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克燦 龔鎮(zhèn)飛 張家斌
摘 要 從城關窯產品器型特征、裝飾技法來探討其工藝的傳承,在宋代同一地區(qū)可以同時燒氧化和還原氣氛,以銅為著色劑燒出銅綠釉和銅紅釉。
關鍵詞 定窯;傳承;銅紅釉;銅綠釉
宋代在中國陶瓷史上發(fā)揮的作用舉足輕重,這一座高峰讓后來者難以超越,只能仰視,就連灑落的余輝也很耀眼。陶瓷工藝經過唐朝五代的發(fā)展,制瓷工藝技術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宋代是中國由陶向瓷轉變的時期,藝匠抓住歷史機遇,創(chuàng)造宋代陶瓷的歷史高度,五大名窯成為其耀眼的成就。
名窯效應促進宋代全國各地陶瓷工藝的發(fā)展,廣西容縣的城關窯是當時嶺地南區(qū)的制瓷中心,城關窯分布在繡江河沿岸5~6公里的范圍內,規(guī)模宏大,據考古專家推算當時龍窯一次可以燒兩萬多件產品。容縣的能工巧匠們在繼承唐代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地向當時的名窯學習,吸收北方和南方的技術,取長補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銅紅釉和銅綠釉的燒制成功將城關窯推向歷史的高峰。1992年9月在上海召開的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容縣城關窯是世界上最早在瓷器上燒制銅綠釉和銅紅釉的窯口之一。容縣博物館保存世界上罕見的綠釉瓷和紅釉瓷片,英國著名陶瓷考古家斯瑪朋·特科和羅斯·克爾還專門發(fā)表論文,盛贊容縣宋瓷的技術創(chuàng)新是中國古陶瓷科學技術上的重要成就。
城關窯能得到后人的贊許是能工巧匠們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的結果,但同師承也有一定的關系,定窯是城關窯學習效法的對象,定窯也將自己的核心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了南方的城關窯。城關窯的造型優(yōu)美、裝飾題材豐富、工藝成熟,從容縣博物館的藏品可見一斑,舉幾款有代表性的器型分析如下:
宋醬釉葵口折腰碟(見圖1),一級文物,高4.2cm,口徑16.7cm,足徑4.7cm,重210g,碟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小圈足。足徑挺直有力、造型端莊、輕盈秀美,聰明的匠人為了口部變化進行葵花瓣的處理,上下兩段C型線一正一反的運用,巧妙地將生產中的變形問題化解了。
宋纏枝菊花碗(見圖2),高4.4 cm,口徑10.4 cm,足徑3.5 cm。這種碗采用變化多端的S型自由曲線,產品比折腰碗更加靈動飄逸大氣。足部在修坯時處理成“花籃足”的式樣,呈倒梯形,將向上飄逸之勢輕輕往下一拉,靈動和穩(wěn)重得到完美的結合。
宋白釉葵口碟是二級文物(見圖3),高3.5 cm,口徑18 cm,足徑5.2 cm,重220 g。碟口呈葵瓣,口寬而平,內型在葵口處以筋線裝飾,外型對側形成凹線,淺腹底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城關窯的足徑比定瓷的小,應該是城關窯的泥料進行改良的,博物館藏品是從廢碴區(qū)出土,是當時的不良品,但現在的工藝技術也難達到其水平。
宋青白釉印花斗笠碗(見圖4),高5.1 cm,口徑11.3 cm,足徑3.6 cm,是斗笠碗的變型,匠人在口部加一段圓柱體,斗笠碗容量少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使用功能大大增加,如婷婷玉立的少女小巧靈瓏,如含苞欲放的花朵。
城關窯的裝飾技法以印花、刻花、篦紋為主,從定窯學習了印花工藝以后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一件陶范可以利用上千次,使同一種裝飾紋樣廣泛批量地推向市場。裝飾圖案豐富多彩有蓮紋、菊花紋、魚紋和抽象紋等。
游魚紋碗(見圖5)的圖案設計構圖虛實結合,化繁為簡,能于虛實之處再現其高雅和簡約美,用最簡單的線條刻劃出游魚在水中悠然自樂的情景,輔以變化多端的水波紋。游魚采用中國大寫意的表現手法,幾根自由的S曲線將魚優(yōu)美流暢的身段表現出來,鱗片用大小不等的塊面來表現。中間和口部一大片的留白顯得通透空靈,比起定瓷的游魚圖多出一份禪意。
纏枝菊花碗復制模型(見圖6)一改游魚紋的簡約之美,取而代之的是碩大花朵和茂密的葉子鋪滿碗內,一幅金菊斗艷的秋景吸引不同時代的眼球。工匠受到中國書法“密不容針”理念的啟發(fā)連碗中心點也刻了花。菊花精雕細刻展現工匠的技法嫻熟、功力深厚,葉子化繁為簡。
城關窯刻花紋樣中有一種比較特別的抽象紋樣,似花非花,說草非草(見圖7),但包含了工匠對美的理解和追求,這種紋樣是工匠根據器物的形態(tài)及當時的心情,即興揮刀而刻成的一種抽象圖案,沒有了外來因素的約束,最能體現工匠的技術水平和對美的追求。這種文人理念與藝術本質結合的產品更能產生神逸效果,理應更具藝術價值。
城關窯的燒成氣氛為氧化和還原并存,在歷史中只有城關窯是兩種氣氛同時燒造的瓷區(qū)。以銅為著色劑的銅釉在氧化氣氛中燒成是綠色的,在還原氣氛燒成是紅色的。有部分學者認為紅釉是無意中燒出的產品,在氧化燒成中由于局部出現還原而呈現的個別現象,聽來也有道理,但我還是堅信紅釉是成熟工藝的產品。從博物館的藏品看得到當時兩種燒成工藝都很成熟,館中所藏影青釉產品十分豐富,影青印花碗釉水晶瑩玉潤、靈動透亮,具有活的神姿,器壁上所賦予的任何紋飾在這種透明釉的覆蓋下顯得明麗清晰。銅綠釉的釉面青翠碧綠如翡翠般,印花出現的凹凸不平燒后產生濃淡變化令人贊嘆。銅紅釉沒有完整的器型,只有碎瓷片,色彩斑斕,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以鐵為著色劑的鐵釉系列產品,兩種氣氛燒出了豐富多彩的色釉產品。
由于城關窯產品裝飾內容豐富、釉面溫潤,城關窯地區(qū)成為出口日本、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的瓷區(qū)之一,宋代外貿出口推動了城關窯的技術創(chuàng)新,達到鼎盛時期,可惜的是到了南宋紹興末年,容縣地區(qū)出現動亂,據明永樂版《容縣志》載“自大定甲子迨至壬辰,屢經蠻寇,烽火交攻,人民多罹于難,物產房居蕩然”。在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中工匠逃亡,城關窯不得不停產。
城關窯是最早同時燒出銅紅釉和銅綠釉的窯,并于北宋時期在同一地區(qū)使兩種燒成氣氛工藝都達到了一定高度,城關窯雖然沒有成為名窯,但從今天看,它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銅紅釉和銅綠釉,也可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參 考 文 獻
[1]陳文增.定窯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裝飾藝術研究[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