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是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本文的研究對象肖邦《回旋曲》op73屬于肖邦早期的鋼琴作品,是理解肖邦創(chuàng)作歷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品。本文從作品的背景入手,將自身的演奏實踐與理論研究相結合,對其進行分析與教學探究,力圖為這部作品做出合理、準確的分析。并試圖探索鋼琴教學中的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關鍵詞】肖邦;回旋曲;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生平以及作品簡述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19世紀三大鋼琴作曲家之一,被譽為“鋼琴詩人”。他出生在華沙郊區(qū)的熱拉佐瓦沃拉,父親是一位中學法語教師。
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的音樂有他自己的獨特風格。首先,在作品中重視和反應民族特點,在民間藝術中尋取創(chuàng)作素材,例如《肖邦波蘭舞曲》、《瑪祖卡舞曲》等。其次,在作品中塑造了想象中的人物形象,他們結合現(xiàn)實的生活,通過想象中的題材或是人物,來表現(xiàn)自己對于生活的愿望;同時又十分看重音樂的的情感表現(xiàn),理性在此局域次要地位,對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都通國本身的主觀感受來變現(xiàn)出來。因此,抒情、自傳和個人內心刻畫成為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主要特征,他們很重視音樂與其他藝術的結合,浪漫主義的音樂創(chuàng)造了許多適應它內容要求的題材形式,浪漫主義作曲家也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做了許多革新。肖邦的創(chuàng)作領域幾乎遍布了所有鋼琴作品體裁。
如果單獨從作品號上來看這首作品,更像是肖邦的晚期作品,可是細細品味之后會發(fā)現(xiàn)這首作品音樂俏皮、詼諧、明快、充滿朝氣,顯然是肖邦的早期作品;雖不同于晚期作品那樣更具民族情感,但也顯示出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與特點。作品創(chuàng)作于1825年-1826年間,又于1828年將其改編為雙鋼琴版。此時期的肖邦正值青少年,由于肖邦本人十分的喜愛風靡一時的意大利歌劇,因此在這部作品中我們能聽到極富歌唱性的樂段,活潑、輕快的主題也不同于肖邦后來的創(chuàng)作風格。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回旋曲》op73是肖邦的早期作品,此時期的作品一般都充滿了無憂無慮的、剛剛走入生活的年輕人的歡樂明朗情緒,這里沒有嚴峻的悲情性因素。這個時期的作品總是開朗,陽光,賦予浪漫主義的幻想,此時期的肖邦對于生活也是積極向上、充滿青春力量的。想要更加接近的展現(xiàn)出作者這時的心境,就需要感受肖邦早期的音樂特點,而不能像他的后期作品那樣,更多了一些民族的、復雜的情感,或是狂風個暴雨般的沖動的音樂情緒。
(一)多樣主題
這首回旋曲的三個主題各為不同,都帶有本身獨特的音樂色彩,這也正是這部作品的難點之處,既要通過不斷轉換觸鍵的方式來表現(xiàn)這不同的音樂色彩,又要保證這長達408小節(jié)作品的完整性。
早期肖邦作品的明朗、青春在這部作品的第一主題中就可以看出,尤其是右手的連續(xù)八個十六分音符均為跳音,并為一個持續(xù)向上奏的音階,最后在26小節(jié)的兩個音舒展開來;不過緊接著的回句依然是跳躍的,并需要明快的音色來彈奏,而且出現(xiàn)了極短的三十二分音符相似于25小節(jié)的跳音。第一主題的聲音大多是這種給人輕快、明亮、活潑、跳躍的感覺,就像是兩個小女孩在相互開心的跳躍玩耍,帶有詼諧幽默的感覺。直到65小節(jié)才出現(xiàn)強有力的聲音,作為過渡引出花腔式的、極富表現(xiàn)力的第二主題。相比第一主題這部分就變?yōu)殚L句子,沒有了第一主題跳躍的感覺,而是大篇幅用三連音組成的長線條樂句,用很短的音連很長的句子,讓音樂聽起來更加的流暢,舒緩;而這時的左手一直在向前推,讓音樂不斷向前流動。要想得到我們需要的聲音,可以通過力度的處理,也可以通過各種表情術語,從弱開始逐漸漸強,或是跟隨音階的走向處理,強弱不斷變化,使得主題擁有一個完整鮮明的形象。第三主題是帶有憂傷的音樂色彩,旋律起伏較小,音樂的連接也需要更加的緊密才可以。肖邦的作品大多強調音樂的歌唱性,并且他本人十分的喜愛歌劇,也加入到他的鋼琴作品中。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氣息”。演奏一句有幾十小結長的旋律需要有綿長的氣息,那么就要以緩慢而綿長的氣息為根本,不可以短促氣息演奏綿延的樂句,想要表現(xiàn)好類似的音樂,就要在彈奏的時候加入“氣息”。首先是呼吸:音樂是由呼吸構成,沒有呼吸就沒有樂句,沒有起伏,沒有語調,沒有結構;呼吸即為張弛。其次是貫通:運氣必須首尾貫通,上下貫通,音樂的氣息取決于演奏者的氣息是否通暢。最重要就是韻味:有了氣息,然后才有韻味,就像是整體于細節(jié)的關系,音樂不能沒有引人入勝的精彩細節(jié)。
(二)多種觸鍵
在鋼琴演奏中,影響音色變化的因素有很多,演奏者可以根據(jù)不同音色的需要,通過調整觸鍵方式來獲得。觸鍵方式的調整有各種各樣的途徑,改變觸鍵角度便是諸多方法中的一種,恰當?shù)倪\用可以獲得音色上的很大變化。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通過手指的觸鍵來控制音色的變化,也就是不斷改變鋼琴的演奏音色,以便更充分的展現(xiàn)出作品的多樣元素。鋼琴的音色與音量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琴槌擊弦的速度與方式,琴槌擊弦的速度取決于手指觸鍵的速度,在彈琴的過程中如果想要獲得明快晴朗的聲音,或者是明亮干凈的音色 都可以使用快速觸鍵的彈奏方法,只是在發(fā)力點上有所差別。
這部作品的第一主題我們可以通過手指尖快速觸鍵來表現(xiàn)跳躍的、輕快明亮的音樂特點,一是需要手指尖的支撐,二是需要快速觸鍵,需要這兩種方式同時進行才能更好的彈奏出我們想要的聲音。手指的快速觸鍵方法主要是指在彈奏是以指關節(jié)為發(fā)力點,帶動手指快速的擊鍵,這種演奏方法能形成非常干凈、明亮的音色效果,在任何一個時期的音樂作品中,都會經(jīng)常運用到這種觸鍵方法。同時可以讓手指的第一關節(jié)快速發(fā)力并向里勾回琴鍵,就像是撥回琴鍵,這樣能更好的讓聲音流動起來向上走,獲得剛好的旋律性。
這部作品的第二主題我們可以通過指尖的慢觸鍵來表現(xiàn)樂句的流暢性與連貫性。一時需要手指尖牢牢的像掛住在琴鍵上一樣,然后用這樣的方式慢觸鍵,就像是向前推動琴鍵一樣,更有利于演奏出我們需要的歌唱性的音樂。
高抬指大角度觸鍵,由于手指所抬的位置的高低產(chǎn)生的觸鍵效果也各有不同,如果同時以高抬手指的動作以最大的角度也就是九十度角觸鍵,則能獲得我們想要的音色效果。抬指的小角度觸鍵方式 仍然需要高抬手指的彈奏動作,只不過在抬手指的時候不再像平時高抬手指時候那樣指尖與琴鍵保持九十度角的標準姿勢,而是在抬指的時候就要是手指觸鍵方法最長應用于浪漫派作曲家 如肖邦、舒伯特、了和瑪尼諾夫的作品那種,特別是在表現(xiàn)富于歌唱行的長線條的旋律出現(xiàn)時候更是應該如此。
這部作品的第三主題我們依然可以采用這樣大的觸鍵方式結合著演奏,同樣能獲得第三主題需要的聲音,慢速觸鍵的彈奏方法可以根據(jù)作品需要的音樂來決定。第三主題需要體現(xiàn)憂郁、深沉的感覺,同時又富有歌唱性,音色也要盡可能的連綿、悠長??梢圆捎脧椬鄷r把手指高高的抬起來,再緩緩的落下的慢速觸鍵方式,同時有向前推琴鍵的感覺。需要注意的是,抬指的動作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因為有了這個動作才有可能為緩緩落下的觸鍵方式帶來非常深沉的音色效果,
三、合理有效的練習方法
鋼琴教學既要有一般教學的共同性,也要有其特殊性。在鋼琴教學中對演奏技術的訓練,主要是使學生掌握動作要領,從而有效地進行手指的演奏活動,必須通過學生親自彈奏的來形成運動技能,提高演奏技術,全面的提高音樂表現(xiàn)能力。鋼琴演奏技術的教學與訓練既要遵守認識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還要遵循人在運動過程中心理活動的特殊規(guī)律。 無意識的運動需要手指不停地做重復的訓練,練習的過程就是將一段又一段的內容重復訓練,并形成動作習慣。我們將這種生理習慣應用于平時的練習中,并采用分段練習的方法,同時結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保持每天練習,就會事半功倍。因此,只有在單一動作方面打下扎實的基礎并完全熟知音樂的變化,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每一首樂曲,以便在演奏中發(fā)揮更好的效果,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肌肉記憶。
首先,在練琴的過程中,合理的分配練習時間尤為重要。演奏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夠的練習時間,但是練琴的時間并不一定是越長越好,也不是越多就越好。要根據(jù)遺忘曲線的規(guī)律,在學習新的演奏技能之后,在盡可能短的間隔時間內重復練習,這樣才會有助于鞏固和加深動作印象;否則,在學習新的樂段之后,如果做重復訓練的時間間隔太長,學習效果和學習記憶都會大打折扣。同時,在這個短的間隔時間內制定明確的練習的小目標,不要定的太大或是太難,應盡量保證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第三,慢練這兩個字就像是生病要多喝水一樣老生常談,但是所謂的慢練并非只是把彈琴的速度放慢而已,而是需要在慢速練習的時候思考,來確保這個慢動作練習的過程中來保證演奏者對每一個音的要求都能盡力表現(xiàn)??偠灾?,不能只是單純的慢速,而是將應該有的手指動作放慢。
四、教學意義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本文的研究對象肖邦《回旋曲》op73屬于肖邦早期的鋼琴作品,是理解肖邦創(chuàng)作歷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品。研究與演奏這部作品,更有利于了解肖邦早期作品的音樂特征。在國內外學者對肖邦音樂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了解并掌握其相應的演奏原則,更好的掌握肖邦作品的演奏特點和風格。同時,通過對此作品的研究有助于對鋼琴技術的訓練與提高,能夠得到對于自身演奏技巧的訓練,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試圖探索鋼琴教學中的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五、結語
肖邦作為民族樂派的先驅,曾被舒曼談為“藏在鮮花中的大炮”。這首回旋曲是肖邦文獻中的重要作品,雖不如他的成熟期作品和聲變化那樣多樣,但確是理解肖邦創(chuàng)作歷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品。能夠通過此作品更好的掌握肖邦作品的演奏特點和風格,同時有助于提高我們的鋼琴技術,探索鋼琴教學中的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 于潤洋.西方音樂 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 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秦藝銘(1994-),女,滿族,遼寧錦州市人,學生,音樂學碩士,單位:沈陽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鋼琴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