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任泳星 嚴明理
進關以后,受漢文化的影響,在頭飾方面,滿族婦女也反映了漢族婦女頭飾的因素,對于簪環(huán)首飾來說,宮廷貴族越來越重視。清代后妃的簪環(huán)飾品是前代所無法比擬的。發(fā)簪是后妃們金銀、珠寶首飾中的佼佼者,于是,清朝后妃的發(fā)簪多用質地細膩的珠寶為材質,作工相當講究。發(fā)簪不但可以美飾發(fā)鬢,構成發(fā)簪的材質以及花樣等,又可傳達人們情思,寄托了人們內心的追求。清代后妃發(fā)簪“童子如意平安”是后妃發(fā)簪中少有的珍品,研究它的寓意美,體現(xiàn)了當時那個階級的美好心聲愿望?!巴尤缫馄桨病睆牟馁|、色彩、飾物形狀體現(xiàn)的寓意,都和整個發(fā)簪寓意息息相關。
一、“童子如意平安”概述
圖1就是“童子如意平安”,也稱其為“童子報平安”。發(fā)簪的簪頭是一約五厘米長的珍珠著成的男童,男童成舞蹈狀,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插在藍寶石雕琢的寶瓶里,紅珊瑚和旁邊的紋飾襯托著“安”字,將男孩與左邊的藍寶瓶連接的是一柄金如意,男孩右邊的金如意頭十分顯眼。在這里先簡要說明一下這根發(fā)簪名字的由來,“童子”即指發(fā)簪中的孩童,“平安”中的“平”是“瓶”的諧音,發(fā)簪上著有一個“安”字,合起來是“平安”,因此整根發(fā)簪合稱“童子如意平安”。五千年的中華名族的發(fā)展史里,早就有了關于發(fā)簪的記錄,發(fā)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fā)的一種首飾。中國少數(shù)民族有傳統(tǒng)的用簪來固發(fā)、美發(fā)之俗,其發(fā)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唐宋時期及以后各代,是發(fā)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對皇家而言,最關鍵的是后妃的生育,因為只有清王朝后裔強盛,王朝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清代的子嗣其實并不多,然而在一些子嗣的成長過程中還由于疾病等原因相繼夭折,這根后妃發(fā)簪“童子如意平安”,從它的材質構造方面,以及材質的寓意方面就可以窺探出后妃對孩子的寄望以及期盼。自古就有一句話“母憑子貴”,這在我們的封建王朝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作為皇帝的妃子,當然希望這種寵愛以及富貴能一直延續(xù)下去。伴君如伴虎,當時男子的一夫多妻制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天子就更甚了。在皇家,母憑子貴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將來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后妃的這種雍容華貴就能一直延續(xù)下去。因為清代的子嗣有些是中途夭折,所以后妃們希望自己的兒子平安、健康的成長的心聲就更加強烈。從這根“童子報平安”發(fā)簪寓意來看,也可包含后妃們對自己子嗣將來能繼承皇位的期望。因此,子嗣的身體狀況以及將來的地位,與后妃的命運息息相關。以下將從“童子報平安”發(fā)簪的生命美、富貴美、吉祥美對它的寓意美進行研究。
二、生命美
我國古代十分重視農業(yè),農業(yè)社會中男性是主要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能帶來家庭的興旺發(fā)達,所以當時的思想為多子就能多福氣。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其中的“無后”是指不娶妻生子。孟子認為,無后是三種不孝中最為嚴重的,這種倫理觀念對后世影響深遠。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了許多象征多子多福的吉祥物,這些吉祥物中神獸、動物、植物,如龍、鳳、麒麟、青蛙、老鼠等動物。植物中有石榴、棗、荔枝、蓮蓬等。其中,“棗”取其諧音“早”,早生貴子,再和其他物品搭配構成吉祥寓意,關于石榴的吉祥圖,常見的有“榴開百子”“三多圖”等。
這根發(fā)簪的孩童是用珍珠著成的,珍珠的色澤光滑、整體感覺圓潤、飽滿,更體現(xiàn)出這個小孩的身體健康,從中也寄托了當時這一階級的心聲愿望: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平安度過人生。就發(fā)簪中的孩童而言,重點突出的是孩子的身體,他的眉眼用筆點成,結合整體,主次分明,因為簪子的右邊主要為了突出孩童健康的身體,所以沒有重點突出他的眉眼。臉上顯得圓且胖,給人的感覺很可愛,充滿生命力。一切運動的東西總給人以活力之感,比如形容一株植物開得盛,我們可以用生機勃勃來形容。同樣,一個人很健康、活潑、總給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體現(xiàn),孩童在作舞蹈狀,從中更體現(xiàn)出孩童活潑、靈動、健康。從中也體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生命生生不息。孩童的身子是對著左邊的寶瓶,雙眼視著紅珊瑚上著的“安”字,寶瓶中的瓶是“平”的諧音,更能體現(xiàn)出“童子報平安”中的“報平安”,孩童腰上一柄金如意將其與寶瓶相連,寓意更濃厚。就孩童而言就可體現(xiàn)出一種蓬勃、新生的生命美,金如意柄的連接,左邊寶瓶里所代表的吉祥像孩子囊中之物,伴隨著他的一生。發(fā)簪的發(fā)柄雖是發(fā)簪構造中不可或缺的,但發(fā)簪放置的位置卻可能體現(xiàn)出它的一些寄情達意。這根清代后妃發(fā)簪“童子報平安”的發(fā)柄放在寶瓶一端,而不是將孩童“束縛”住,將寶瓶以及寶瓶中的飾物“穩(wěn)固”,也是對這一生命力持續(xù)的強烈期望,“平安”相隨。寶瓶中的飾物著成連綿不斷、委婉多姿的形態(tài),故有生生不息之意,從而表現(xiàn)出多福多壽、福壽延綿的寓意。五福中“壽”為首,如果沒有生命,那其他福也就不能夠擁有和享受。“按箕子的說法,五福之首為壽,箕子之所以將壽視為五福之首,是因為如果生命不復存在,其他幾福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只有相對地延長壽命,才有可能享受其他的福分?!?/p>
珍珠被運用到首飾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珍珠被稱為靈性與生命力的組合,它是貝蚌經歷長時以及痛苦孕育而成的“結晶”,如同孩子從出世再到成人,通過母親的盡心培育,終于脫穎而出。珍珠歷來受到人們的贊慕和喜愛,成千上萬層極富生命力的珍珠質包裹疊加才能得到一粒高品質的珍珠,從痛苦中孕育而來的珍珠動人心弦,細化出一種脫俗的美感。珍珠這一富有靈性和生命力的飾品用在這根發(fā)簪中,其生命美之寓意也得到了彰顯。
在我國古代(至今有些地方也可見到),如果當一棵樹開得茂盛并且存活時間很長,這樹就會被人們譽為“神樹”,人們會在樹上纏上紅布帶,許下自己的心愿。同樣,這根發(fā)簪中的紅珊瑚是樹枝狀,給人一種欣欣向榮之感,也是極其富有生命感。紅珊瑚是深海的精靈,它是千年的靈物,人們會把從深海采集到的紅珊瑚作為飾品來使用,其外貌不會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很具生命力,很迷人。著名珊瑚鑒賞家周末說:“珊瑚,大海的精靈。”
這根發(fā)簪的珊瑚呈紅色,我國對紅色的崇尚源遠流長,沿著歷史的軌跡探尋,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八千多年前的山頂洞人時代。紅色已成為喜慶節(jié)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于表達激情,不僅因為其自然屬性使人將其與溫暖聯(lián)系,也有生命的活力。生育習俗中的紅色主要是對新生命誕生的祈求和避邪,其次還賦予一定的喜慶色彩。人類很早就知道生命生存和鮮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在求子風俗中,紅色代表了對于新生命的渴望。在原始社會,人類對于光明和溫暖的渴望是強烈的,因為欲望的本能促使他們崇拜太陽,因而“催生”出一切生命源于太陽神恩賜的觀念。幾乎所有的國家,各民族都有太陽神崇拜,溫暖和光明確實對人類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紅色代表太陽的顏色,所以崇拜太陽變成紅色的崇拜。紅色象征著有強大生命力之氣,它足以壓倒陰邪之氣的妖魔鬼怪,所以人們認為紅色具備抗邪的功用。從古至今,人們認為必須有紅色的伴隨才能平安度過特定的年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