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蕾
【摘要】高中課文中散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教研時的重難點,本文則以一字為限,尋找文中最能顯示作者寫作意圖的詞語或句子,即“文眼”。如果我們在閱讀教授一篇文章時,能抓住其中之文眼,那么一字串全篇,提綱而挈領,綱舉而目張,教學自然條理清晰,游刃有余,眉清目秀。
【關鍵詞】文眼;高中語文;散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2-0151-02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賞析古典詩歌時有一句話——“著一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說的是詩學,這一字在詩歌中稱為“詩眼”,而這樣的“眼”在各類不同的文體中也時常存在,稱為“文眼”。它有時是文章內容的涵蓋點,有時是作者情感的聚焦點,有時是文章結構的線索點,有時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關鍵點,因此,如何抓住這個眼,無論對于詩歌賞析還是古代散文的解讀教學都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在高中語文課文中,散文體裁的課文占了半壁江山,無論是古代散文還是現(xiàn)代散文,有些篇目教師處理起來往往有無從入手的感覺。有些是因為篇幅較長,有些是因為文章的“形”比較散。因此,若能聚焦一點利用“教學文眼”實施閱讀教學,能夠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者內容的核心點、情感和主題的凝聚點,達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的效果?!巴瑫r,借助“文眼”教學也有利于學生揣摩文章的寫法,對學生寫作的謀篇布局起到一定的潛移默化作用?!雹?/p>
一、著一字而課堂簡
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篇幅較長的課文是令語文老師頭疼的一類文章,特別是長篇散文。雖然內容豐富,但是受課時的限制,常常感到顧此失彼、無從下手。要處理好這類課文,就是要抓住重點、大膽取舍。這不僅能達到長文短教,提高教學效率,還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印象深刻。
例如《琵琶行》是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中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全詩共有709字,抒情性較強,此詩通俗易懂,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需要三個課時理梳理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賞析文中音樂的精妙、感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惆悵心境。其實細細讀來,會發(fā)現(xiàn)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構思十分幽隱精微,除了三次纏綿的琵琶聲,詩中還前后五次出現(xiàn)了江中的那一輪明月,可謂“江中皓月情凄凄,水上仙樂恨綿綿”,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只需抓住“月”和“樂”這兩個線索,貫穿全文,化繁為簡。
示例:《琵琶行》教學設計
1.導入
江西九江的白居易祠上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一彈流水一彈月”,下聯(lián)是:“半入江風半入云”。如何解這幅對聯(lián)?讓我們一起走近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
2.梳理文章主要內容
請男同學從江州司馬的角度概括;請女同學從琵琶女的角度概括。
問:除了這兩個人物線索,文中還有那兩個線索?
明確:月和樂
3.探賞“江中皓月情凄凄”之“月”
(1)從已學的詩詞中,簡要回憶概括“月”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
(2)文中一共寫了幾次月?請分別找出來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3)回答:這是一輪的月亮,讓我看到了一幅的
畫面,傳達出一種的情感。(注意:字不離句句不離段)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渲染詩人和客分別時凄迷悲傷的氣氛,由于離愁的浸染,江上的明月也帶上了慘淡而迷離的色彩?!敖睆浡猓B同明月彌漫在江中的還有作者的憂別之傷。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表達聽眾一直陶醉在動人的藝術境界。雖然曲已終,但思緒未斷,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擴散到亮白的江心,似乎這輪明月也為優(yōu)美的琵琶聲所沉醉。一個“白”字點出其中之情。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一年年轉瞬即逝,“空等閑,白了少年頭”,對比以往的生活,琵琶女“天涯淪落”之感。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以空船寒江與明月渲染了琵琶女的處境孤寂凄寒。這江月之“寒”,是凄寒心境的外化。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春花秋月何時了”,良辰美景,反襯的手法,表達自己當下淪落天涯的寂寥悲嘆?!?/p>
4.探賞“水上仙樂恨綿綿”之“樂”
(1)文中一共描寫了幾次“琵琶曲”。
(2)《琵琶行》一文被后人稱為“摹寫聲音至文”,請你仔細揣摩,體會此文被奉為音樂描寫之絕唱的原因。(“一讀二賞三析”)朗讀、鑒賞、分析,引導學生從琵琶樂的音樂特征、修辭的運用、情感的表達、琵琶曲節(jié)奏的描摹等角度著手。
5.一曲琵琶曲讓詩人從內心深處發(fā)出了千古絕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探尋詩人心中的共鳴。
同憶京城,天涯人對天涯人;……(學生仿句)
同嘆年華付流水,苦情人對苦情人;
同感處境悲涼,斷腸人對斷腸人;
同滴辛酸淚,流淚人對流淚人;
同泄音樂情,知音人對知音人;
同望天涯月,寂寞人對寂寞人……
二、著一字而脈絡清
葉圣陶先生曾說:“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崩砬逅悸罚芍^教學的首要任務。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往往是讓學生按節(jié)梳理或是分段概括,但若是能充分利用捕捉到的“文眼”線索,更能按圖索驥,老馬識途,有效引導學生厘清作者的思路脈絡。 例如在《項脊軒志》一課。在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讓學生自由朗讀、點評,并由教師解題之后,教師拋出了這樣兩個問題。
1.文章中說到項脊軒的時候,作者稱之為什么?
“軒”和“室”
“軒”和“室”造成稱呼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室——軒——室。
束發(fā)讀書軒中,本來是普通的小閣子變成了作者珍愛的書房,是寄予的自己夢想的地方,所以“室”就變成了“軒”。
吾妻死,作者無心搭理,軒又變成了破敗的小房子?!败帯庇肿兂闪藷o心打理的“室”。
小結:對項脊軒前后稱呼的變化不是隨心所欲的,這樣的變化是象征著人生際遇的改變。
2.你還能在文中找到作者生活中前后的一些變化嗎?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
余稍為修葺——室壞不休
與妻子琴瑟和諧——庭有枇杷樹
……
(喜)(悲)
我們由此也能找到文中的關鍵句: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小小的項脊軒幾度興廢,作者巨大的情感波瀾潛藏在文中的今夕對比中。古代散文的鑒賞重整體感受,忌支離破碎。教學設計中巧妙地抓住項脊軒稱呼的變化,帶領學生厘清了作者的感情波瀾,批文入情,找到了線索,尋得了鑰匙。
三、著一字而情感顯
高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章字字珠璣,筆筆含情。但在教學中,教學最忌面面俱到,包羅萬象,板塊層出,亂花漸欲迷人眼,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顯然,以一字文眼來綰束全篇,猶如以一線串起散亂之珠子。我們要抓住情感的支撐點或是濃縮點,串聯(lián)全文,簡凈利落,不枝不蔓,情感集中。例如《長亭送別》這一課,
1.創(chuàng)設情境
課前播放:后弦的《西廂》音樂作為迎接音樂。
2.新課導入:相關劇情介紹導入
教師用老婦人的話“咱三代不招白衣女婿!”引入節(jié)選背景:
于是,在暮秋季節(jié),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一對心愛的人兒在長亭別離。課文節(jié)選部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
3.初讀感受(厘清劇情)
按時間的推移情節(jié)的發(fā)展,本折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請大家用帶“別”的四個字為畫面擬小標題。
4.重點探究之一:透過崔鶯鶯的“淚”賞析人物情感、形象之美
重點通過帶淚的三首曲詞[朝天子]、[耍孩兒]、[四煞]解讀淚光盈盈中的離愁別恨。
過渡:法國偉大詩人繆塞說過:“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就是眼淚?!?/p>
長亭送別這一折戲,原題為《哭宴》。昨夜成親,今日分別,作為一個小女子,所有的離愁別恨,在這一出長亭送別中,只能搵作重重疊疊的淚。我們這節(jié)課就透過她的盈盈淚光,走進崔鶯鶯的情感世界。我們精選其中下面三首有代表性的帶淚曲詞,作為例子,通過解讀淚來走進崔鶯鶯。
探討交流:[朝天子]、[耍孩兒]、[四煞]。
要求學生任選一支,結合其上下文,完成以下問題:
從( )中,透過鶯鶯的盈盈淚光,我讀到了一個( )鶯鶯。
(教師追問學生從哪里讀出,或者得出結論的依據是什么)
教師總結:文章通過記述鶯鶯送別張生的情景,刻畫了鶯鶯別離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愁情緒,表現(xiàn)了兩人之間真摯的愛情,突出了鶯鶯鄙薄功名利祿,痛恨世俗婚姻觀念,勇敢追求愛情的的叛逆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禮教的反對和對自由的婚姻愛情的歌頌之情。
5.重點探究之二:透過崔鶯鶯的“淚”賞析元曲文采之美
賞析[端正好][一煞][收尾]
過渡:這一出戲與其說是送別,不如說是淚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弊髡呓楮L鶯一雙淚眼,更是營造了一個充滿離情別恨的清秋節(jié)。接下來就讓我們也借鶯鶯的婆娑淚眼,去體會鶯鶯的離人之秋。我們選擇了頭尾三首曲詞為例,首先請大家把這三首曲子讀一讀。
(1)學生自由誦讀三首曲詞。
(2)請學生選擇其中一首,用散文化的語言表述你讀這些曲子時腦子里呈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
(3)學生邊表述,教師邊引導賞析
配樂朗讀活動
6.教師結語
王實甫在《長亭送別》中,用他生花的妙筆,借鶯鶯一雙淚眼,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暮秋時節(jié)憂傷的生離死別場面。讓我們領略了王實甫在他那個人性壓抑年代里的一聲震耳發(fā)聵的呼喊,譜寫出《西廂記》“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嘹亮主題。
“《長亭送別》的整體是情景交融,但整體是由局部的具體情境組成。王實甫精心描繪出屬于局部的此時此地之境,以及與此相應的此時此地之情?!雹谒漾L鶯的離愁別緒放在四中不同的環(huán)境中作了境異情殊的描寫,而無論在哪一境哪一情中,鶯鶯那含情凝結的“淚”都是最傳情記恨的標志。這離別之愁、相思之苦、無奈之情、控訴之力都深藏其中。
散文是一種表達隱晦、情感磅礴的問題,語文教學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文眼教學法”需要教師具有“撥開云霧見明月”的理解力、洞察力,根據課文的特點,跳出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引領學生找“文眼”、析“文眼”,抓住這根管,打開這扇窗,以窺全篇,并達到有形的文字與無形的情感相融合的效果。最終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深度。
參考文獻
[1]《只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文言文教學策略》選自《中學語文(上旬)教學大參考》2016年第9期.
[2]《高中語文必修一教學參考書》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