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非/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吳非
本名王棟生,1982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任教于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蘇省特級教師。著有《不跪著教書》《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師》《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等。
少年時聽聞各種家訓故事,有些頗值得懷疑。如,背不出書要打手心,手心打腫了,吃飯時手抖得捧不住飯碗;貪玩要罰跪,跪著讀書,直到掌燈,站也站不起來了。這樣的懲罰有用嗎?不感興趣的事,再刻苦也沒什么用,哪個孩子不會敷衍?“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鐘粟”,這種利誘法也很可疑?!包S金屋”簡直就是個誘人的賭博,“千鐘粟”或許也只能養(yǎng)養(yǎng)飯桶。真正的讀書世家,哪里是靠板子打出來,靠黃金騙出來的?宋濂說“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如人也”。讀書求知,就在于那個“樂”。
現時到處搞閱讀推廣活動,特別是中小學校,常常熱火朝天造氣氛,卻沒什么實效。教育學生讀書是學校的正事,弄到要“強調閱讀”“狠抓閱讀”,要搞“閱讀節(jié)”,這就不正常了。閱讀是學生每天的生活內容,課堂上如能正常教讀書,課外能自由閱讀,有所積累,成為常態(tài),形成風氣,這是正途。兒童少年缺乏或喪失閱讀興趣,責任當然在老師和家長。教師自身的閱讀意識如何,是不是一個讀書人,對學生影響很大。這個問題,教育界已經開始重視了,在此不論?,F在的關鍵是家長有沒有閱讀習慣,是否了解閱讀的意義,家庭有沒有閱讀傳統(tǒng)。
家長有什么樣的文化教養(yǎng),對閱讀就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我當教師多年,見過各種不讀書不學習卻自以為是的家長,有些還相當庸俗,你根本不敢相信他受過教育。他們或喝酒、打牌成癮,或終日無所事事,和教師談話時心不在焉地玩手機。這樣的家長,無論怎樣逼孩子讀書,也不會有用。其中有些家長,雖然文化不高,沒讀過什么書,也照樣有“黃金屋”“千鐘粟”,這給他們的子女以錯誤的啟示——不讀書也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20世紀80年代,沒有家庭電話,班主任每學期的家訪,常常是碰運氣,我不止一次地遇上這樣的情景:門開了,在那不大的舊式蝸居里,孩子占著寫字臺做作業(yè);小客廳里,父母合用一小桌,也在看書;全家看到老師來訪,喜不自禁。每想起那些事,我總感到教育的美好。當年那些受父母影響的學生,現在也做家長了。我聽他們說起星期天帶孩子去逛圖書館、書店、博物館,或是看美展,我就覺得,那不是我教出來的,是“家風”使然?,F在,每每見到家長埋怨子女不愛學習,不愛閱讀,我便會詢問他們個人的閱讀情況,因為我覺得無論學校如何重視教育,不如家里有個現成的“樣子”。子女不要錦衣玉食,不要你成天宣講勵志,家長是個讀書人,家庭自有書香來。有了格調,有了境界,孩子自然知道自己該追求什么。所以,一個優(yōu)秀的家長不要總是推托工作忙,不要總說家務重,一個愛讀書的人根本不會給自己的懈怠找理由;也不要裝,現在的孩子見多識廣,你騙不了他。你把他送到“課外閱讀興趣班”,自己坐在馬路牙子上玩手機,蠢不蠢?
友人家中有書盈屋,并源源不斷地買新書,他的孩子,從小學起,動輒在他的屋里亂翻書,見什么看什么;翻到有趣的,廢寢忘食,逐漸地也有所積累,敢和他坐而論道。有了好習慣,讀書就會有高度,有了些境界,眼睛不再緊盯考試成績,對付小學中學的那點內容,也就游刃有余了。
我每遇上讀書多的學生,總會想象他有一個什么樣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