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茜
從手工操作借閱登記到利用互聯(lián)網數(shù)字化管理平臺進行圖書館(室)管理與應用,圖書館工作發(fā)展與變化是成功的。近幾年,各中小學圖書館在自動化管理模式下開展圖書借閱工作效果非常顯著。201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了解到了“互聯(lián)網+中小學圖書館”管理與應用的研究與實踐課題,關注的同時,對自己的工作也進行了梳理。
以往多數(shù)的圖書館在圖書借閱上使用的是手工操作進行登記,也就是在筆記本上填寫借閱時間、還書時間作為記錄,校園圖書館更是如此,當圖書館(室)借閱量大的時候,前面借走的書籍需要一本一本翻閱登記本,或者在借出的圖書處做標記,才知道誰借走了書,超期多久,最后要想知道借閱量那就得慢慢計算了;而使用中的登記本,如果遇到借閱量小的圖書館,那該登記本的使用時間就會很長,由于是紙質的稍有保存不當就會脫頁壞掉(這樣就難以查找借閱情況),記錄本也很臟。人工操作費時費力,資料很不健全。
學校圖書館(室)藏書量也很小,很多學校的圖書館(室)其實就是一間教室里面有兩三千冊書,基本上就是一些工具書。這樣也就基本沒有借閱量,偶爾有班級開展活動時會到圖書館借一些書,但是記錄都不完整。手工借閱的另一個特征是對圖書實行閉架式、倉儲式管理;在規(guī)定時間內館員為讀者服務的人數(shù)有限,屬于被動服務;圖書的流通率和利用率較低,不利于文獻信息的廣泛傳播和利用。
2012年,錦江區(qū)在成都市的統(tǒng)一規(guī)劃下,開始使用基于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的數(shù)字化圖書管理云平臺進行圖書管理。館員—計算機—讀者—圖書計算機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使圖書館邁向自動化管理階段。圖書館進入自動化管理階段后,圖書借閱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書庫從閉架到半開架再到全開架。第二階段是從借閱合一到大流通。借閱合一是將收藏、外借、閱覽、咨詢、自習等幾種功能融為一體的全開架服務方式,打破了書庫和閱覽室的界限,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藏以致用”的現(xiàn)代服務理念。大流通服務方式是在借閱合一的基礎上,打破借閱合一中的分室管理,實現(xiàn)藏、借、閱、檢、流、詢等大一統(tǒng)的服務模式。
改變以后不僅僅方便了讀者與管理員,更便于上級領導檢查、工作考核,從大平臺就直接可以了解各校的藏書情況、借閱流通情況,直接指導開展工作。近幾年錦江區(qū)憑借這樣的管理考核模式使中小學圖書館(室)工作越做越好,例如:通過平臺了解藏書情況,制訂每年用生均公用經費2.5%用于圖書購買政策;購買由學校圖書館(室)自己訂購,這樣就避免了購買到不需要的書籍,還能夠根據(jù)自己圖書館館藏需要、教師需要、學生需要進行購買,這樣圖書就逐年遞增,充實擴大了藏書規(guī)模;再有就是通過數(shù)字化平臺可以了解師生到館閱讀、借閱以及圖書流通等情況;通過分析圖書管理員的工作情況,對工作中操作有困難的及時給予幫助,使管理員工作能夠更加有效的開展。
(1)圖書查詢效率大大提高
過去手工操作時讀者到館需要說出書名,管理員去書架上找書,如果找不到再翻閱記錄本看是誰借走了,什么時候才會還回來。而使用互聯(lián)網數(shù)字系統(tǒng)后,讀者到館后只需要告訴管理員需要什么書,在電腦上輸入書名就可以立刻查找出該書有沒有,在何處,省時省力。
(2)圖書流通率和利用率大大提升
讓我們用流通率證明利用數(shù)字化平臺管理帶來的效果,我校從2012~2016年以來師生到館的借閱情況如表1和圖1~圖5所示。
表1 2012~2016菱窠路小學數(shù)字化云平臺圖書流通率情況統(tǒng)計
圖1 2012年借閱人數(shù)26人,冊數(shù)37冊
圖2 2013年借閱人數(shù)376人,冊數(shù)1929冊
圖3 2014年借閱人數(shù)590人,冊數(shù)6 199冊
圖4 2015年借閱人數(shù)522人,冊數(shù)6 661冊
圖5 2016年借閱人數(shù)914人,冊數(shù)11 239冊
為了使中小學圖書館(室)發(fā)揮更好的作用,能積極、主動地為師生服務,錦江區(qū)業(yè)務主管部門通過數(shù)字化平臺管理了解各校圖書館使用、流通情況,平臺建成初期,業(yè)務主管部門發(fā)現(xiàn)一些學校流通量很低,有的甚至為零,說明這些學校圖書館(室)圖書開放情況不好,或者根本沒有使用平臺進行開放流通管理,為了促進學校用好數(shù)字化管理云平臺,發(fā)揮“互聯(lián)網+中小學圖書館(室)”管理應用效益,于是對各校提出明確的流通量要求,當然藏書量不一樣要求就不一樣,并通過數(shù)字化平臺進行監(jiān)測管理;同時還與市上、省上聯(lián)合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比賽、培訓活動,特別是大力推進“閱讀進圖書館、閱讀進教室、閱讀進課表”三進等活動提高流通效益。
我校在這樣的目標考核要求下,積極響應區(qū)上號召,認準執(zhí)行區(qū)上要求,落實各項工作,還主動為師生推薦好書,為科研課題推薦好文章,開設的學生課外閱讀課名副其實,師生每當閱讀到好的書籍時都會及時與大家分享,閱讀氛圍濃厚。
作為一名圖書管理員,為了提高我校師生的閱讀興趣,每一年的生均公用經費2.5%嚴格用于新書投入,積極到正規(guī)書店選取師生喜歡的暢銷書籍,新書購買回來后就及時、熱情地推薦給師生閱讀。每周每個班級都有一節(jié)閱讀課,利用好這一時段向師生推薦好書,鼓勵教師、學生多借閱書籍回家閱讀。剛開始到館閱讀的人數(shù)和冊數(shù)上去了,但是,系統(tǒng)難以記錄,因為一節(jié)課時間很短,難以把師生閱讀的每一本數(shù)都掃描進系統(tǒng)。于是,再想辦法,使用班級借閱的方式,到館閱讀時就使用班級借閱,可借閱人次又不達標,最后只好采用修改個人借閱數(shù)量權限,由每次只能借2本修訂為可以一次借閱五六本書回家,調整后,對于學生借閱便捷很多,因為館藏圖書很多都是系列書籍,學生很喜歡那些系列書,也就更加愿意到圖書館借書了,就這樣,師生的閱讀興趣越來越濃,借閱量也就一年比一年好,從以上的流通情況截圖上就可以看出我校實際閱讀情況的變化。流通量的增加可以說明很多問題,上級領導管理到位,校園領導管理到位,每一年藏書量持續(xù)遞增,好書吸引了大家,閱讀活動具有較強的實效性等。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互聯(lián)網+中小學圖書館(室)”能使圖書管理準確記錄一切使用情況,隨時提取真實、原始記錄,大大的方便我們的工作。
中小學圖書館(室)的未來,不能僅僅是存儲知識,而是要真正承擔起“保障教學、服務教學、改善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責任,要把中小學圖書館(室)辦成學校信息資源集聚中心與服務中心;辦成立德樹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讀者來到圖書館,如果只是了解一下書本上的知識,收集一下信息是不夠的,他要主動學習知識,真正理解知識并且以自己的雙手將它付諸實際。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很容易便能獲得所需的書本知識,但假如中小學圖書管理員想進行更高階的工作,例如創(chuàng)新性工作,那我們得學著操作現(xiàn)代的技術工具,而這些技能必須通過實踐學習。
在互聯(lián)網的背景下,只有勇于改變,努力適應新變化,才能發(fā)展的越來越好,不會被淘汰。我們現(xiàn)在的中小學圖書館(室)建設有待改變的還很多,例如:電子閱讀,智能化設備的添置,管理者的培訓,這些都需要不斷更新提升。不過我很高興能看到圖書館這個“年老的家伙”做出的嘗試并且獲得了成功,或許說,“老的”從來都是人,而不是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