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從教近20年的我第一次當一年級班主任。開學初,面對紛繁復雜的班務,我盡最大努力做到事必躬親,對每個孩子的學習、健康、衛(wèi)生等都親力親為,從早到晚一直緊跟班,圍著孩子轉,卻感覺越忙越亂,疲于應付,收效甚微。茫然無措之時,偶然發(fā)生的兩件事觸動了我:
事件一:有一次放學時下起了大雨,因為孩子早上都沒有帶傘,所以學校讓所有家長來教室接孩子。班上的孩子被陸續(xù)接走了,還有可馨和諾依兩個女孩留在教室等待家長。過了一會兒,諾依的爸爸媽媽來了,他們正準備帶著女兒離開,可馨卻跑過去拉著諾依爸爸的手不放,也要跟著回家,并不停地說:“你也做我的爸爸,爸爸!”看著孩子淚汪汪的眼睛,諾依爸爸不忍心丟下她,于是將她抱起來走進雨中。事后我了解到,因為可馨的爸爸長年累月在遠方工作,一年回家一次,所以她平時一直缺少父愛,幼小的她也渴望父愛,所以才有了奇怪的舉動。
事件二:課間10分鐘,一個女孩在奔跑中發(fā)現(xiàn)鞋帶松開了,便過來讓我給她系。正當我彎下腰時,另一個女孩毫不猶豫地蹲下身來幫那個孩子系鞋帶??粗J真專注的模樣,感動之情一下溢滿我的心。
反思上述兩件事,我認識到,班級工作中,不是所有的事都要班主任親力親為,家長可以互相幫助,孩子也可以互相幫扶,既大大減輕了班主任的工作壓力,又讓孩子和家長受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一個班級建立時,實際上同時也形成了一個家長團體。除了班主任公開建立的班級QQ群或微信群,其實家長在背后也自發(fā)建了這樣的群。在群里,家長聊的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和教育,也常常評論學校工作。這個沒有老師的家長群言論不受約束和控制,影響力相當大,有正面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的,也不乏指手畫腳的。所以,如果對這樣的群加以規(guī)劃和利用,會從正面助力學校教育。
班主任通過召開家長會,開誠布公地與家長交流QQ群的現(xiàn)狀,分析群里的輿論現(xiàn)狀及利弊,表達與家長攜手培育孩子的愿望,取得家長的理解與信任。建成家長班級,分設班長、紀律監(jiān)督員、學習指導員和育人導師4名班干部,班干部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家長班級的言論紀律,解答孩子學習的疑問,為孩子教育支招等,引導家長利用班級群傳播正能量,齊心協(xié)力配合學校教育。
家長樂于在QQ群交流,班主任就要對群規(guī)范有效地利用,讓群助力于教育。因此在群里設立兩個論壇:學習方法論壇、習慣培養(yǎng)論壇。家長可提出自己的疑惑,可舉孩子的例子,可介紹自己的有效做法,也可推介教育專家的先進經(jīng)驗等,圍繞某一主題大膽發(fā)表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心往一處想。為了更有效地發(fā)揮論壇的作用,每月由一名優(yōu)秀家長在論壇上發(fā)表一篇育兒經(jīng)驗的文章或介紹自己的優(yōu)秀做法,供所有家長借鑒學習。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成長的航標,家人的關愛是孩子成長的溫床,家庭的和諧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孩子學習與習慣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因為家長素質不均衡,家庭教育方法不一,才形成了一個個參差不齊的學生。要減少孩子間的差距,僅靠班主任之力是不可能的,必須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作用。首先對所有家長和學生分層歸類,大致根據(jù)孩子的學習習慣,分為學法類和育人類兩類。再將兩類分為三個層次:A等優(yōu)秀、B等良好(B1、B2兩隊)、C等較弱。最后,分階段分層次結對:第一階段,A等與B1等結對,B2等與C等結對,這樣讓學習較弱層易于接受,不會感覺差距太大。第二階段,每兩個月交換一次結對對象,A等與B2等結對,B1等與C等結對;第三階段,A等與C等結對,讓C等孩子得到A等孩子的幫助,提高學習能力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兩個月的結對幫扶,家長之間互相取經(jīng),總結出了輔導孩子的寶貴經(jīng)驗;學生之間交流互學,分享優(yōu)秀的學習方法。
在上述家長學生結對的同時,為了迅速提升C等家長和學生的能力水平,可讓C等家長和學生深入到A等孩子的家中結對一個星期,與A等孩子一同上學、一同回家完成作業(yè)、一同生活。讓家長和孩子親眼看見、親身感受、模仿良好的學習方法、行為習慣和正確的家庭教育。讓C等家長和學生在借鑒的基礎上反思不足與差距,促進自己改正和提高。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教育的大花園中,只有面向全體學生,著力于一切學生的發(fā)展,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借力家庭和社會,才能讓所有孩子共同沐浴教育的燦爛陽光。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