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紅,魏紅英,曾靜,馮銀合
(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四川 德陽 618000)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這種慢性炎癥與氣道高反應性相關,通常出現(xiàn)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并引起反復發(fā)作性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fā)作、加劇,多數(shù)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jīng)治療緩解。支氣管哮喘如診治不及時,隨病程的延長可產(chǎn)生氣道不可逆性縮窄和氣道重塑[1]。影像學檢查是借助某種介質(zhì)(如X射線、電磁場、超聲波等)于人體相互作用,把人體內(nèi)部組織器官結構、密度以影像方式表現(xiàn)出來,供診斷醫(yī)師根據(jù)影像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從而對人體健康狀況進行評價的一門科學,包括X光檢查、CT檢查、超聲波檢查等等,影像學檢查在診治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為眾多呼吸系統(tǒng)疾病提供決策和支持[2]。肺功能檢查是臨床上評價胸、肺疾病及呼吸生理的重要手段,可對患者肺臟生理功能的基本情況作出質(zhì)和量的評價,對疾病造成肺功能損害類型及程度進行評估,可動態(tài)地觀察肺功能損害的進展及治療療效[3-4]。本文著重探討哮喘與影像學檢查以及肺功能檢測的應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7年10月德陽市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診治的7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回顧分析,其中男34例,女36例,平均年齡(55.5±3.8)歲,根據(jù)臨床病史以及相關癥狀體征將7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中急性發(fā)作期(35例)作為實驗組,癥狀緩解期(35例)作為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的影像學檢查與肺功能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兩組受試者在年齡、性別、病史特征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受試者準備影像學檢查 胸部HRCT前詢問病史,排除CT檢查禁忌,患者最好穿棉毛衫內(nèi)衣,摘去金屬飾物,指導在拍攝過程中,請勿移動身體,要配合醫(yī)生的口令做吸氣和屏氣動作。肺功能檢查前了解用藥情況;準確測量身高、體質(zhì)量;測試時取坐位、抬頭挺胸背伸直,口腔與呼吸過濾器保持在同一水平線。
1.2.2 肺通氣功能測試[6]70例患者都使用同臺Jaeger Master Screen Diff型肺功能儀按照操作規(guī)程檢測,檢查前進行環(huán)境參數(shù)、容積校準、氣體校準。測定指標: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in one second,F(xiàn)EV1),一秒率(forced expired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 ratio,F(xiàn)EV1/FVC%),呼氣峰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殘氣容積(residual volume,RV),殘氣量與肺總量百分比(ratio of residual volume to total lung capacity,RV/TLC%)。
1.2.3 支氣管舒張試驗 在測定肺通氣功能基礎上,吸入沙丁胺醇400 μg,達峰時間15~30 min后再復查用藥后肺通氣功能,重復測試3~8次,其質(zhì)量控制均達到A、B級水平[5]。舒張試驗陽性診斷標準:①FEV1較用藥前增加12%或以上,且其絕對值增加200 ml或以上;②PEF較治療前增加60 L/min或增加≥20%[7]。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影像學檢查結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77%有影像學改變,對照組患者31%有影像學的改變,表現(xiàn)為支氣管壁增厚、雙肺透亮度增加、雙肺紋理增粗、肺過度膨脹等,由此可見實驗組影像學檢查結果異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影像學檢查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影像學檢查結果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imaging finding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患者肺通氣功能指標比較 實驗組大多患者均呈阻塞性通氣功能改變,呼氣流速各項指標均顯著下降,對照組上述通氣功能指標可逐漸恢復;兩組患者肺通氣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通氣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肺通氣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實驗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FEV1(L)1.66±0.23 2.62±0.15 3.292 0<0.05 FEV1/FVC(%)52.32±5.86 78.12±6.37 4.213 0<0.05 PEF(L/s)4.22±0.61 5.79±0.49 3.616 1<0.05 FVC(L)2.73±0.52 3.31±0.65 4.521 1<0.05 RV(L)3.22±0.43 2.36±0.62 3.880 2<0.05 RV/TLC(%)51.09±10.36 41.50±7.67 2.645 8<0.05
2.3 兩組支氣管舒張陽性率比較 實驗組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支氣管舒張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支氣管舒張陽性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bronchodilator posi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支氣管哮喘是全球性疾病,我國患病率為1%~4%,成人男女患病率接近,約40%的患者有家族史,受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雙重影響[8]。其中氣道炎癥是哮喘發(fā)病的本質(zhì),而氣道高反應是哮喘的重要特征,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或發(fā)作性胸悶和咳嗽,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嚴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哮喘癥狀可在數(shù)分鐘內(nèi)發(fā)作,經(jīng)數(shù)小時至數(shù)天,在夜間及凌晨發(fā)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特征之一。由于支氣管哮喘目前無特效的治療方法,治療目的為控制癥狀,防止病情惡化,盡可能保持肺功能正常,維持正?;顒幽芰?,減輕治療不良反應,防止不可逆氣道阻塞,但不正確的治療可導致哮喘反復發(fā)作,因此,合理的防治至關重要。近兩年來,我國諸多學者指出哮喘的近遠期的治療目標不僅僅是控制發(fā)作,更應該注意降低未來風險[9],眾所周知,影像學檢查可以為眾多呼吸系統(tǒng)疾病提供決策與支持,故討論哮喘與影像學的關系就顯得極其重要了;2017全球哮喘防治倡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發(fā)布了哮喘更新指南,其中也有對肺功能定期檢測進行的更新說明,肺功能評估應在診斷或治療開始時進行,控制治療后的3~6個月后,復查評估個人最佳FEV1,并且此后定期檢測,對大多數(shù)成人應至少每1~2年測量肺功能,高風險患者頻率應該更高,且肺功能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意味著縮窄的氣道具有舒張性,對臨床上選用支氣管舒張藥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哮喘與肺功能檢測關系也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側(cè)重于探討支氣管哮喘患者影像學檢查與肺功能檢測的相關應用,70例受試者通過完善影像學檢查以及肺通氣功能測試并加做支氣管舒張試驗,結果表明,77%的實驗組支氣管哮喘患者有影像學改變,分別表現(xiàn)為支氣管壁增厚、雙肺透亮度增加、雙肺紋理增粗、有炎性浸潤陰影、肺過度膨脹等,對照組支氣管哮喘患者31%有以上影像學的改變,實驗組與對照組影像學檢查異常率比較(P<0.05);肺通氣功能檢測在實驗組大多例患者均呈阻塞性通氣功能改變,呼氣流速指標均顯著下降,一秒量(FEV1)、一秒率(FEV1/FVC%)以及最高呼氣流量(PEF)均減少;肺容量指標可見用力肺活量(FVC)減少、殘氣容積(RV)增加、殘氣占肺總量百分比(RV/TLC%)增高。緩解期(對照組)上述通氣功能指標可逐漸恢復(P<0.05);兩組患者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率比較: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本院采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被認定是檢查小氣道病變的最佳影像技術,能較為敏感地反映早期病變,直觀且無創(chuàng)地觀察到氣道狹窄部位,近些年許多文獻也提到用高分辨CT評估哮喘氣道重構等結構變化[10-11],Gupta等[12]研究也顯示嚴重哮喘患者遠端氣道重塑與肺功能損害以及肺部感染具有相關性,影像學檢查結合肺功能檢測應成為哮喘的常規(guī)檢查,可提高支氣管哮喘的診治率。誠然,臨床醫(yī)師將70例受試者根據(jù)病史以及相關癥狀體征嚴格分組并納入本研究密切相關,實驗組在影像學檢查異常率、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率以及肺通氣功能指標的變異率均高于國內(nèi)外類似研究,但我們在結合影像學檢查與肺功能測試中發(fā)現(xiàn)哮喘急性發(fā)作期檢測意義極其重要,應成為協(xié)助早期診斷治療的常規(guī)檢查,雖然癥狀緩解期影像學檢查、肺通氣指標以及支氣管舒張試驗有明顯改善,但更進一步提供了哮喘急性發(fā)作得到控制的客觀依據(jù),特別是肺通氣指標以及支氣管舒張試驗對評估哮喘的預后以及升級或降級治療提供了極大依據(jù),意義仍不容小覷。同時,如何進一步提高支氣管哮喘的診治仍還亟待同行們進一步研究。
[1] 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69.
[2] 楊志路,韋江紅.支氣管哮喘在影像學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30):49.
[3] 韓翔,姚婉貞,趙鳴武,等.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治愈后患者的肺功能觀察[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3,2(5):281-283.
[4] 解立新,劉又寧,范保星,等.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康復期患者血清抗體、肺功能和影像學資料動態(tài)分析[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5,4(1):9-13.
[5]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功能專業(yè)組[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4,37(7):484.
[6] 鄭勁平,陳榮昌,鐘南山.肺功能學-基礎與臨床[M].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50-56.
[7] 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72.
[8] 尤黎明,吳瑛.內(nèi)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50.
[9]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控制的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3,52(5):440-443.
[10]王嬌莉,任振義,楊斌,等.支氣管哮喘和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患者氣道壁厚度的CT比較研究[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1,10(2):126-129.
[11]夏亭亭,關玉寶,李靖煦,等.COPD定量CT掃描與肺功能檢查小氣道參數(shù)的相關性研究[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4,23(4):591-599.
[12]Gupta S,Siddiqui S,Haldar P,et al.Quantiative analysis of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in severe asthma subphenotypes[J]. Thorax,2010,65(9):3775-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