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胎教作為胎教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來普及率持續(xù)遞增,熱度居高不下,現(xiàn)已位列榜首。本文從音樂胎教的角度切入,分析名作《杜鵑圓舞曲》的音樂本體、風格特點及功能作用與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杜鵑圓舞曲;音樂;胎教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現(xiàn)今,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醫(yī)學知識的傳播普及,人們的思想已漸漸掙脫陳舊思想的桎梏,慢慢接受各類新興事物,胎教便是其中一種。早在我國古代西周時期就有關于胎教的記載,而“胎教”一詞演變至今已與從前大不相同。簡單地說,胎教是對胎兒的各感覺器官進行適當合理的刺激,進而促進其各類機能趨于成熟。
眾所周知,音樂是反映人類現(xiàn)實生活并抒發(fā)情感的一門藝術,它沒有任何阻礙與界限,能直達人的心底。而音樂胎教作為胎教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以音波刺激胎兒聽覺器官的神經(jīng)功能,促進胎兒的腦部成長。因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廣受大眾的歡迎。那么,到底應該聽什么音樂?這令許多準父母們感到困惑。
由挪威作曲家約納森創(chuàng)作的樂曲——《杜鵑圓舞曲》,就是一首極適合孕期聆聽的胎教音樂作品?!抖霹N圓舞曲》為四三拍,C大調,中板中速,三拍子的圓舞曲風格使整部作品的情緒變得生動活潑、熱情歡快。全曲以弱拍進入,弱起小節(jié)的音樂總是給人一些出乎意料的驚喜和愉悅。作品由四個部分組成,開頭是簡短自由的4小節(jié)引子,之后正式進入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共同構成,左手的伴奏織體為半分解和弦的形式,強弱弱的分布規(guī)律使得三拍子舞曲的感覺呼之欲出。右手的旋律聲部由mi下行三度至do(譜例一),并以此動機為核心重復兩次,旨在用音樂模仿杜鵑的啼叫聲。接下來,約納森運用模仿、變奏等創(chuàng)作手法繼續(xù)發(fā)展樂思,他將原來的下行三度擴張為五度跳躍,即fa-si、re-sol,之后運用模進的方式使旋律整體向下平移二度,再從頭至此反復兩次,突出杜鵑啼叫的音樂主題。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婉轉的鳥鳴與輕松的三拍子節(jié)奏,共同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圖畫,營造出一種溫暖迷人的氛圍。
第二部分伴奏織體仍以半分解和弦的形式為主,而旋律聲部映入眼簾的便是“l(fā)a”的兩個小節(jié)的長顫音,像是波光粼粼的湖水、像是陣陣輕柔的微風,更像是春日里孩童們的玩鬧嬉戲。此段主要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構成,其中主旋律不僅有常見的上下三度進行,還包含四度擴張(do-sol)、六度大跳(si-sol)等,好似杜鵑在林中飛來飛去,一會兒在這兒手舞足蹈,一會兒又在那兒縱情高歌。除此之外,本段還出現(xiàn)了臨時升降記號,不約而至的變化音為作品增添了更多奇妙的色彩,也為林中春意涂上姹紫嫣紅。這一切不僅是第一段中杜鵑啼叫聲(mi-do)的重復,更為下一段樂思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部分開始之時,作品由原來的兩個聲部增至三個聲部,低聲部保持半分解和弦的伴奏織體不變,高聲部仍為第一段杜鵑鳴叫的主題再現(xiàn),中聲部則成為本段的亮點與特色。本段由四分音符和附點二分音符構成,而附點二分音符主要分布在中聲部之上(譜例二),且各音之間常伴有連音線,由此第三部分的旋律整體連貫流暢、圓潤悠揚,極富抒情性、歌唱性,并與前兩段輕快活潑的旋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之后,曲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變化半音,使中聲部的旋律線條以小二度的半音形式向上級進,這般意料之內的平穩(wěn)中夾雜著出其不意的變幻,不僅讓音樂變得新穎獨特,也讓情感更加細膩飽滿。
最后一部分是第一段音樂的主題再現(xiàn),明媚又熟悉再一次通過耳朵進入人們的內心,動感的節(jié)奏帶動著聽者想跟隨音樂翩翩起舞。全曲結束在杜鵑鳥的鳴叫之上,首尾呼應,相得益彰,緊扣主題,美妙舒暢。
由于曲調優(yōu)美,娓娓動聽,音樂形象生動鮮明,這首膾炙人口的《杜鵑圓舞曲》最適宜作為孕婦們的起床音樂,每日清晨時分傾聽,杜鵑清脆的啼叫聲能喚醒朦朧的意識與倦怠的身體,悅耳怡人的音響效果還能刺激胎兒的聽覺神經(jīng)器官,促進其大腦的生長。許多院校將《杜鵑圓舞曲》作為上課鈴聲,這與音樂胎教的提示作用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堅持每天重復聆聽,不僅為胎兒營造良好的音樂環(huán)境,還能形成聽覺習慣,使胎兒對作品產(chǎn)生獨一無二的條件反射,為以后的智力開發(fā)與音樂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姚全興.胎教:美育開啟人生之門[J].美育學刊,2012, 3(03):80-86.
作者簡介:李星寰,女,漢族,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史學與文化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