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夢
現(xiàn)代學校對校園環(huán)境的要求不應僅僅停留在安全舒適層面,而應當營造一個溫暖、奮進的氛圍,發(fā)揮潛移默化的功能,為教育教學服務,體現(xiàn)學校的辦學品味和校園文化。現(xiàn)在以貴溪市萬和小學為例,談談校園環(huán)境設計應該堅持的四個原則。
萬和小學是江西省貴溪市政府為城市東部建設的一所小學,2015年9月投入使用。面積不大,但是學校管理者集思廣益,對校園空間精心構思、合理布局,使得空間和師生活動、審美情趣相結合,學校成了師生的樂園、家園、花園。
以人為本原則
萬和小學南樓一樓的樓梯間,也就8到9平方米大,是學生們下樓到一樓休息和去操場做操的通道,學校領導通過家訪,了解到萬和分校的學生大部分是隨遷子女,5歲前都在農村度過,父母用辛苦打工的錢在城里買套房,是盼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孩子隨著老人進了城,換了個陌生環(huán)境,又接著進校園,如何讓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環(huán)境,適應學習生活。學校按照“青黃竹 、家鄉(xiāng)情”的思路利用樓道和拐角設計了個“竹房間”,墻角擺放小竹桌,小竹床,竹椅,這些都是孩子在農村家里經常用的家具類型。墻上是竹根雕刻的微笑的老爺爺頭像,四周高地錯落掛著農家生活常用的竹杯墊,竹編小盤,竹鍋刷,桌上擺放著家鄉(xiāng)風光的紙質拼圖、五子棋、瓜果色積木。
熟悉的家具,有趣的玩具。下課鈴一響,學生們就喜歡到這個拐角,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在這里拼圖,下棋,游戲與交往。做到了取身邊物,盡溫馨情。
師生參與原則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就是得到愛與尊重,同樣學校的每一個師生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承認與認同。那么校園這個全體師生共同的家,它的環(huán)境設計,不能由校長或學校班子成員全部包辦。
學校購買了一塊大青石,安放在操場邊的樟樹林外,在石頭上雕刻什么詞好呢?學校面向全體老師征集意見。一周后,有位老教師上交了個好創(chuàng)意:只雕刻一個字——“誠”,用趙孟頫的字體既端莊又靈動,填紅色醒目,誠可以聯(lián)想到“誠信”“誠懇”,“誠”字刻在石頭上合起來諧音就是“誠實”。誠實、誠信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石。
同樣,學校給學生們提供的“涂鴉墻”,也是由美術老師在課堂給出設計尺寸后,交由學生回家設計,有些還是一家人參加設計,描出草稿圖,各個班級內部評比,協(xié)商后選送一個方案放到學校金色大廳,由學生代表投票定稿。學校方案的遴選示范了決策的規(guī)范程序,也是民主思想的滲透,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
環(huán)境設計不是管理者的獨幕劇,而是全體師生共同演奏的交響曲。學生的潛能被激發(fā),教師的智慧也得到體現(xiàn),充分放手師生,他們給學校帶來意向不到的精彩,還增加了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多樣化原則
校園環(huán)境多樣化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樣化。萬和小學主樓一樓過道是個高低錯落的“T”字型,這里是學生、老師、家長以及上級檢查、校際交流的一個重要場所。
小小的異形空間,被安排的錯落有致。樓梯拐角里面的橫梁上有一排稚嫩的字:主人我在這。樓道最里面擺放了個小貨架,原來這是個失物招領處,樓梯下面設計了一個內嵌式的書櫥,供停留的學生零星時間翻看繪本書;右面靠墻是一排軟椅子,家長等候孩子時靠墻歇腳很舒服,三面墻分別有校務公開欄、教師崗位公示欄,學生活動照片,發(fā)布出不同的信息。平面與空間都高效利用,形式活潑,氛圍友善。
空間功能多樣化的設計,對于占地面積小,建筑空間小的學校,尤其重要。
有益交互原則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不可能離群獨居,而必須學會在社會中與他人正常交往、學會交流、互助,積極融入社會,從而實現(xiàn)個人價值。
萬和小學每層樓走道盡頭都有一個小書架和寶貝漂流箱,用來放學生們之間分享用的圖書和玩具的,學校還在主樓的二樓過道,設立了一個“歡喜園”,上面是學生書寫的一句話“你喜歡,我歡喜”。學生們把自己的繪畫作品、手工作品懸掛在“歡喜園”,看到自己喜歡的作品也可以帶回家。這樣的設計是將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觀念、學生的體驗放在第一位。學生們從歡喜園里取到了同學的作品,更收獲了友情。這樣的交互性場地,既密切了學生間的關系,又培養(yǎng)了他們樂于分享的好習慣。
好的環(huán)境設計,不僅僅使環(huán)境舒適化、空間人性化,還滋養(yǎng)著師生的人文底蘊,更能極大地提升學校的內涵品質,值得教育管理者思考和積極嘗試。
(江西省貴溪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