤與五線譜相結合,按照當前所學內容將兩者相對應起來,并在鋼琴鍵上標記出該三和弦的具體音組,使學習內容一目了然。圖3-2使用的譜例弱化了和弦級數(shù)的標記,用更加通俗易懂的阿拉伯數(shù)字代替羅馬數(shù)字寫在調內各級和弦下方,并用文字標示出調內所有大三和弦的位置,這種方式更加適合非音樂學習者快速地理解與掌握該學習內容的要領,使學習過程更加簡單高效。
課后的習題設置同樣加入了大量的帶有鋼琴鍵盤的訓練,主要包含在視唱練習與寫作練習中,與前面的理論學習相互呼應。
綜上所述,在現(xiàn)代音樂理論與視唱練耳教學中,這本將兩者結合合并教授的教材是十分具有借鑒意義的。雖然內容架構十分龐大,但每一章節(jié)的設置都十分精巧,每一章后的習題設置也透露著作者理論與實踐并駕齊驅的教學理念,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也為音樂專業(yè)或非音樂專業(yè)者開辟了一道有趣的學習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崔昕昕.音樂基礎理論教學思路差異的思考與研究[J].藝術評鑒,2017.
[2]翟璐.高師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的探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3]Bruce Benward、Barbara Garvey Jackson、Bruce R.Jackson:《Practical Beginning Theory[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
[4]王文婷.淺析亨德米特《音樂基礎訓練》研究[J].黃河之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