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雅楠
在分別了解完全成本法與變動成本法的基礎上,構建了相應的李利潤差異模型,并通過引入具體的利潤計算模式,來分別評價完全成本法與變動成本法的翻潤計算差異情況,并對兩種方法的實施路徑進行了研究。從研究結果可知,兩種成本具有著明顯的利潤產生差異,所以應該得到相關人員的重視。
完全成本法 變動成本法
利潤計算差異 模型分析
完全成本法符合現(xiàn)階段我國會計準則的要求,而變動成本法則是建立在成本按形態(tài)分類基礎上的一種方法。從兩種方法的應用情況來看,這兩種成本法在計算產品成本、期間成本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差別,并且由于存貨計價方式的差異,也會直接影響兩種方法所表現(xiàn)的利潤差異,因此必須要進一步加深相關人員對兩種算法差異性的認識,最終為提高成本計算能力奠定基礎。
對成本法的研究與模型的建立
(1)成本法的研究
完全成本法又被稱為全部成本法,是傳統(tǒng)財務會計核算的一種方法,在應用完全成本法時,主要通過經濟用途來進行分類,通過將一定時間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制造費用納入到商品的資源成本中,并通過扣除生產成本來計算來計算出企業(yè)所獲得的銷售利潤。
相比之下,變動成本法又被稱為直接成本法,是企業(yè)內部管理人員從成本管理的角度出發(fā)下所采用的一種先進方法。在應用該方法時,通過將成本按照性態(tài)來進行分析,分別從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兩方面進行考慮,其中成本總額會隨著業(yè)務量的增長而進一步增長,兩者之間存在正比例關系,這種成本就是變動成本;相比之下,固定成本就是總額不會隨著業(yè)務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在變動成本法下可以發(fā)現(xiàn),單位變動成本不會隨著業(yè)務量的變化而變化。
綜上所述,兩種成本法之間的主要差異,體現(xiàn)在對產品項目的劃分標準與損益的確定過程中,因此兩種成本方法存在利潤數(shù)據(jù)差異的可能。
(2)模型的構建
通過上文對兩種方法的分析來看,兩種方法對成本的劃分標準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一結果最終會導致其成本的構成出現(xiàn)不同。為了能夠進一步明確這一關系,本文用表1來做進一步明確。
在表1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兩種成本的計算模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中完全成本法的計算公式為:
完全成本法的利潤一營業(yè)收入(期間費用+營業(yè)成本)
而變動成本法的利潤計算公式為:
變動成本法的利潤+營業(yè)收入-(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3)模型的推導
根據(jù)上文所介紹的兩種成本法的計算流程與定義,本文做出了如下設定:
1.變動生產成本主要由單位直接材料、單位直接人工與單位變動性制造費用構成;2.固定性制造費用貫穿于整個成本法運算的始終;3.本期生產量是影響成本最終結果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模型推導的條件顯示下,三者都會對本地區(qū)生產產品的單位成本產生影響,彼此之間的關系為:
本期生產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一變動生產成本+固定性制造費用/本期生產量。
實證研究
(1)問題的提出
某服裝企業(yè)生產了一批新的服裝,根據(jù)市場情況,初步將這批服裝的價格定為100元/件,其中實際單位生產的變動成本為40元/件,劃分的單元變動性銷售與管理費用為6元/件。固定性制造費用為36000元,固定性銷售與管理費用為12000元。在這種情況下,該服裝企業(yè)在2016年的整體銷售水平良好,所有服裝均賣出,無剩余,此時該批服裝的生產量與銷售量均為3000件。到了2017年之后,企業(yè)出于自身效益的考慮,決定增加這批服裝的生產量,將服裝生產量定在3200件;到了2017年年末,服裝銷售額為2800件,剩余400件。
本文以上述案例為研究對象,對兩種成本法的模型計算差異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
(2)成本法的計算
1.2016年的成本計算
在上述習題背景下進行模型的模擬計算,其中在2016年,完全成本法下企業(yè)所獲得的利潤為:100×3000-(40×3000+3600)一6×3000-1200=3300(元)。
而在變動成本法下,企業(yè)所獲得的利潤為:
400×3000-46×3000-36000-
1200=3300(元)
在上述兩組數(shù)據(jù)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成本法下所計算的最終結果是相同的。
2.2017年的利潤計算
到了2017年企業(yè)的生產進一步擴大,并且在上半年出現(xiàn)了剩余情況,其計算公式為:
(1)完全成本法:
100×2800-( 40×3200+36000-
12500)-6×2800-1200=32100(元)
(2)變動成本法:
100×2800-46×2800-3600-
1200=27600(元)
(3)結果研究
通過在對比不同時間段的利潤情況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不用環(huán)境下,兩種成本法的最終數(shù)據(jù)結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中在2016年,企業(yè)這批服裝的生產額與銷量相同,無庫存,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不存在期初和期末存貨的條件,所以兩種方法所計算出的利潤使相同的。但是到了2017年,出現(xiàn)了生意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因此期末的400件產品中中的固定制造費用的一部分需要扣除,并轉入到下一時間段。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在使用變動成本法時,計算出的利潤要比完全成本法少4500元。
結論:完全成本法與變動成本法在利潤計算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模型分析過程中,可根據(jù)該公式對兩者進行調整轉換,從而為各種財務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財務信息。
[1]鐘文娟.完全成本法與變動成本法息稅前利潤差異分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34(02):77-82.
[2]阮小平,俞婷.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的比較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0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