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 程嫩生
摘要:《長短經(jīng)》是唐代學者趙蕤編寫的一部謀略奇書,包含了政治、軍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以往對此書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版本流傳、思想內(nèi)容等方面,鮮有文章論述語法方面的問題。本文對《長短經(jīng)》中的標志性被動句進行窮盡性的統(tǒng)計研究,并從歷時的角度加以對比分析,以期找出中古漢語標志性被動句的一些共同的語法特點,填補此書在語法研究方面的空缺。
關(guān)鍵詞:《長短經(jīng)》 被動句 被動標志 語法特征
《長短經(jīng)》又稱《反經(jīng)》,成書于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作者是唐代學者趙蕤。該書共9卷64章,主要記述了國家興亡、權(quán)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四大內(nèi)容,是對唐朝以前歷代智謀權(quán)術(shù)的一次全面的歸納和總結(jié)。通過對《長短經(jīng)》中標志性被動句的窮盡式研究,我們能了解唐朝時期的語言特點,也能管窺被動式在唐代的發(fā)展概況,同時為漢語語法史的研究做出微薄貢獻。
在遠古漢語里,結(jié)構(gòu)形式?jīng)]有被動和主動的區(qū)別,直到甲骨文金文也還是這種情況。真正的被動式在先秦是比較少見的,它的出現(xiàn)要追溯到春秋以后。古代漢語被動句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結(jié)構(gòu)上與主語句基本相同,被動意義靠動詞自身來體現(xiàn),稱作意念上的被動句;二是在謂語動詞前后借助一些能夠標識被動的詞語來表示被動意義,稱作標志性被動句。據(jù)筆者統(tǒng)計分析,《長短經(jīng)》中標志性被動句共有92例,可以分為以下四類:“于”字式、“見”字式、“為”字式、“被”字式,詳見下表:
一、“于”字式被動句
“于”字式是四個句式中最古老的一種被動句形式,產(chǎn)生于西周時期。據(jù)唐鈺明⑦統(tǒng)計,該句式在先秦、西漢、東漢、六朝四個時期占被動句總數(shù)的比例分別為58%、27%、11%、1.1%。由此可見,“于”字式在先秦時期運用較為廣泛,到了兩漢發(fā)展?jié)u緩,之后幾近消亡。但《長短經(jīng)》中“于”字式所占比例仍然不低,究其原因,當與其內(nèi)容中大量引用先秦古籍有關(guān)。在《長短經(jīng)》中,“于”字式共出現(xiàn)26例,其語法結(jié)構(gòu)類型為“動詞+于+名詞”的形式,占所有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28.26%。例如:
(1)闔廬以昊戰(zhàn)勝無敵于天下,而夫差以見擒于越;穆公以秦顯名尊號,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堕L短經(jīng)》卷二(文中·臣行第十)
(2)先起者制服于人,后起者受制于人?!堕L短經(jīng)》卷三(文下·反經(jīng)第十三)
(3)蓋遠績屈于時異,雄心挫于卑勢耳。《長短經(jīng)》卷五(霸紀中·七雄略第十八)
(4)臣疑于朝,士困于野,無有保勢之計、一定之心?!堕L短經(jīng)》卷六(霸紀下·三國權(quán)第十九)
(5)今天下分崩,雄杰并起,君擁十萬之眾,當四戰(zhàn)之地,撫劍顧盼,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長短經(jīng)》卷七(權(quán)議·懼誡第二十)
“于”是一個比較常用的介詞,主動句動詞之后常用介詞“于”來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對象、原因、時間等。在“于”字式被動句中,介詞“于”本身不能表示被動,其作用主要是用來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而整個句子的被動意義還主要靠動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帶有的被動意味來體現(xiàn)。如例(1)中的動詞“劫”在整句中具有被動意義,是“被劫走、被擄走”的意思,“于”只是幫助表被動?!堕L短經(jīng)》中“于”字式被動句中的謂語動詞多為單音節(jié)詞,且多帶有消極意味,如例(4)的“疑”和“困”,表示“被懷疑”“被困”等。另外,在現(xiàn)代漢語里引進行為主動者的介賓詞組是在動詞前面,而在古代漢語里,則是放在動詞之后。如例(2)中的“受制于人”用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式來表達就是“被人所控制”。
二、“見”字式被動句
在《長短經(jīng)》中,“見”字式共出現(xiàn)32例,占所有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34.78%?!耙姟弊质奖粍泳涞恼Z法結(jié)構(gòu)類型在《長短經(jīng)》中有兩種:第一種是“見+動詞”式,共20例,占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21.73%;第二種是“見+動詞+于+名詞”式,共12例,占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13.04%。例如:
(一)“見+動詞”式
(6)夫能匡世輔政之臣,必先明于盛衰之道、通于成敗之數(shù)、審于治亂之勢、達于用舍之宜,然后臨機而不惑、見疑而能斷。《長短經(jīng)》卷二(文中·理亂第十二)
(7)國一旦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長短經(jīng)》卷五(霸紀中·七雄略第十八)
(8)吳王身有內(nèi)病,不能朝請二十馀年,?;家娨?,以自白?!堕L短經(jīng)》卷七(權(quán)議·懼誡第二十)
(9)故有忠而見疑者,不可不察?!堕L短經(jīng)》卷八(雜說·忠疑第二十四)
(10)曹操從之,羽遂見擒?!堕L短經(jīng)》卷九(兵權(quán)·格形第十六)
“見”字式被動句也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被動句式,最早見于《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據(jù)唐鈺明統(tǒng)計,“見+動”式在先秦、西漢、東漢、六朝的被動句用例中分別占11%、20%、19%、20%。“見”字式被動句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出現(xiàn)一直到漢朝時都被沿用,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句式,如:“見+動”式、“見……(于)”式、“為……見”式、“被……見”式等等。東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為”字式和“被”字式的逐漸興起,“見”字式被動句便開始走向衰亡。
(二)“見+動+于+名”式
(11)闔廬以吳戰(zhàn)勝無敵于天下,而夫差以見擒于越;穆公以秦顯名尊號,而二世以劫于望夷。《長短經(jīng)》卷二(文中·臣行第十)
(12)夫破人之與見破于人、臣人之與見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論哉?《長短經(jīng)》卷五(霸紀中·七雄略第十八)
(13)曹氏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于人也?!堕L短經(jīng)》卷六(霸紀下·三國權(quán)第十九)
(14)夫韓信不背漢于擾攘,而見疑于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于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堕L短經(jīng)》卷七(權(quán)議·懼誡第二十)
(15)功義如此,尚見疑于上,脅肩低首,累足撫襟,有自悔不前之心,非社稷之利也?!堕L短經(jīng)》卷八(雜說·詭順第二十七)
“見”字式被動句和“為”字式被動句不同,那就是不能直接由“見”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只能在動詞后面用“于”字來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于是便形成了“見+動詞+于+名詞(賓語)”的形式。在以上的5個例子中,介詞“于”既表被動又有引進動作行為的施事者的作用,彌補了“見”不能引進施事者的局限。
三、“為”字式被動句
“為”字既有動詞的用法又有介詞的用法。介詞“為”表示被動,是由動詞“為”虛化而來。在《長短經(jīng)》中,“為”字式共出現(xiàn)29例,占所有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32.22%。“為”字式被動句的語法結(jié)構(gòu)類型有兩個大類,一是“為+(賓)+動”,二是“為……所”。這兩大類又可細分為四種:“為+名詞+動詞”式,共8例,占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8.69%;“為+動詞”式,共4例,占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4.34%;“為+名詞+所+動詞”式,占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16.30%;“為+所+動詞”式,占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2.17%。例如:
(一)“為+名詞+動詞”式
(16)為天下之人強掩弱、詐欺愚,故立天子齊一之?!堕L短經(jīng)》卷一(文上·政體第八)
(17)譬如養(yǎng)鷹,饑則為人用,飽則飚去?!堕L短經(jīng)》卷三(文下·是非第十四)
(18)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大于此者也?!堕L短經(jīng)》卷五(霸紀中·七雄略第十八)
(19)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后來戒。《長短經(jīng)》卷六(霸紀下·三國權(quán)第十九)
(20)漢王借兵東下,殺成安君、詆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長短經(jīng)》卷七(權(quán)議·懼誡第二十)
“為+名詞+動詞”式春秋時期開始出現(xiàn),到了西漢使用頻率逐漸降低,東漢至六朝時期便逐漸走向消亡。根據(jù)唐鈺明的統(tǒng)計,“為+(賓)+動”式在先秦、西漢,東漢、六朝用例所占被動句總用例的比例分別是24%、21%、7%、3%?!堕L短經(jīng)》中“為+名詞+動詞”式用例僅占全書被動句總用例的8.69%,非常符合唐鈺明的統(tǒng)計情況。
(二)“為+動詞”式
(21)信衰士疏,賞毀士不為用。《長短經(jīng)》卷二(文中·君德第九)
(22)齊桓兄弟爭位,身死為戮?!堕L短經(jīng)》卷七(權(quán)議·懼誡第二十)
(23)然而甚者為戮,薄者見疑?!堕L短經(jīng)》卷八(雜說·釣情第二十二)
(24)此三言皆要言也,然而不免為笑者,早晚之時失矣。《長短經(jīng)》卷八(雜說·釣情第二十二)
到了漢代,
“為”字和被動詞中間的名詞可以被省略,形成了“為”直接加動詞表示被動的形式,即“為+動詞”式。在“為+動詞”式中,動作行為的施事者移到了動詞的前面,使主語的被動意味更加明顯地被表現(xiàn)了出來。此時的“為”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和作用與現(xiàn)代漢語里的“被”十分相似。
(三)“為+名詞+所+動詞”式
(25)為眾所憎,為人所疾?!堕L短經(jīng)》卷一(文上·品目第三)
(26)昔王陵母為項羽所拘,母以高祖必得天下,因自殺以固陵志?!堕L短經(jīng)》卷二(文中·臣行第十)
(27)至于哀平之際,皆繼體苗裔,親屬疏遠,生于帷墻之中,不為士民所尊?!堕L短經(jīng)》卷五(霸紀中·七雄略第十八)
(28)初劉備為豫州牧也,為曹公所破,走屯新野?!堕L短經(jīng)》卷六(霸紀下·三國權(quán)第十九)
(29)岱不從,果為賊所敗?!堕L短經(jīng)》卷九(兵權(quán)·先勝第十八)
戰(zhàn)國末期,“為”字式發(fā)展為“為+名詞+所+動詞”式,行為主動者放在“為”和“所”之間?!盀椤弊直挥脕硪M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所”字幫助謂語動詞表被動。在兩漢時期,“為+名詞+所+動詞”式被動句被廣泛運用,并成為文言文被動句的主要表現(xiàn)格式。到了唐代,“為+名詞+所+動詞”式逐漸衰微?!堕L短經(jīng)》中“為+名詞+所+動詞”式用例占全書被動句總用例的16.30%,是符合這一發(fā)展規(guī)律的。
(四)“為+所+動詞”式
(30)然則竇武、陳蕃,與宦者同朝廷爭衡,終為所誅,為非乎?《長短經(jīng)》卷二(文中·臣行第十)
(31)虜眾既多,吾徐行則易為所及,疾行則彼不測之?!堕L短經(jīng)》卷九(權(quán)議·變通第二十)
“為+所+動詞”式是“為+名詞+所+動詞”式省略“為”字后的行為施事的主動者而產(chǎn)生的一個變式。這種變式出現(xiàn)于西漢時期,但之后用例一直不多,唐代以后逐漸走向消亡?!堕L短經(jīng)》中“為+所+動詞”式僅有兩例,也符合這一發(fā)展情況。
四、“被”字式被動句
對于“被”表被動含義的引申路徑各家有不同的說法,大體上分為兩類:一是從名詞“覆蓋物”到動詞“覆蓋”義,再到動詞“遭受”義,最后表被動;二是從動詞“覆蓋”義,同時到名詞“覆蓋物”和動詞“遭受”義,最后表被動。但“被”表示被動含義的用法是從動詞義“遭受”虛化而來的這一點,幾乎是沒有爭議的。較之“于”字式、“為”字式、“見”字式,“被”字式是出現(xiàn)最晚的一種被動形式,大約于戰(zhàn)國末期開始出現(xiàn)。在《長短經(jīng)》中,“被”字式共出現(xiàn)5例,其語法結(jié)構(gòu)類型包括:“被+動詞”式,共4例,占所有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4.34%。“被+名詞+動詞”式,共1例,占所有標志性被動句用例的1.08%。例如:
(一)“被+動詞”式
(32)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長短經(jīng)》卷二(文中·臣行第十)
(33)長兄懿被害,帝起義。《長短經(jīng)》卷四(霸紀上·霸圖第十七)
(34)軍至成都,述出戰(zhàn),兵敗被刺,洞胸死。《長短經(jīng)》卷六(霸紀下·三國權(quán)第十九)
(35)裴文安少年雖賢,不被任用?!堕L短經(jīng)》卷七(權(quán)議·懼誡第二十)
以上四個例句都是由助動詞“被”直接接續(xù)動詞表示被動的,“被”與動詞之間沒有施事者,且動詞后不帶補語?!氨弧焙蟠蠖酁閱我艄?jié)詞,有時為雙音節(jié)詞,動詞或整個句子帶有明顯的消極意味,如“被害”“被刑戮”“被刺”等等。
(二)“被+名詞+動詞”式
(36)宋齊二代,廢主有五,并驕淫狂暴,前后如一,或身被賊殺,或傾墜宗社,豈厥性頑兇,自貽非命,將天之所棄,用亡大業(yè)乎?《長短經(jīng)》卷二(文中·君德第九)
“被+名詞+動詞”的形式,在《長短經(jīng)》僅出現(xiàn)一例。在這個例子中,“被”作為介詞來引進動作行為的施事者“賊”放在被動詞之前表示被動。南北朝時期,一般情況下“被”字之后是不出現(xiàn)施事者的,如“孔融被收,中外惶怖?!保ā妒勒f新語·言語》)直至漢末,“被”字后帶施事者的句式才開始出現(xiàn)。到了中古時期,被動式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不僅“被”字句用得更普遍了,更重要的是,“被”字句也能插入關(guān)系語(施事語),它在一般口語里逐漸代替了“為……所”式??梢哉f“被”字后可帶引進動作行為的施事者的這一階段為現(xiàn)代漢語被動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作者簡介:文洋,女,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
程嫩生,男,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