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如今我國教育模式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換,讓學生能在學習中得到個人素質的提升和個人品格的鍛煉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作為陶冶學生情操,豐富教育方式的音樂教學更應該塑造成合適的教學模式。而目前我國現(xiàn)有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問題較多,因此本文將從現(xiàn)狀和問題角度進行分析,從而對于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拓展提出明確的觀點。
【關鍵詞】音樂課堂教學;教學模式;現(xiàn)狀與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
(一)教學方式不夠多樣化
藝術是生活的調(diào)味品,音樂更是能夠帶給人喜悅和放松,因此音樂教育應該被重視起來,縱觀當前的小學和中學的音樂課課堂,普遍有沉悶停滯的環(huán)境,學生機械地跟從老師學習固定的歌曲,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得到的絕不是對于音樂的喜愛和啟蒙,反而可能會產(chǎn)生反作用。音樂課堂教學方式不夠多樣化,單一化是當前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在我國絕大部分學校,以小學和初中為例,音樂課上由老師帶頭演唱教科書上的歌曲,老師唱一句,學生跟著唱一句,最后一堂課的結束以學生背下歌詞和旋律為衡量標準,而沒有背下來或者有跑調(diào)現(xiàn)象的則會被打上比較差的成績。這樣的音樂課程教育讓學生無法得到音樂所帶來的快樂和自由,因此教學方式動態(tài)化,多樣化是推動學生喜歡音樂課的重要方式。
(二)教學模式逐漸固定化
現(xiàn)如今的教學模式以一個教室一名教師一臺琴一個班級同學為固定模式,學生只能跟隨老師的思路行動,很大程度上不能對演唱內(nèi)容透徹理解,因此教學效果往往是學生演唱的結果是參差不齊的,老師也無法掌握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天賦水平。而事實上,音樂課堂在外國已有悠久的教育歷史,早在18世紀在英美貴族家庭中就已經(jīng)有多種樣式的音樂課堂存在,在自由快樂的環(huán)境下教學效果往往顯著,而我國的教學模式仍然比較沉滯,因此讓教學模式自由化才是正確的方式。
(三)學生興趣逐漸停滯化
到2010年,我國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仍然沒有特別大的改進,與2000年相比,除卻有部分學校進行了教學模式的改革,絕大部分的學校仍然是以傳統(tǒng)“填鴨式”作為音樂教學的主要模式,因此,學生在學習興趣上逐漸被消磨,對于音樂教學逐漸失去興趣,對于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發(fā)展將造成阻礙,我國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有必要盡快改變。
二、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問題
(一)填鴨式教學無法激發(fā)學生興趣
所謂“填鴨式教學”指的是老師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和個體實際情況,將固定的知識或技能強迫學生接受。這種教學模式不從學生個體考慮,不但讓學生無法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反而產(chǎn)生厭煩情緒,極大地損害了教學效果。在我國的教育史上填鴨式教學法曾普遍存在,只能依靠書本知識進行教學,因此,教師通過領唱讓學生跟唱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交流互動,沒有依據(jù)學生需求施教無法激發(fā)學生興趣。
(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度低形式單一化
隨著教育的深化改革,在教育領域中絕大部分教學模式發(fā)生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變革,由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向注重與學生溝通交流的互動教學轉變,增添多媒體形式,在內(nèi)容上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不局限于書本知識,因此在教學效果上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相對于基本的教學科目,體育、音樂這種“小三樣”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度相對較低,形式也比較單一化,無法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三)教師和學生交流不夠流暢深入
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師只有與學生有足夠多的互動和交流,才能確保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個體情況,從而做出應對策略,幫助學生提升成績,提升自己。而在音樂課堂上,因為學生不具有專業(yè)知識則不能理解教學內(nèi)容,因此教師的主動性更大,但教師并沒有做到鼓勵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需要,而處在小學和初中的孩子又大多羞澀于表達,因此音樂課程的教授達不到滿意的效果。而且,這種不夠流暢深入的交流在音樂課堂上普遍存在,因此必須在師生互動上得到解決。
三、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拓展
(一)情景式教學 循循善誘
以近年來大熱的思泉大語文為例,教學于情景之中將很大程度上促進教學效果,學生與老師站在同一個角度去面對一首歌曲,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樂趣,則會有助于音樂的學習。比如小學學習的歌曲《王二小》,歌詞講述了少年王二小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保護八路軍戰(zhàn)士被日軍殺死的故事,可以先給孩子們講述王二小的故事,讓孩子們扮演,從而了解了歌曲想表達出的感情。在這種情景教學之下,播放歌曲烘托氣氛,從而讓學生的情緒進入其中,能夠更好地去學習這首歌甚至背誦下來。因為情景再現(xiàn),因此記憶更深,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也有很大幫助。
(二)創(chuàng)新式教學 多形式結合
在現(xiàn)有的小學音樂課本中,革命歌曲和經(jīng)典兒歌占據(jù)主要部分,而學生處在節(jié)奏極快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于最新的音樂更感興趣,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應該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將現(xiàn)在的流行元素,如TFBOYS的歌曲與書本上的歌曲聯(lián)系起來,讓孩子保持對音樂課堂的興趣;通過多媒體的應用,如VR技術有助于學生了解革命歌曲出現(xiàn)的背景,從而能夠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可以通過分小組演小品的方式,將音樂以其他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他們對于歌詞的理解力和對于音樂的興趣。除此之外,多種形式的有機結合也非常重要,音樂課堂想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就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單一模式,而將多形式結合創(chuàng)新成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進行音樂教學,才能得到新的發(fā)展。
(三)發(fā)揮教師魅力 促進師生溝通交流
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的成績上,更體現(xiàn)在學生與老師的親密程度上,學生的自我素質的發(fā)展上,因此教師不僅要在特定的領域實現(xiàn)知識的傳授,更要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教師需要發(fā)揮自身魅力,促進師生深入密切的地溝通交流,成為學生的朋友。比如在音樂教學中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交流喜歡的音樂風格和歌曲,通過比賽、打賭等方式促進孩子自發(fā)學習書本上的歌曲,加深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這與教師的性格和能力有很大的聯(lián)系。教師在這個交流過程中不僅能夠明確學生在學習程度上的差距,個體的特點,更能夠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想法和需求,從而設置出更合適的教學計劃來,讓每個學生不再只是沉悶地重復老師的歌聲,而是自發(fā)地去親近音樂,喜歡音樂。不僅對于音樂教學,在任何形式下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建立友好關系都同樣重要。
四、結論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音樂教學并不是讓學生應試考學的工具,而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陶冶情操的一種教育方式,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新的方式,豐富教學實踐,促進學生去感受理解歌詞,加深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交流,從而讓學生能夠在音樂課堂上收獲知識和快樂,這才是音樂課堂創(chuàng)辦的初衷。縱觀我國現(xiàn)有音樂課堂教學,填鴨式教學屢見不鮮,學生對音樂興趣日漸消減而沒有做出合適的補救措施,這對學生未來發(fā)展是不利的。因此在本文中提出多形式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化自有教學和加深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程度三種方法,期望能對于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有所啟發(fā)。
參考文獻
[1]郭蓉.淺談音樂課堂教學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J]. 中國市場,2016(36).
[2]吳琛.淺析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音樂時空,2016(06).
[3]包江寧.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3).
[4]吳待樺.淺談如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果[J].黃河之聲,2012(08).
[5]于雨琴.以舞動教學為核心的音樂課堂教學探索與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6(22).
作者簡介:葉娓佳(1972 —),女,漢,浙江臺州黃巖,本科,中學一級,臺州技師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