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對智力殘疾學生進行生存教育已是大勢所趨。如何提高學生的生存質量,為他們回歸社會主流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特教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嘗試進行了口頭語言訓練和動手操作能力訓練,下面就分別說說我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重要工具。葉圣陶曾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說,是交際和交流的工具”
智障學生的智力大大低于正常人,注意、記憶、語言、理解、推理、認知等方面也與正常人差異很大。但這些智力有障礙的人同樣有潛能可開發(fā)。通過對智障兒童語言的訓練,提高他們的智力發(fā)展水平,提高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他們心理的發(fā)展和形成更為健全的人格。
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就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口頭語言訓練,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加強他們與其他人溝通交流,為他們將來自立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過去我們對智障兒童所實施的語言訓練目標大多數(shù)是要求他們能夠說話,現(xiàn)在則側重于使智障兒童能夠理解語言中的意義以及能夠表達,因此對智障兒童的語言訓練首先要加強其語言的理解能力。
語言訓練按以下四個層次進行系統(tǒng)訓練:1.感知性語言訓練;2.理解性語言訓練;3.運用性語言訓練;4.熟記性語言訓練。落實到閱讀教學中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讀文——背文——說文——演文。我們學校幾年來一直使用上海盧灣區(qū)輔讀學校的生活語文教材,學習課文時,我們首先引導學生讀通課文,然后背誦課文,接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最后編成課本劇演一演。每學期,我們都要進行口語技能展示,給同學們展示的機會,讓同學們把平時在語文課堂上排練的課本劇在全校教師和同學們面前展示出來,極大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激發(fā)了教師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葉老在談及訓練時,曾深刻指出:“訓練訓練,分開來說,訓是老師的事,練是學生的事。就老師方面說,采用種種有效的辦法,循序漸進地教導學生練固然極為重要,而督促學生認真練,經常練,尤其是奏功收效的關鍵?!蔽覀儗W校每組,每天早晨課前20分鐘為晨讀時間,我就組織三名同學誦讀優(yōu)秀的學生組成領讀小組,每天帶領同學們讀兒歌、讀故事、讀課文,學生們每天都一絲不茍地進行朗讀練習,朗朗的讀書聲成為校園的天籟之音。我在教學中進一步優(yōu)化“讀、說、背”的教學流程,帶著孩子們開展“動腦動手”“動情讀說”“文里畫里,走進角色”等語文活動,讓學生們在不同的活動中分別感受、品味、積累和運用語言。
對重度智力殘疾孩子中語言缺陷嚴重的孩子進行訓練時,采用訓練順序是:
1.模仿動作(提高注意力、協(xié)調能力和配合能力);2.聽口令做動作(提高注意力、語言理解力、協(xié)調能力和配合能力);3.叫名反應(自我意識外話的起始點);4.強化發(fā)音(把孩子無意識的發(fā)音轉化為有意識的,或糾正發(fā)音);5.發(fā)單音;6.仿說句子;8.自動說;9.簡單問答。
如:我班王××在有了一定發(fā)音能力之后,我們對他進行“我要喝水”的句式訓練。訓練時,先讓他發(fā)單音節(jié)“水”,然后說“喝水”,跟他說“我要喝水”,“老師喝水”,“ ××喝水”。然后進入問答形式訓練:師:“你要喝水嗎?”王××:“我要喝水?!?/p>
在語言訓練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語言訓練要完整
智障學生由于大腦的缺陷,大都記憶緩慢,遺忘卻很快,表現(xiàn)在語言學習上非常突出,表達能力明顯低于常人,常常用單詞或短語表達自己的意愿或回答別人的問題。訓練學生說完整的話、說適合情景的話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如在教學生學習《烏鴉喝水》時,有名學生想喝水,就說“水、水”,我趁機教她說“我想喝水” “我想小便”“我想回家”……就這樣,每節(jié)課我都根據課文內容設計語言訓練主題加強語言訓練,并在日常生活中及時強化。
二、采用“問答式”幫助學生理解語言
智障學生理解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課文內容非常困難。一方面我們應該適當降低難度,小步子,多循環(huán),反復訓練;另一方面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逐步提高理解語言的的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采用“問答式”幫助學生學習短文收效很好。在學生反復朗讀之后,采用“師問生答”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故事中都有誰?他們都在干什么?
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正常孩子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社會交往中便會逐步習得,而對于智力落后孩子來說,往往需要家長和教師刻意地對他進行訓練,一項項技能逐一訓練,從而使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逐步提高。對于智障學生而言,學習知識、接受新鮮事物都很困難,學習效率低,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教給學生一生受用的東西。表現(xiàn)在語文課上,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生活。如教學《鞋子》一文時,不僅要學生學會鞋子的讀音,認識這個詞語,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會穿鞋子、系鞋帶,學會刷鞋子、買鞋子,學會在適當?shù)募竟?jié)穿合適的鞋子,保持鞋子的清潔”等,這些就是動手操作能力,所有任課老師都要圍繞“讓學生學會生活”這一目標,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穿一穿、系一系、刷一刷,甚至組織去超市親自購買鞋子。學習《餐前餐后》時,在學會必要的生字新詞以后,重點對學生進行餐前餐后的準備事項訓練。比如,餐前擺碗筷、盛飯、排好坐椅,餐后收拾碗筷、洗碗。把教室布置成餐廳,每名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老師的指令親自做一做。同時,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把技能訓練目標通知家長,讓家長親自監(jiān)督孩子在家按訓練要求配合訓練。
除了在語文課堂中教學生學習生活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如,乘車上學的學生要學會看站牌,看站牌就要學會識字,不會讀的抄下來問老師和家長,這樣就會有很大的收獲。再如,看到沒見過的水果和蔬菜等新鮮事物要主動問身邊的大人是什么,怎樣寫,在生活中堅持學習,收獲頗多。這些都是對生活有用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近幾年,我們又嘗試著把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學習《洗浴》一文時,在教室學完相應的字詞等基礎性知識后,我們把學生帶到了學校浴室,讓學生親自學習調試水溫認識、學習使用洗浴用品。在學習了《超市》一文后,我們又帶領學生把課堂延伸到附近的超市,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和學生來一次實地購物,把課堂上學習的寄存書包、超市索引、選擇食品看保質期、選擇文具看樣式等理論知識生活化。用于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理解。
總之,智障學生的語文學習要為生活服務,要加強語言訓練,要創(chuàng)造條件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才會增強學習效果,才會引導學生在學語文的過程中學會生活,適應生活,提高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