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王東
摘要:《傳感器原理及工程應用》是電子信息類專業(yè)學生的一門重要專業(yè)基礎課。本文基于自身實際課程教學實踐,對教學方法及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力求通過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和改進教學舉措,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實驗教學改革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全面大幅度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傳感器原理;教學方法;實驗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1-0108-02
一、引言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類已經進入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在利用信息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獲取準確可靠的信息,而傳感器是獲取自然和生產領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徑與手段[1]。傳感器(英文名稱:transducer/sensor)是一種檢測裝置,它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的規(guī)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傳感器的特點包括:微型化、數(shù)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tǒng)化、網絡化。它是實現(xiàn)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huán)節(jié)[2]。傳感器早已滲透到諸如工業(yè)生產、宇宙開發(fā)、海洋探測、環(huán)境保護、資源調查、醫(yī)學診斷、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護等極其廣泛的領域??梢院敛豢鋸埖卣f,從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種復雜的工程系統(tǒng),幾乎每一個現(xiàn)代化項目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傳感器[3]。由此可見,傳感器技術在發(fā)展經濟、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傳感器原理及工程應用》作為本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學生的一門重要專業(yè)基礎課,總學時為32學時,其中24學時為理論,8學時為實驗。結合長期從事本門課程的授課經驗,本人對理論教學及實驗教學方法有了幾點體會。
二、理論教學方法改革
1.擴充教學內容。本課程內容包括主要應變式傳感器、電感式傳感器、電容式傳感器、壓電式傳感器、光電式傳感器、磁電式傳感器、光電式傳感器等常用傳感器原理、電路特性以及這些傳感器的典型應用。目前,這些類型傳感器在國際以及國內的發(fā)展都已經相對成熟[4],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引用實例及實物化展示的方式,更加真實地向學生展示目前傳感器發(fā)展的方向,使學生通過學習,牢固掌握相關傳感器的基本原理、典型的接口電路和應用電路,為從事傳感器的研制、各類信息采集和處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改進教學方法。(1)充分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靈活運用多媒體資源,如將課本中生硬的理論在PPT上以動畫、視頻的方法呈現(xiàn)[5],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關注度,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而且可以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形象的理解和消化。但在一些電路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中須重視傳統(tǒng)板書的應用,這樣可以適當調整課堂教學節(jié)奏,令學生跟上公式推導的思路,清楚明白公式中每一步的由來。(2)重視理論教學與實務應用教學相結合的方式?,F(xiàn)實生活中,已經有了很多傳感器的實際案例。比如,酒后駕車所用的酒精測試儀利用了半導體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家庭常用的煤氣灶利用了光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等。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應實時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感覺能夠學以致用,激發(fā)學習興趣。(3)重視課堂教學與實地參觀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講授理論課的同時,應適度安排學生去相關大型工廠、車間進行參觀實習,安排單位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講解和答疑,并在參觀后將收獲和體會進行班級內部交流,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傳感器的深刻印象。
3.開發(fā)擴充完善輔助教學資源。為方便學生隨時學習,可以把錄制的教師教學錄像向學生免費開放,并建立課程教學網站及在線答疑輔導系統(tǒng),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了解本門課程創(chuàng)造一切可能的便利條件,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充分的自主化和個性化特征。
4.豐富教學手段。課堂中要多形式地增加教學信息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6],使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活潑。鼓勵本科生積極參與實際科研課題研究,如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大賽、數(shù)學建模比賽等,這可以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參加科創(chuàng)項目,學生可以進一步和教師熟絡,便于本科畢業(yè)設計選題,若后續(xù)繼續(xù)攻讀碩士學位可以做連續(xù)性研究。
5.化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長期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方式,可能造成學生對這種授課形式缺乏新鮮性,因此,可將被動式學習轉換為主動式學習。如可選取一兩節(jié)內容較簡單的章節(jié),提前交給學生準備,然后選取1—2名學生來講解,再由其他學生提問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為了能夠把知識點講好,確實會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學習,會增加其對本節(jié)內容的理解,達到預期學習的目的和效果。
三、實驗教學方法改革
1.搭建兩級實驗教學體系,加強實際能力培養(yǎng)。本門課程基于“ZCY型綜合傳感器實驗儀”,選擇一些典型的傳感器實驗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通常,實驗教學僅僅是作為理論課程之外的驗證和輔助,實驗室設備陳舊,部分操作臺甚至存在損壞現(xiàn)象。因此,課程主講教師應在實驗課開課之前及時與所在實驗室教師溝通,檢查所有操作設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動手鍛煉機會。另外,當設備已經嚴重落后,跟不上信息發(fā)展的步伐時,主講教師應及時向所在學院、學校領導溝通,適時淘汰舊設備,購買新設備。而且,實訓基地的教學也必不可少。例如本校具備的工程訓練中心,就能很好地為提高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專業(yè)技能提供實踐平臺。工訓中心包括V600A加工中心、數(shù)控銑床、數(shù)控車床、快速成型機、三軸數(shù)控教學系統(tǒng)、線切割、電火花、模塊生產系統(tǒng)、工業(yè)機器人、機械綜合創(chuàng)新實驗臺、動平衡機等先進教學儀器設備,具有獨立承擔機電類生產和教學實習的功能。
2.加強科研能力訓練,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意識。雖然《傳感器原理及工程應用》這門課程是大三本科生的專業(yè)基礎課,但隨著目前本科畢業(yè)生攻讀碩士學位的人數(shù)逐年增多,科研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由于學生在本科就讀期間課業(yè)繁多,缺少系統(tǒng)的科研能力訓練,因此,教師應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意識。如可以采用分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相應的科學問題后,讓學生集中在一段時間內解決此問題,并形成可行性報告。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使他們的學術報告撰寫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另外,在學習某一種傳感器時,可以安排學生去電子市場進行實地調研,確定一名學生作為負責人對此次調研過程進行協(xié)調組織管理,并撰寫調研報告。這樣在調研過程中,不僅訓練了學生與人溝通的技巧,而且對在課本上所學的內容也進行了鞏固和提高。此外,可以對部分實驗內容感興趣的學生組成專門的科研小組,擴展課堂教學內容,由教師提出科研問題,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分析文獻后進行方案布置、分工合作及定期研究討論等,完成項目的最終報告。這種科研訓練,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意識,為學生畢業(yè)后繼續(xù)攻讀碩士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提供基礎。
四、結束語
通過《傳感器原理及工程應用》這門課程的教學實踐,本文對該課程的理論教學及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分析探索,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改革措施。通過理論及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豐富,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加強,學習興趣得到提升。通過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及評教效果,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改革措施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郁有文.傳感器原理及工程應用[M].第四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2]李科杰.新編傳感器技術手冊[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3.
[3]陳裕泉,葛文勛.現(xiàn)代傳感器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姚齊國,胡即明,李林.對《傳感器原理及應用》課程教與學的思考[J].教學方法,2009,(11):105.
[5]李金萍,陸玲,劉自強,徐瑋.數(shù)字圖像處理課程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視界,2012,3(7):23-24.
[6]張東,程正富.《傳感器原理》課程實驗教學設計[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5(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