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目珍
我寫青春淪落的詩
(寫不貞的詩)
寫在窄長的房間中
被詩人奸污
被咖啡館辭退街頭的詩
我那冷漠的
再無怨恨的詩
(本身就是一個故事)
我那沒有人讀的詩
正如一個故事的歷史
我那失去驕傲
失去愛情的
(我那貴族的詩)
她,終會被農(nóng)民娶走
她,就是我荒廢的時日……[1]
(《手藝——和瑪琳娜·茨維塔耶娃》,1973)
這是詩人多多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不久后(1972年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一首“和”俄羅斯詩人瑪琳娜·茨維塔耶娃的詩?!昂汀笔侵袊诺湓妼W的一個術語,講究起來還有步韻、依韻、次韻等方式,有些復雜。對照茨維塔耶娃的原詩《手藝》:“去為自己尋找一名可靠的女友,/ 那并非依仗數(shù)量稱奇的女友。/ 我知道,維納斯是雙手的事業(yè),/我是手藝人,——我懂得手藝:……/從——我出生直到停止呼吸——/只是整個神性的一個梯級!”(汪劍釗譯)[2]顯然,多多的詩并非一首嚴格意義上的“和詩”,多多在此強調(diào)的不過是對原詩的一種呼應,亦即兩個文本之間的“互文”或共通——那就是詩歌是一門“手藝”。在詩壇上,茨維塔耶娃的詩歌向來以“技藝”的豐富性為世稱道。有鑒于多多對瑪琳娜的這樣一種“酬和”,我們也可以界定多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將詩歌作為一門“手藝”來看待的。這從他對于詩人的定義:“詩人/的原義是:保持/整理老虎背上斑紋的/瘋狂”(《冬夜女人(選)》,P111)亦可見出。
但多多的詩歌,曾經(jīng)也有一段歷史像他在詩中對茨維塔耶娃所“回應”的那樣,遭遇堪憂:“哦,我那青春和死亡的詩,/還不曾有人讀過!//它落滿塵灰,一直擺在書店里,/(沒有人會向它瞅一眼?。保ù木S塔耶娃《我的詩,寫得那么早》,王家新譯)[3]因為他們“從不遵從誡律”。然而,好的“手藝”永遠都不會被埋沒。
1
所謂“手藝”,即匠人們用手工從事的技藝?!霸诤芏鄧烂C的詩人那里,他們提到‘手藝一詞時,不僅僅指單純的詩歌技巧或技藝,而是在一種原初的意義上使用它的,即在類似海德格爾‘技藝(technē)一詞的內(nèi)涵上來理解‘手藝的。在海德格爾看來,‘技藝(technē)不是一個單向度的語匯,而是‘聯(lián)結技術與藝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也就是,它一方面指示了現(xiàn)時代技術的根源,另一方面意味著‘美的藝術的創(chuàng)造(poiesis),而恰恰是后者才真正構成現(xiàn)時代‘拯救力量的來源?!保ㄒ姀?zhí)抑迣Χ喽嘣姼琛妒炙嚒同斄漳取ご木S塔耶娃》的細讀)可見,“手藝”并不是一般的手工產(chǎn)出物,而是匠人的“技藝”達到一定境界之后的產(chǎn)物。對于詩歌而言,它對現(xiàn)時代“拯救”的力量不言而喻。作為一種精神產(chǎn)品,在建構的難度上當然也高于自然屬性的“手工藝品”。
應該說,“技藝”的體現(xiàn)從多多一開始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就存在著。據(jù)多處資料表明,1972年是多多詩歌寫作的開端年,其帶有總結性的詩集《多多詩選》(花城出版社2005年)、《多多四十年詩選》(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諾言:多多集1972-2012》(作家出版社2013年)都將其排在第一首的作品。的確是一首能夠引起人們震撼的詩篇。更何況,標題本身就帶給人異樣的感受。據(jù)多多自言,其父母有美國背景,“干酪”對于他而言不是一個陌生的事物。大意是,以“干酪”入詩題并非刻意而為。但不論如何,“干酪”這一意象的出現(xiàn),打破了人們的慣常思維,使詩歌帶上了一種“異國情調(diào)”,給閱讀和領悟帶來了沖擊,給詩歌的闡釋帶來了“障礙”。但有沒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或許正如王家新所指出的:“顯然,詩人想要以此顛覆并置換那個時代詩的修辭基礎?!盵4]這似乎才是創(chuàng)作者的深意。當然,“干酪”并非“異國情調(diào)”的孤例,作于1973年的《祝?!泛汀稛o題》,詩中突現(xiàn)“倫敦的公園和密支安的街頭”與“西洋貴婦”或許也有這種“意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該詩標題是作為一個背景出現(xiàn)的,它與正文是融為一體的,完全可以被看作是詩歌正文的第一句。檢視作者70年代的其他詩篇,似再無這樣的例證;而就算在多多的所有詩篇中,除《當我愛人走進一片紅霧避雨》(1987)、《我和你走得像搖船那樣》(2001)、《我夢著》(2001)、《今夜我們播種》(2004)等少數(shù)詩篇,這樣的筆法也不多見。僅此一點,即可見出這首詩的獨到之處。由此可見詩人在建構此詩時的“匠心”。
依據(jù)中國古典詩學的慣常呈現(xiàn),詩歌在轉韻的時候,上下層之間的意義也會隨之變換。審視多多此詩,前后的場景恰好也是轉換的,而且可以“相對獨立”。這種換韻所帶來的效果,無論是否有意回應古典,多少也讓人驚喜。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多多早年并不是被作為“朦朧詩人”來對待的。盡管后來被“誤入”,而他本人則持一種“否定”或“無可奈何”的態(tài)度。通觀多多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詩篇,盡管其寫作的題材與朦朧詩人有著部分一致的選擇,但是在表現(xiàn)這些題材時,在“技藝”的處理上則完全相異。比如對于宏大的題材書寫,在批判、懷疑、否定的聲浪中,他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沉重的思考,如作于1973年的《無題》中的焦慮:幾個世紀的鞭笞落到你背上/你默默地忍受,像西洋貴婦/用手帕擦掉的一聲嘆息: 哦,你在低矮的屋檐下過夜/哦,雨一滴一滴……”這樣的表達,微妙而又極具感染力!此詩短小而深刻,多多在處理時將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并舉,顯示出他異于同代人的能力。
多多與朦朧詩人的不同“技藝”還在于,他的有些詩歌是“直白”的,他直面現(xiàn)實,犀利地提供現(xiàn)實中所發(fā)生的證據(jù)。
1988年,多多獲首屆今天詩歌獎。授獎詞認為:“自七十年代初期至今,多多在詩藝上孤獨而不倦的探索,一直激勵著和影響著許多同時代的詩人。……他以近乎瘋狂的對文化和語言的挑戰(zhàn),豐富了中國當代詩歌的內(nèi)涵和表現(xiàn)力?!保ㄒ姸喽嘣娂独锍蹋憾喽嘣娺x1973-1988》,今天文學社刊行)我認為,授獎詞中突出“詩藝探索”和“語言挑戰(zhàn)”,恰恰是對其七、八十年代詩歌寫作尤其是在“技藝”上的一種認可。
2
詩歌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將詩歌作為一門“手藝”,顯然必須讓人見出對語言的尊重。然而,“五四”以來對于傳統(tǒng)詩歌“匠人精神”的一面排斥得太過了,以至于現(xiàn)當代以來詩歌理論中很少強調(diào)對于漢語本體的運用。江弱水先生曾指出:“流行的文學理論對詩人作為匠人的一面貶損太過,結果,杜甫式的注重斟酌和推敲的詩學被拘囿在狹小的修辭范圍里,而不曾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上,導致一般讀者都以為詩是巫術,用不著錙銖必較的計算。殊不知,詩本來就是工藝品。在詩人那個不起眼的作坊里,有著大腦在沉寂中運轉的聽不見的機床聲?!盵5]這話說得實在是太妙了。
中國古典詩學講求煉句煉字,是早已形成的傳統(tǒng)。對于新詩而言,這傳統(tǒng)已有些遙遠,過分地強調(diào)固然不對,然而作詩絲毫不講求語言的錘煉,沒有任何對語言的敬畏亦非常態(tài)。新詩百年以來,在語言上過于考究的詩人并不多,多多可以算得上是考究的一位。在談到“煉句”的問題時,多多曾言:“我的每首詩至少七十遍,歷時至少一年,但是我同時寫作,同時寫多少首詩。我的后期制作,我的投入是誰也比不了的。到現(xiàn)在也一樣,我不僅七十遍,都不知多少遍了。我有很多句子,我的儲存量至少是十年以上,就是不讓它出來——讓它瓜熟蒂落”。[6]他追求“寫出更好的詩”,為此十分注重苦吟煉句,注重詩歌語言的張力,注重詞組之間的安排以及詞組的秩序完成之后所形成的強大力量,以期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在多多的詩歌中,類似于古人苦吟之后的“秀句”非常多,略舉幾例:
八月像一張殘忍的弓(《當人民從干酪上站起》1972)
太陽像兒子一樣圓滿(《蜜周·第三天》1972)
月亮亮得像傷疤(《大宅》1972)
毛茸茸的村莊在黑暗中臥伏已久(《我記得》1976)
秋天是一架最悲涼的琴/往事,在用力地彈著(《告別》1983)
窗外天空潔凈呀/匣內(nèi)思想輝煌(《醒來》1983)
歌聲是歌聲伐光了白樺林/寂靜就像大雪急下(《歌聲》1984)
大地有著被狼吃掉最后一個孩子后的寂靜(《北方的?!?1984)
灰暗的云朵好像送葬的人群/牧場背后一齊抬起了悲哀的牛頭(《馬》1985)
大船,滿載黃金般平穩(wěn)(《告別》1985)
夕陽,老虎推動磨盤般莊嚴(《北方的夜》1985)
你拉開抽屜,里面有一場下了四十年的大雪(《地圖》1990)
多好,惡和它的饑餓還很年輕(《癡呆山上》2007)
滿帆的空無鼓脹起逝者所有的表情(《獻給萌萌的挽歌》2009)
……
這種現(xiàn)象在整個當代詩歌史上應該說都是絕無僅有的。黃燦然看到了多多在句子上的用心:“他把每個句子甚至每一行作為獨立部分來經(jīng)營,并且是投入了經(jīng)營一首詩的精力和帶著經(jīng)營一首詩的苛刻?!盵7]多多確實是這樣的。多多曾言:“我基本就是張力說,沒有張力的詩歌,或者說不緊張的詩歌我是不讀的”。[8]雖然據(jù)多多夫子自道,其有意識地運用語言的韻律、節(jié)奏等問題是后來九十年代的事,但是不自覺的潛意識的推動同樣可以使詩人對語言保持有效的敏感。黃燦然曾指出多多詩歌的寫作是“直取詩歌的核心”[9],可以看作是一種非常獨到的觀點,因為它抓住了多多詩歌寫作的內(nèi)核。不過,“煉句”的現(xiàn)象在多多90年代及至以后的寫作中變少了,這也是其詩歌寫作上的一個變化。
黃燦然在文章中指出多多詩歌“直取”的“詩歌核心”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處理詩人與漢語之間的關系(張力);二是音樂;三是“句子超越詞語的表層意義,邀請我們更深入地進入文化、歷史、心理、記憶和現(xiàn)實的上下文”。在論述第一點時,黃燦然還曾感嘆,“傳統(tǒng)詩歌中可貴的,甚至可歌可泣的語言魅力,在當代詩歌中幾乎滅絕。美妙的雙聲、象聲、雙關等技巧,如今哪里去了——那是我們最可繼承和保留的部分,也是詩歌核心中的最重要一層——樂趣——最可發(fā)揮的?!盵10]關于這最可發(fā)揮的“樂趣”這一層,多多的寫作其實應該得到肯定。且不論多多在自己的詩歌中是否有意識地在實現(xiàn)這一點,但至少他為我們提供了可足依據(jù)的文本:
一些鹿流著血,在雪道上繼續(xù)滑雪
一些樂音顫抖,眾樹繼續(xù)付出生命
開始,在尚未開始的開始
再會,在再會的時間里再會……——《北方的夜》1985(P127)
五杯烈酒,五支蠟燭,五年
四十三歲,一陣午夜的大汗
五十個巴掌扇向桌面
一群攥緊雙拳的鳥從昨天飛來
五掛紅鞭放響五月,五指間雷聲隆隆
而四月四匹死馬舌頭上寄生的四朵毒蘑菇不死
五日五時五分五支蠟燭熄滅
而黎明時分大叫的風景不死
……
——《五年》1994(P221)
臺球桌對著殘破的雕像,無人
巨型漁網(wǎng)架在斷墻上,無人
自行車鎖在石柱上,無人
柱上的天使已被射倒三個,無人
柏油大海很快涌到這里,無人
沙灘上還有一匹馬,但是無人
你站到那里就被多了出來,無人
無人,無人把看守當家園————《白沙門》2005(P263)
黑樹白樹,一夜只有白燭
整日都是夜,白燭與樹齊高
黑字流血,翻轉過來生者的草
紅花白花,鋪出可被追問的家
字透出字,白寺白瓦白塔白馬
此外像《醒來》(1983)、《歌聲》(1984)、《天亮的時刻》(1984)、《北方的土地》(1988)、《早晨》(1991)、《沒有》(1991)、《在一起》(1992)、《只允許》(1992)、《捉馬蜂的男孩》(1992)、《為了》(1993)、《依舊是》(1993)、《歸來》(1994)、《從不做夢》(1994)、《五畝地》(1995)、《沒有》(1996)、《感謝》(2000)、《諾言》(2001)、《我和你走得像搖船人那樣》(2001)、《今夜我們播種》(2004)、《紅指甲搜索過后》(2005)、《思這詞》(2007)等也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樂趣”的成分。非常明顯的是,多多的這一類詩歌自上世紀90年代起逐漸增多。這與他有意識地注重語言對詩歌的鑄造、注重借助語言使詩歌“升騰”有很大關系。在此一時期,多多曾向民俗、民間藝術(比如說相聲、山東快書、快板等)學習,注重從口語獲取靈感,因為它們也是語言藝術的一部分??傊?,90年代之后,多多的詩歌寫作變得“越來越理性”“越來越自覺”,越來越靠近詩的核心和本源,這是他詩歌發(fā)生新變的重要因素。布羅茨基曾經(jīng)說:“一個詩人在技藝上越多樣化,他與時間、與韻律的源頭的關系就越密切。”(《布羅茨基談茨維塔耶娃》)[11]難怪近年來,研究者越來越開始關注起多多詩歌與“音樂”和“聲音”的關系。加以多多本人就是有著專業(yè)水準的男高音歌手,這一點更加讓人相信其詩歌一定與“音樂”和“聲音”有著不謀而合的深層關系。難怪張閎要說:“在對于內(nèi)在精神渴望的強有力的擠壓下,多多把漢語抒情推到‘高音C的位置上,以一種精確而又純粹的、金屬質的聲音,表達了自由而又完美的漢語抒情技巧。”[12]而黃燦然則進一步推進了多多詩歌與音樂的關系:“多多的激進不但在于意象的組織、詞語的磨煉上,而且還在于他力圖挖掘詩歌自身的音樂,賦予詩歌音樂獨立的生命?!盵13]
2012年的時候,多多還曾經(jīng)非常嚴肅地說:“我這輩子就是要和詩歌較勁。我要一輩子寫詩,并且每一首都要寫好。”[14]而曼德施塔姆夫人“作為詩歌勞作之見證人的奇特經(jīng)驗表明”:“寫詩是一項艱苦繁重的工作,它需要詩人付出巨大的心力和專注。在詩人寫詩的時候,沒有任何東西能妨礙那或許具有巨大控制力的內(nèi)在聲音?!盵15]多多有他的抱負,這比什么都好。
3
多多的“手藝”還讓我們見識到,他的詩歌中有一種類似于“冷幽默”和“諧謔”的寫法,黃燦然在《最初的契約》中已經(jīng)提及這一點。盡管此類詩歌的數(shù)量不多,但是表現(xiàn)得仍然非常突出。幽默性的詩歌寫作以美國詩人艾米麗·狄金森為代表。在中國的詩歌傳統(tǒng)以至于現(xiàn)當代詩歌史上,這類詩歌都非常少見。其實這類寫作是現(xiàn)代性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它與現(xiàn)代主義時期的時代境遇有關,當然也關聯(lián)著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境遇。多多的這類寫作應當是向西方學習的結果。
多多的此類寫作,并無特定的主題,多是以戲謔的筆法對一些嚴肅的主題進行昭示。例如《妄想是真實的主人》(1982):“而我們,是嘴唇貼著嘴唇的鳥兒/在時間的故事中 /與人 /進行最后一次劃分:// 鑰匙在耳朵里扭了一下/ 影子已脫離我們/鑰匙不停地扭下去/ 鳥兒已降低為人 /鳥兒一無相識的人?!保≒72)這首詩就仿佛一個時代的寓言,“鳥兒降低為人”的“真實”讓人深感驚異。人與鳥在一種非同尋常的思維中被宣判高下,而鳥兒“降低為人”的方式——“鑰匙在耳朵里扭”,這種“童話”式的想象、輕松的幽默感只有在多多的詩篇中可以見到。此外,像《那是我們不能攀登的大石》(1982,P78):
那是我們不能攀登的大石
為了造出它
我們議論了六年
我們造出它又向上攀登
你說大約還要七年
大約還要八年
一個更長的時間
還來得及得一次闌尾炎
手術進行了十年
好像刀光
一閃——
此詩非?!坝哪钡囊稽c,即是“大約還要八年/一個更長的時間/還來得及得一次闌尾炎”這樣的游戲筆墨。奚密曾經(jīng)將此詩解讀為詩人“藝術創(chuàng)作的寓言”,將得闌尾炎比擬為創(chuàng)作的痛苦過程,也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解釋。但我認為應該還有另外的闡釋。
《吃肉》(1982)是另一類非常有諧謔感的詩,但已經(jīng)化荒誕的諧謔為非常輕松的“幽默”了:“真要感謝周身的皮膚,在/ 下油鍋的時候作 /保護我的 /腸衣 //再往我胸脯上澆點兒/ 蒜汁吧,我的床 /就是碟兒 /怕我 //垂到碟外的頭發(fā)嗎?//猶如一張臉對著另一張臉/ 我瞪著您問您 /把一片兒 //很薄很薄的帶咸味兒的/ 笑話,夾進了/ 你的面包 /先生: /芥末讓我渾身發(fā)癢!”(P75)詩歌的標題寫的是“吃肉”,是一個主觀的人的視角,然而正文在敘述的時候采取的卻是“被吃者”——肉的視角,這一敘述視角本身就導致了詩歌必然是一種“俏皮”的呈現(xiàn),給人一種調(diào)侃的味道。有人指稱這種寫作為“機智”的寫作,從某種程度上看,它所帶有的游戲成分更大一些。輕松而歡快的幽默還有《舞伴》(1985)、《搬家》(1986)等詩篇?!段璋椤罚?985)也是一首帶有“童話”色彩的小詩,敘述的筆調(diào)細膩而柔和,只有結尾帶來一點小小的惆悵:“一只羞澀的小動物/在你的嗓子里說話/—個小小的感覺/你的指尖/在我背上劃著/哎,對它們的注意/讓我的感覺過時了://你壓抑的小模樣/讓我想起一個男孩子/你倆互相看/我就忽然衰老”。(P130)
當然,多多的幽默并不總是給人輕松,有時候他“俏皮”的語言之下,抖出來的卻是一個沉甸甸的時代包袱,就比如他的《十五歲》(1984,P101-102)所帶來的:
播種鋼鐵的十五歲
熟透的莊稼在放槍
大地被毯子蒙住了頭
世界鼓起了一個大包
……
一個夏天的肚子敞開了
所有小傻瓜的頭都昂起來了
世界是個大埋伏
世界是個大嬰兒
……
有時候開始被用來止血
把新皮鞋踢進村里的十五歲
此時作于1984年,是作者對自己十五歲那年的一個回憶。詩歌的語言中不時地拋出逗人的小幽默,就如“一個夏天的肚子敞開了/所有小傻瓜的頭都昂起來了”,這看起來非常新穎同時又略帶“童話感”的表達,讓人“忍俊不禁”。不過,一旦你將詩歌的背景弄清楚,這首詩便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了。
同樣能夠以“冷幽默”或“諧謔”的方式引起我們思考的還有《當我愛人走進一片紅霧避雨》(1987)、《我姨夫》(1988)、《鐘聲》(1988)、《大樹》(1988)、《我和你走得像搖船人那樣》(2001)等詩篇。在這一類詩篇中,多多的嚴肅性和幽默感同時存在,對于讀者,既建立起了一種吸引的效應,又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暗示”。但由于此類詩篇的數(shù)量不多,多多的這類詩篇并不能整體構成一種風格。不過,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說得好:“風格是作家詩人自己采用的方式……如果它表面上是嚴肅的,那它肯定有內(nèi)在的幽默。如果它表面上是幽默的,那它肯定有內(nèi)在的嚴肅。嚴肅性和幽默感誰缺了誰都不行。”[16]多多的此類詩篇也大都存在這樣的魅力。
4
江弱水曾說:“一首好詩應該是一個有機體,從意象到音韻,從句法到體式,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最初的程度需要匠心,最高的時候去掉匠氣,但無論如何,詩,不管說得多崇高,多神秘,多玄,最后還是一件手藝活?!盵17]為此,它是需要詩人精心投入和付出的。詩人多多即是這樣一位愿意為詩歌投入的人。多多曾經(jīng)將詩歌的寫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就是先在,被賦予,給你了;第二個階段——智性投入,那是毫無疑問的,要求你極高的審美眼光極好的批評能力極廣泛的閱讀視野,對知識的占有,你知道自己在哪里,你知道在做什么。第三段就是一個整合,全部的完美的契合。第一個階段記錄,第二個階段你就在那兒搏斗吧,第三個階段成了,合成,這個合成又是神奇的,由不得你??喙σ埠梦蛐砸埠瞄喿x也好,你要使出全身解數(shù),每一首詩都要這樣寫?!盵18]由此可見,多多對于詩歌的寫作是虔誠的,他每一首詩的完成,就像是在完成一門“手藝”。當然,他也不負眾望,為我們奉獻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本。首屆安高詩歌獎的授獎詞認為:“他1989年到1992年期間寫下的那些詩,是明晰的洞察力、精湛的語言、最吸引人的節(jié)奏和一種負責而又溫暖的品格高度融合的結晶?!倍砹_斯詩人茨維塔耶娃認為:“心靈天賦和語言達到平衡者——才是詩人。”(王家新:《她那“黃金般無與倫比的天賦”》)[19]我們深感欣慰,四十多年來,多多經(jīng)由詩歌的實踐讓我們見證到了這一點。
【注釋】
[1]多多著:《諾言:多多集1972-2012》,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文章凡引多多詩篇出此書者,隨文注明篇目、頁碼,不再一一作注。多多詩集另有《行禮:詩38首》(漓江出版社1988)、《里程:多多詩選1973-1988》(首屆今天詩歌獎獲獎者作品集,今天文學社刊行1988)、《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北岳文藝出版社 2000)、《多多詩選》(花城出版社2005)、《多多四十年詩選》(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等,所引詩篇不在《諾言:多多集1972-2012》中的,據(jù)這幾部詩集錄入,不另做注引。
[2](俄)茨維塔耶娃著:《茨維塔耶娃詩集》,汪劍釗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頁。
[3][11][19](俄)茨維塔耶娃著:《新年的問候:茨維塔耶娃詩選》,王家新譯,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4頁、203頁、21頁。
[4]王家新:《當人民從干酪上站起——讀多多的幾首詩》,《上海文化》2012年第4期。
[5江弱水著:《古典詩的現(xiàn)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第147頁。
[6][8][18]凌越:《我的大學就是田野——多多訪談錄》,《書城》2004年第4期。
[7][9][10][13]黃燦然:《多多:直取詩歌的核心》,《天涯》1998年第6期。
[12]張閎:《多多:孤獨騎士的精神劍術》,見其所著《聲音的詩學——現(xiàn)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16年版,第86頁。
[14]霍俊明:《誰能比我們更執(zhí)著于生活和詩歌——關于多多》,見其所著《無能的右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頁。
[15][17]江弱水:《寫詩是一門手藝活》,《詩建設》2014年第2期(總第12期),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第142-143頁、145頁。
[16](美)羅伯特·弗羅斯特著:《弗羅斯特集:詩全集、散文和戲劇作品》(下冊),(美)理查德·普瓦里耶、馬克·理查森編,曹明倫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