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聲樂教學是一門集藝術性、綜合性、技術性于一體的高等音樂教育學科。聲樂教學使學生展示自身才藝的綜合能力,無論是身體能力、文化能力體現(xiàn)來看,不僅僅需要高校專業(yè)教師的精心指導,還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專業(yè)基礎。高校聲樂教學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表演意識和能力,在實踐教學中科學地提高聲樂教學水平。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表演意識;表演能力;探究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高校聲樂教學是將學生自身技能綜合性地體現(xiàn)出來,授課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熱愛學生,從學生的觀點出發(fā),悉心地培養(yǎng)學生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表演意識和能力。聲樂是觸發(fā)學生意識上有內(nèi)心地感觸,使學生這種內(nèi)心感受與行為藝術交織在一起,利用表演和整體的思維架構,更有感染力地表現(xiàn)在舞臺上。
一、高校聲樂教學中學生表演意識形成的重要性
(一)意識是行為和理念的形成橋梁
聲樂教學與表演意識的形成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表演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指引學生在聲樂領域的創(chuàng)造方向,提升對聲樂素材的欣賞能力。學生擁有一定的表演意識形態(tài),激發(fā)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1]培養(yǎng)聲樂教學中的表演意識,不僅僅是體現(xiàn)在理論教學中技巧方面的知識,更是將深層次的感受能力再次開發(fā),學生的情感控制力和藝術想象力統(tǒng)一融合。
(二)表演意識的形成是提高聲樂學習能力的途徑
聲樂學習是一個積累、沉淀的過程,它內(nèi)部的含金量是學習者長年累月用專業(yè)行為打造出來的。學生要在實踐聲樂教學中,找到自身不足的地方,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nèi),不斷認識自己,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具體的實踐聲樂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聲樂的藝術魅力,自覺提高自身的表演意識和修養(yǎng)。在掌握表演技能的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思維,專研出深層次的含義,充滿藝術氣息的氛圍圍繞在整個學習中,使學生更愿意探究、更享受學習的過程。
(三)培養(yǎng)正確的表演意識為聲樂教學提供指引方向
在聲樂教學中,不能只關注聲樂的發(fā)聲技巧,還要理解藝術的存在內(nèi)涵,這樣表現(xiàn)出的力量才是柔和的。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表演意識,是可以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和藝術意識行為結合在一起,要考慮到音樂的美感,舞臺上不止是個人在表演,更有濃厚的感染力做支持。[2]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學生表演意識和能力的有效結合
高校聲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表演意識和能力的有效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更好地發(fā)展。高校開展聲樂教學時,要在每一步教學設計上針對學生的個性與共性的差別,要做到更大可能性地激發(fā)學生唱歌的激情,觸動內(nèi)心的感受。在實際教學培養(yǎng)過程中,讓學生多接觸聲樂作品,面對不同的音樂素材,每個學生的感受不同,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鍛煉學生的鑒賞能力。學生可以將這種鑒賞理解能力運用到完成聲樂作品中,使作品更有感染力,進一步表達演繹者內(nèi)心的感受。聲樂教學中,還可施行協(xié)同教學,通過讓學生科學認知聲樂知識,積極引導學生感受聲樂樂趣所在,從而提升學生聲樂演唱水平。
三、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表演意識和能力的合理對策
(一)培養(yǎng)首要任務——傳達思想情感
高校聲樂教學中,要加強藝術情感上的傳遞,這對學生表演能力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學生風格的素材進行實踐指導。所以,教師要在實踐教學中,多方面地觀察學生,準確地將學生的演繹風格分類規(guī)劃,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在聲樂教學中,無論是唱歌歌曲的歌詞,還是演繹的角色,都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層涵義,這種情感的融合,使演繹出的作品更有意義。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可以按照樂曲的結構特點、旋律的規(guī)則、樂曲中人物與背景的聯(lián)系來巧妙地將思想情感劃分,更好地抒發(fā)作品的藝術感。在對學生進行實訓過程中,必須要對作品本身的內(nèi)容熟練,也就是要仔細分析作品、深入理解作品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
(二)培養(yǎng)根本任務——立足學生主體
高校開展聲樂教學時,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學生自身的習慣出發(fā)。在聲樂訓練中,大部分教師注重學生的專業(yè)技巧聯(lián)系,而忽視行為表達的重要性。聲樂練習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面對鏡子進行一對一模式的訓練,既能保證聲音效果又能注意表情的到位,這樣能夠讓學生自覺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教師要充分給予學生尊重和自信,要嘗試聽學生的想法,不僅僅是學生向教師提問,也可以教師向學生請教。這種聲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互通交流的分享式學習,理論知識的單一性可以引申出多層面的感性知識,教師和學生理解的視角不同,那么,就要相互傳遞信息,共享知識的力量。聲樂教學往往更在意學生本身的發(fā)揮狀態(tài),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里特征來采取適合的教學方式。比如,是否當著眾人的面前,說話有些顫抖,本來準備好的作品,演繹的效果不如預期。教師作為指明教學的引路人,就要懂得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根據(jù)對學生的日常了解進行判斷,到底哪些因素對學生影響較大,這樣調整有助于學生將感受與行為融合在一起。[3]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互相配合、探究、解決問題。教師要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嘗試各種方式去鼓勵學生,讓學生充分有自信,為學生指明正確的方。教師要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尋找問題,與學生探討,多聽取學生的想法,這不僅僅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也是讓教師再次認知教學的重難點在學生理解層面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師生互相尊重,形成一種融洽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
(三)培養(yǎng)長期任務——激發(fā)學習興趣
高校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表演意識和能力的前提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應該不斷提升學習聲樂的興趣,使學生對聲樂有更強的認知能力。不斷豐富聲樂歌唱內(nèi)容,使學生找到符合自身音律的聲樂類型,通過對聲樂歌曲欣賞讓學生享受來自學習聲樂的快樂。這樣的學習興趣是在整個聲樂教學中較為重要的,這是連帶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習交流的紐帶,只有這樣科學地認知聲樂知識,積極引導學生感受并實踐,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F(xiàn)代教育觀是由傳統(tǒng)的被動式教學模式轉為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這樣由階段性教學理念到終身制學習的理念不斷轉化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對聲樂教學課堂同樣適用。聲樂教學可以提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空間,給學生以最真誠的鼓勵和自信,讓學生在藝術的海洋里釋放自己的思想,找到最能依靠的港灣來展示藝術的感染力。以往的聲樂教學都是注重技能,雖然教師一直強調在教學中要求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但實際研究偏重點仍舊著眼于技能。現(xiàn)階段,我們要轉變思維模式,要使學生學以致用,達到學習聲樂的真正目的,要以學生為主體教育思想。在教學中,要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被動變?yōu)橹鲃?,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四、結論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意識和能力,注重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性,要樹立多元化的聲樂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學習聲樂效率和水平。從理解掌握聲樂理論知識,到身臨其境般地感受聲樂的藝術情境,采用科學地教學方法,展現(xiàn)出屬于自己的風格,藝術領域的互相交流。培養(yǎng)學生在聲樂教學中表演意識和能力,使個性的絢麗與技能的專業(yè)性結合在一起,要不斷歷練積累出的經(jīng)驗,適時轉變理念,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韜.提高聲樂表演技巧的策略厘析[J].當代音樂, 2017(23):72.
[2]蘆雪紅.聲樂藝術中對情感的融入探微[J].明日風尚, 2016(06).
[3]何婷.聲樂藝術實踐與形體表演能力的培養(yǎng)[J].當代音樂,2015(17):90.
作者簡介:譚錫頤(1973—),男,四川宜賓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聲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