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旭 范傳南
摘 要:官莊旗地,是對所有權屬于八旗土地的通稱,是清代的一種特殊土地所有制度。它隨著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的建立而產生,入關后又因“圈地令”的推行而發(fā)展壯大,進而成為整個八旗社會賴以維系的一大要素。就東北地區(qū)而言,官莊旗地的出現(xiàn),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邊疆地區(qū)的土地開發(fā)與經濟增長。但其相對落后的組織形態(tài)和生產方式使其成為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落伍者,在清中葉以后逐漸衰落,最終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
關鍵詞:官莊;旗地;東北;土地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在生產力并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農業(yè)往往是一個民族或國家興旺發(fā)達的基礎。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滿洲民族雖然是漁獵為主的民族,但農業(yè)在其崛起的過程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官莊旗地作為八旗組織的經濟基礎,占據(jù)了重要地位。
一、龍興之地的宏業(yè)——官莊旗地的產生與初步發(fā)展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在女真貴族原有的“農幕”的基礎上,建立大汗專屬的“汗莊”和女真各大貴族所屬的“貝勒莊”〔1〕,此即官莊之前身。至皇太極時期,隨著民族政策的調整與后金勢力的擴張,官莊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其分布范圍擴大到遼西地區(qū),且改變了此前落后的編莊方式??梢哉f,官莊的發(fā)展壯大為清王朝的建立和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旗地,則一般是指被旗人所圈占的土地,與官莊合稱為“官莊旗地”,但其范圍要遠大于官莊。一般旗人之土地皆屬旗地,其本質上是指清代一種特殊的土地所有制度。這種土地制度亦是萌芽于努爾哈赤時期。薩爾滸大戰(zhàn)后,后金軍先后攻克沈陽、遼陽〔2〕。隨著占有地的不斷擴張,女真貴族與八旗兵士對于土地以及財富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努爾哈赤頒布了“計丁授田諭”〔3〕,從而使八旗人丁獲得了較為穩(wěn)定的主要農業(yè)生產資料——土地。而這些被圈定的土地,即可稱為“旗地”。
旗地作為一種特殊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旗人只是旗地的使用者,可世襲但不許買賣;第二,使用者不向國家繳納賦稅。旗地產品作為勞役地租,歸農奴主所有。但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一個顯著的矛盾——“旗人不習耕種”。更有甚者只是把分配到的旗地作為“牧獵放鷹往來下管之所”,以致造成了“滿洲兵丁雖分給土地,而歷年并未收成”的局面。甚至部分已有旗地的旗人口糧仍需朝廷供給,而原來土地上世代從事生產的漢民卻因土地被圈而流離失所。在圈地的過程中,滿洲統(tǒng)治者還逼民帶地投充,使許多自耕農變成了滿族貴族的農奴。一些地方的狡黠無賴之徒,則乘機詐取他人土地進行投充,自己充當莊頭。〔4〕
清軍入關后,多爾袞于順治元年(1644年)“設指圈之令”〔5〕,“命給事中、御史等官履勘畿內地畝,從公指圈?!薄?〕總體來看,清初圈地主要有“圈補”、“全換”和“圈占”三種形式。〔7〕而清廷的所謂“履勘”,事實上是既不“履”,也不“勘”。只是“跑馬圈地”而已,馬力所至就是“從公指圈”的范圍。〔10〕
而這一時期的東北地區(qū),由于被清王朝視為龍興之地,進而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土地管理規(guī)劃。如順治元年,清廷在盛京設各類官莊184個,并設隸屬于工部的永陵官莊?!?〕“圈地令”的實施,對于清王朝鞏固政權無疑有著積極意義,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漁獵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之中?!?〕傳統(tǒng)漢族農耕社會以及故明的士大夫進行了艱難的抉擇與抗爭。
雖然清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廢除了“圈地令”,但名目各異的“皇莊”、“王莊”、“官莊”以及林林總總的旗人土地仍有著廣泛的分布。單就黑龍江地區(qū)而言,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詔令出征羅剎官兵同漢軍披甲在愛琿永戍,筑城屯田。此即黑龍江旗地的設置之始。此后,隨著駐防日眾,旗地數(shù)額也日漸增長?!?1〕
二、流放者的土地——黑龍江地區(qū)官莊旗地的進一步開發(fā)
對于清代黑龍江地區(qū)的官莊旗地與土地開發(fā)的歷史,筆者認為是與流人息息相關的。
首先,在這一過程中,流人充當了重要的角色。清代東北流人,特指因不滿清朝統(tǒng)治或觸犯清廷刑律處以流放等刑罰,發(fā)配到東北地區(qū)的罪犯。除罪犯本身外,大量犯人家屬亦隨同來到東北。尚陽堡(今遼寧省開原市)、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卜奎(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等城鎮(zhèn),都曾是清代流人的主要存身之所。
隨著大量流人的遷入,極大地促進了官莊旗地的發(fā)展與土地開發(fā),但在這一過程中,流人也付出了艱辛的勞動,遭到了殘酷的剝削。史載“官莊人皆骨瘦如柴”,〔12〕“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即是打圍、燒石灰、燒炭,并無半刻空閑日子。”〔13〕甚至出現(xiàn)了“(江南女子)春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腳單衣悲號于肩擔者,不可紀,皆中華富貴家裔也”的慘劇?!?4〕據(jù)統(tǒng)計,這一時期中原各省在東北各流放地已到了“無省無人”的地步,整個清代東北流人的總數(shù)當在150萬以上?!?5〕由此可見,在東北地區(qū)的土地開發(fā)過程中,流人是重要的勞動力和技術人員,對東北地區(qū)的土地開發(fā)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設立黑龍江將軍后,至三十八年(1699年),黑龍江將軍、副都統(tǒng),皆自墨爾根移駐齊齊哈爾。至此,黑龍江駐防八旗之制度確立,旗地亦隨之增長。官莊旗地雖然名目各異,但是總體的數(shù)量仍較多。僅據(jù)乾隆十八年《鄭親王府東省地畝底冊》記載:“正紅旗界三家子原紅冊地二十九日。老城界趕馬河處馬二岱領名原紅冊地一百八十日?!?〔16〕一日約合六畝。至乾隆四十八年之前,整個黑龍江地區(qū)的旗地已達172 719日?!?7〕就官莊而言,乾嘉時期,齊齊哈爾有官莊30處,墨爾根有15處,黑龍江有40處,呼蘭有15處?!?8〕這些記載足見當時官莊旗地星羅棋布的繁盛局面。
但此時也出現(xiàn)了官莊旗地的私有化現(xiàn)象。清初即有旗人不交產的規(guī)定,即旗人之間不允許將官莊旗地私有化以及進行私下的土地交易。至康熙九年(1670年),清廷放開禁令,準許旗地在本旗之內買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準許在八旗之間互相買賣。至乾嘉以后,社會風氣漸變,八旗官員大量購置田產,漢族官僚地主也競相效仿購置土地。
實際上,早在順治、康熙年間,東北地區(qū)的官莊旗地就已出現(xiàn)了向民地轉化的趨勢。起初主要是部分官莊地變?yōu)榍f頭私有,莊頭們往往私占了許多的地,也有許多莊頭將多占的官荒地出賣,由“二地主”變成了地主。清末民初的官莊旗地的“丈放”,往往也是照顧莊頭私占土地的現(xiàn)實,先從莊頭報領,許多莊頭由此轉化為地主。〔19〕
總之,這一時期黑龍江地區(qū)的土地開發(fā)仍以官莊旗地為主,由于流人的大量涌入,推動了農業(yè)經濟在這一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發(fā)展。但此時的清王朝已經處于“大爭之世”、“變革之世”的前夜,風卷雨擊中,歷史默然轉身,近代的帷幕漸漸拉開。
三、無可奈何花落去——黑龍江地區(qū)官莊旗地的漸衰及消亡
經歷了康乾盛世的繁華,清王朝內部的財政與經濟狀況逐漸惡化,而作為帝國統(tǒng)治根基之一的官莊旗地的發(fā)展也進入了進退維谷的局面。
首先是包括八旗人丁在內的全國人口的不斷增長。一些學者甚至將乾隆統(tǒng)治后期稱為“饑餓的盛世”?!?0〕延至道光年間,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歷史進入近代。隨著階級分化的加劇,以及下層旗人的不斷破產,雖有嚴禁一般旗人私售之令,但旗地的變相典賣已經不斷發(fā)生。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官莊旗地的開發(fā)與八旗制度的存廢相始終的。因此,旗人始終也在官莊旗地的開發(fā)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眾所周知,清朝能夠有糧餉可拿的滿族人,僅限八旗中的士兵。清朝確立八旗常備兵制后,“旗兵成為吃糧當差的現(xiàn)役軍人,余丁則是無差無餉的旗下平民?!薄?1〕以黑龍江地區(qū)為例,從順治九年(1652年)起,八旗兵丁駐防吉林,康熙二十二年駐防黑龍江,攜家戍守,開墾荒地為生,后陸續(xù)設置旗地、官莊。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耕地面積達到61萬多坰。這主要是由八旗人丁及其家奴開墾出來的。〔22〕據(jù)乾隆四十五年的資料統(tǒng)計,僅黑龍江地區(qū)就開墾旗地172 719坰,官莊 136所,推算田地應為20 000余坰;驛站田地7 098坰,共計耕地20萬坰。以滿族為主體的勞動人民,在遼闊的原野上,建立起若干農業(yè)點。截至道光元年(1821年),吉林、奉天旗丁到雙城堡(今哈爾濱市雙城區(qū))耕墾的,已有3000戶,一萬多人?!?3〕由此可見,直到道光、咸豐年間,官莊旗地在黑龍江地區(qū)依然占有較大的經濟比重。
自康熙朝始,旗人生計問題便愈演愈烈。八旗制度雖為奪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八旗子弟卻也因制度而走向腐化和沒落”〔24〕。據(jù)記載,當時山東青州的駐防旗人“因糧餉缺乏,已將所有物件變賣糊口。現(xiàn)在無可折變,衣敝履穿,形同乞丐”〔25〕。此外,當近代西方殖民勢力入侵,清廷出現(xiàn)統(tǒng)治危機時,傳統(tǒng)以弓馬嫻熟見稱的八旗已不能滿足需要,對八旗的傳統(tǒng)包養(yǎng)制度也隨之松動。而作為旗人根本的旗地,在清末階級分化加劇和下層旗人不斷破產的形勢下,雖有嚴禁私售之令,但變相典賣已不斷發(fā)生。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又準許一般旗地買賣,為私人購地及地主兼并土地,提供了方便?!?6〕
綜上所述,官莊旗地隨著八旗制度的初創(chuàng),產生于東北“龍興之地”。作為八旗制度的經濟基礎之一,其在清王朝崛起東北,入主中原,進而鞏固全國統(tǒng)治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入關后,隨著京師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制度的日益完善,官莊旗地亦隨之遍布全國各駐防要點,達到極盛。然而,相較于封建經濟關系而言,官莊旗地畢竟是一種相對落后的生產方式,隨著八旗漢化趨勢的加深,官莊旗地也日漸向民地轉化。
就關外的東北地區(qū)而言,雖然清廷的封禁政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護了官莊旗地。但隨著大批流人的出關,特別是近代以來清廷解除封禁、開放官荒,加之民墾和盜典?!胺饨▏?、八旗貴族以及八旗官兵的土地占有制日趨破壞,而非身份性的私人地主和自耕農經濟卻日益發(fā)展?!?〔27〕這也為新經濟因素——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準備了條件。官莊旗地,最終在近代“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走向了消亡。但從歷史的長時段著眼,官莊旗地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扮演著生產者的角色,對黑龍江乃至整個清王朝的經濟發(fā)展與土地開發(fā)而言,是有積極作用的。
〔參 考 文 獻〕
〔1〕重譯滿文老檔·太祖朝(卷27)〔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78:56.
〔2〕臺灣三軍大學,編.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第十五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5.
〔3〕滿文老檔(譯注本) 〔M〕.北京:中華書局,1990:219-220.
〔4〕閻崇年.努爾哈赤全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269-271.
〔5〕〔6〕顧誠.南明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94.
〔7〕〔10〕田瑤.清初的土地政策及其影響〔J〕.法學,2011,(12).
〔8〕〔9〕閻崇年.大故宮〔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159-77.
〔11〕〔17〕李治亭.東北通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506-507-510.
〔12〕方式濟.龍沙紀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1:106.
〔13〕楊賓.柳邊紀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5:192.
〔14〕方拱乾.寧古塔志(昭代叢書·丙集,卷二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5〕李興盛.東北流人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268.
〔16〕〔19〕胡紹曾.齊齊哈爾經濟史〔M〕.哈爾濱: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出版社,1991:47-49.
〔18〕西清.黑龍江外記〔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20〕張宏杰.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M〕.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16:11.
〔21〕謝景芳.清代八旗漢軍的瓦解及其社會影響〔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8,(05).
〔22〕〔23〕〔25〕民族史編寫組.滿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62-78-128.
〔24〕羅爾綱.綠營兵志〔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346.
〔26〕〔27〕衣保中.弛禁放荒與東北地區(qū)資本主義的產生〔J〕.吉林大學學報,2014,(07).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