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萍,劉志紅,黃海燕,鐘桃英
脊髓損傷之后可出現(xiàn)排尿功能障礙,且可持續(xù)終生,而由于脊髓損傷所引起的尿路感染是康復期常見并發(fā)癥,可導致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降低患者生存質(zhì)量[1-2]。本研究探討了脊髓損傷患者間歇導尿?qū)Π螂坠δ苁軗p后感染預防控制效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16年2月~2017年4月84例脊髓損傷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兩組,分別為留置導尿組42例、間歇導尿組42例。間歇導尿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21~63歲,平均(39.18±4.13)歲。受傷時間12~30 d,平均(21.56±0.21)d。留置導尿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22~64歲,平均(39.95±4.46)歲。受傷時間12~31 d,平均(21.73±0.74)d。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留置導尿組在留置導尿基礎(chǔ)上進行膀胱功能訓練。期間每天攝水量不少于2 000 ml,定時開放尿管放尿,膀胱感覺正常者以患者感覺正常尿意時開放尿管放尿。間歇導尿組在間歇導尿基礎(chǔ)上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嚴格飲水的同時給予間歇導尿,每天攝水量(含輸液量)1 500~2 000 ml,三餐時間分別為400 ml,晨起、早午餐中、午晚餐中各200 ml,晚餐后酌情100~200 ml,睡前3小時開始盡量不飲水。避免飲用咖啡和糖水等利尿性液體。
導尿時間的安排:兩次導尿間隙均可自主排尿且大于100 ml,殘余尿在300 ml以內(nèi)改為6 h/次;兩次導尿間隙均可自動排尿且大于200 ml,殘余尿在200 ml以內(nèi)改為8 h/次;殘余尿在80 ml以內(nèi)或達到平衡膀胱即自主排尿量與殘余尿量達3∶1時,可終止導尿。一般在早晨起床后7點進行第1次間歇導尿;11點進行第2次間歇導尿;午睡后16點進行第3次間歇導尿;晚餐后19點進行第4次間歇導尿,睡前23點進行第5次間歇導尿。在輸液治療期間需控制輸液速度,避免短時間內(nèi)大量輸液,以免導致膀胱脹滿而對訓練效果造成不良影響。選擇小號硅膠導尿管進行間歇導尿,以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減輕尿道損傷。在間歇導尿期間對導尿頻率進行調(diào)整,適時終止導尿[3-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膀胱功能康復效果;殘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恢復自主排尿時間;患者泌尿系感染率;治療前后患者生存質(zhì)量(采用SF-36量表進行評價,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生存質(zhì)量越高)的差異。
顯效:膀胱殘余尿量≤100 ml,膀胱功能恢復良好;有效:膀胱殘余尿量<120 ml,膀胱功能恢復較好;無效:膀胱殘余尿量>120 ml,膀胱功能恢復差[5]。
泌尿系感染標準:有尿路感染癥狀,清晨中段尿菌落數(shù)≥105cf u/ml[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取SPSS15.0軟件統(tǒng)計,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膀胱功能康復效果相比較 間歇導尿組膀胱功能康復效果高于留置導尿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26,P=0.024),見表1。
表1 兩組膀胱功能康復效果相比較Table1 Comparison of rehabilitative effect of bladder function in two groups
2.2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zhì)量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存質(zhì)量中各項不同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間歇導尿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zhì)量中各項不同指標均優(yōu)于留置導尿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zhì)量相比較(x±s)Table2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groups and two groups(x±s)
2.3 兩組殘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恢復自主排尿時間相比較 間歇導尿組殘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恢復自主排尿時間優(yōu)于留置導尿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殘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恢復自主排尿時間相比較(x±s)Table3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residual urine,autonomous urination and recovery of Autonomous Urination time(x±s)
2.4 兩組泌尿系感染率相比較 間歇導尿組泌尿系感染率優(yōu)于留置導尿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泌尿系感染率相比較[n(%)]Table4 Comparis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rates in two groups[n(%)]
脊髓中排尿反射低級中樞接受高級排尿中樞和大腦皮質(zhì)膀胱功能區(qū)調(diào)節(jié),在脊髓損傷之后,排尿反射逐漸消失,可對正常排尿造成不良影響,早期可出現(xiàn)尿潴留等癥狀,后期因括約肌長時間廢用,可導致尿失禁且產(chǎn)生神經(jīng)源性膀胱[7-8]。膀胱功能恢復質(zhì)量和馬尾神經(jīng)或脊髓損傷平面、類型等密切相關(guān),采用間歇導尿可有效進行尿路管理,協(xié)助患者構(gòu)建反射性膀胱,縮短尿管留置時間,有利于降低尿路感染發(fā)生率。
本研究中,留置導尿組單純進行膀胱功能訓練,間歇導尿組在留置導尿組基礎(chǔ)上給予間歇導尿。結(jié)果顯示,間歇導尿組膀胱功能康復效果高于留置導尿組,這說明脊髓損傷患者間歇導尿?qū)Π螂坠δ苁軗p后感染預防控制效果確切,可避免長期留置導尿管帶來新的并發(fā)癥而影響病情。間歇導尿組殘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恢復自主排尿時間優(yōu)于留置導尿組,說明脊髓損傷患者間歇導尿可更好恢復患者排尿質(zhì)量,減少殘余尿量,促使患者自主排尿。間歇導尿組泌尿系感染率低于留置導尿組,說明間歇導尿可減少泌尿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率。間歇導尿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zhì)量中各項不同指標均優(yōu)于留置導尿組,說明間歇導尿治療可更好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
綜上所述,脊髓損傷患者間歇導尿?qū)Π螂坠δ苁軗p后感染預防控制效果確切,可快速恢復自主排尿功能,減少殘余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率,促進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鄧志強.脊柱脊髓損傷合并嚴重多發(fā)傷的臨床救治[J].當代醫(yī)學,2014,20(34):75.
[2] Martin Rohm, Matthias Schneiders, Constantin Mueller et al. Hybrid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and hybrid neuroprostheses for restoration of upper limb functions in individuals with high- level spinal cord injury[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2013,59(2):133-142.
[2] 巫納,楚偉英,歐陽素琴,等.綜合康復訓練在重建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的臨床研究[J].嶺南現(xiàn)代臨床外科,2015,15(3):372-374.
[3] 王瑛.康復訓練在脊柱脊髓損傷伴神經(jīng)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yī)學,2016,22(36):26-27.
[4] 王英,唐相君,彭湘,等.自家間歇性清潔導尿在脊髓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15):85-86.
[5] 杜小芳,王芳,王延榮,等.脊髓損傷患者間歇導尿預防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5):1108-1110.
[6] Blauwet C, Sudhakar S, Doherty AL, et al.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port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mployment in adul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3,92(5):393-401.
[7] 趙海紅,曹效,孫愛萍,等.肌電生物反饋訓練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9):698-699.
[8] 常英,梁健,劉亞彬,等.腹針聯(lián)合間歇導尿?qū)顾钃p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功能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2016,38(12):1858-1861,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