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摘要】戲曲是一種能彰顯我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藝術,對于技巧有著很高的要求,并且在進行表演時藝術特征極具多樣化。在表演時,戲曲演員首先要準確地掌握劇本,并對表演方法進行靈活的運用,突出人物個性,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彰顯戲劇表演獨特的藝術美感,進而為戲曲贏得觀眾更多的認可和尊重。本文以戲曲表演的藝術特點為主展開分析。
【關鍵詞】表演藝術;戲曲;特點
戲曲作為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髓,不僅是我國深厚歷史文化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對藝術的一種豐富。戲曲表演中用到的表演藝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表演的情境不同,塑造的形象不同,對于演員的要求也是各有不同。戲曲表演中,演員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要綜合的運用演唱、動作和神態(tài)等多種形式,這也是戲曲表演獨特的藝術特征,要想更好地發(fā)展中國戲曲,就必須要對這些藝術特征做到了解掌握。
一、綜合性
通常我們說到戲曲表演藝術手段就會想到唱、念、做、打,這幾個字不僅僅蘊含著戲曲藝術手段的性質和形態(tài),同時也表明了戲曲表演藝術綜合性的特點。正是因為戲曲表演藝術的這一特點,也對其演員的演繹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演員要能夠巧妙地融合戲曲表演的多種形式和手段,完成綜合的表演,進而展現(xiàn)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例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表演者要在掌握扎實基本功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節(jié)奏、舞蹈等技巧,這樣才能呈現(xiàn)出更加鮮明的人物形象。因此,作為戲曲表演者,要對多種藝術手段的綜合運用做到運用自如,突出戲曲表演的藝術特點,努力推動戲曲藝術更好地發(fā)展。
二、平衡性
戲曲表演藝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內容,平衡這一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著重推崇的思想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起承轉合是傳統(tǒng)戲曲腳本比較看重的平衡結構,包括音樂鋪陳、舞臺調度、空間處理等都對平衡有著特定的要求,因此可以看出,平衡在戲曲表演藝術中處處可見。除此之外,戲曲表演藝術對于演員的要求也很高,不僅要熟練掌握唱、念、做、打各項基本功,還要努力做到自然柔和的表演,表演的各環(huán)節(jié)都要做到平衡,將平衡作為戲曲表演的一個重點來抓。一方面,唱腔表演時要注意保持平衡的氣息,要想獲得最佳的表演狀態(tài),就必須要找準氣息平衡點。另一方面,表演時戲曲演員也要把握好平衡,形體方面要掌握能夠保證肢體平衡協(xié)調的技巧,內在表演童謠要找準平衡點,以此使表現(xiàn)呈現(xiàn)更好的狀態(tài)。
三、程式化
中國戲曲表演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程式化,程式規(guī)則是所有戲曲表演必須要遵循的,表演中不出現(xiàn)自然形態(tài)的原貌,表演的豐富性和差異性才能更加突出。以自然形態(tài)為素材的戲曲,在表演時無論是夸張、提煉、概括還是變形都要遵循美的原則,以此使自然的戲劇材料轉變?yōu)榫哂袘蚯厣某淌?。行當不同,戲曲表演程式的表演界限和城市化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花旦要俏皮靈動,武生和武旦要霸氣威武,小生要文雅儒秀,青衣要端莊穩(wěn)重。這些都是戲曲規(guī)范化和程式化特點的反應,同時也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語言、動作等因素的有機轉變,并借助程式化的形式進行舞臺展示,為觀眾帶來藝術盛宴。
四、虛擬性
戲曲表演中的藝術動作,無論是編排還是表演都需要借助整套的程式構成,戲曲表演虛擬性的特征正是由此決定,例如表演中類似于開門關門、上馬下馬的動作都是需要借助虛擬的形式來實現(xiàn)的,除此之外,還會運用一定的道具或動作使觀眾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獲得感受,例如以鞭代馬、用槳代舟等。但是這樣虛擬化的動作要想不讓觀眾產生虛假的感覺,演員就必須要對動作做到恰當?shù)倪\用。演員逼真的表演會帶給觀眾更多真實的感受。虛擬動作在戲曲表演中的運用,能夠增加整部作品的美感,不但有利于鮮明形象的塑造,同時也能有效激發(fā)觀眾的聯(lián)想。
我國的戲曲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與藝術水平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戲曲表演作為一門藝術形式,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技巧性和綜合性,演員對于戲曲形象的塑造必須要對各種表演技巧和方法做到靈活的運用,實現(xiàn)對作品內涵的形象表達,并且凸顯藝術表演的特征,進而推動戲曲表演藝術不斷的發(fā)展,并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洪梅.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顯著特征[J].戲劇之家,2017(03).
[2]王慶斌.戲曲表演藝術概說[J].戲劇之家,2015(24).
[3]魯雁飛.文化強省背景下湖南戲曲表演藝術人才培養(yǎng)策略調研[J].藝海,2015(07).
[4]夏亞林.復合型戲曲表演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初探[J].大眾文藝,2014(10).
[5]車德凱.戲曲表演藝術中的程式化模式探究[J].音樂時空,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