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進一步實現適應社會治理建設的現代化需求,應從實現以人為本的服務,完善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制入手,實現社會治理模式創(chuàng)新,推進我國社會治理改革進程。
關鍵詞:社會治理;治理模式;模式創(chuàng)新
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是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議題,也是完善治理理論的時代性與戰(zhàn)略性要求。1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針對社會治理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就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作了全面部署,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边@表明社會治理進一步強化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強調了全體人民公共參與、共同享有,體現了現代化的治理理念,這也正是我國社會治理追求的一種形態(tài)。探究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主體政府的職能轉變及在其推動下實現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新格局,對推進我國社會基層治理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社會治理主體的治理理念
思維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決定了實踐行動。社會治理理念是一種意識的表達,作用于社會治理模式,何種治理理念,實現了何種管理體制。在我國,社會治理指是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以及個人等諸多行為者通過平等的合作型伙伴關系,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規(guī)范和管理,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理念也隨之更新,促使社會治理在主體、內容、方式等方面均發(fā)生了改變。
社會治理是一個多元治理的集合體,但是其中各主體的作用卻大不相同。在當前我國現有政治體制下,社會日益復雜,社會需求層出不窮,不同類型的主體有著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擅長,在社會治理中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并發(fā)揮著不同的功能,因此,原來的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治理模式逐步向多元治理模式轉變。
隨著社會轉型進程的推進,我國社會建設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群體利益多樣化、社會分層復雜化都給社會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建設的新情況,只有促進社會治理理念的更新,才能繼續(xù)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發(fā)展。
二、社會治理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
(一)社會治理共治體制不健全
對于社會治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主體間制度安排與結構設計,《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在“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中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面對外部治理環(huán)境和特定時期的社會對象復雜多樣,我國的社會共治體制發(fā)展尚未成熟,對繁雜的社會治理項目力不從心。
(二)社會治理主體互動不足
我國社會治理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是治理主體互動不足。受政府主導社會治理模式的影響,各社會參與主體發(fā)揮自身的作用效果并不明顯且沒有效率。比如,在城市基層治理中,社區(qū)委員會扮演者“全能者”的角色,除了政府委派的任務外,還包攬了其他的社會事務。如在居委會中設有“人民內部矛盾調解委員會”、“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委員會”等專項部門,提供了本該由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導致社會組織職能的缺失,造成社會治理主體原本應該發(fā)揮的作用并沒有落實到位,也從側面體現出社會治理的互動不足,造成資源的浪費。由于社會治理主體之間缺乏溝通和互動,極大程度造成資源的虛耗或閑置。
三、構建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模式
(一)完善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制
當前社會處于快速轉型期,多元化思維和需求已經成為主流趨勢。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政府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首先,需要充分調動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個人、群體的力量,形成多方合力的良好局面。其次,加強與各社會治理主體之間的聯系。同時,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允許和培育社會組織承接政府部分職能,這不僅能對政府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還能實現治理效率的提升。最后,在行動上,給予社會組織政策上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動員社會媒體加強宣傳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使大眾了解并接受。
(二)實現以人為本的服務
服務型政府建設強調政府工作應注重以人為本,從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方便人民群眾的生活、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著眼創(chuàng)新,改進公共幅度供給方式,確定該公共服務標準和項目,將維護好、實現好、發(fā)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公共服務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7
參考文獻
[1]劉雅靜.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理論蘊涵、實踐困境與路徑探尋[J].理論導刊,2014(10).
[2](美)拉塞爾·M·林登.無縫隙政府:公共部門再造指南[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04).
[3]朱曉紅.基于無縫隙政府的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以東莞為例[J].行政與法,2013(01).
[4]付耀華.“無縫隙政府”理論視角下我國服務型政府的構建[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03).
[5]劉愛蓮.安秋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主體探微[J].桂海論叢,2016(01).
[6]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8.
[7]朱麗娟.協同治理視角下的地方政府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李虹(1993—),女,漢,吉林昌圖人,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層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