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p>
三慶園戲樓
慈禧,晚清歷史上著名的女人,同時也是晚清實際的執(zhí)政人,同治、光緒兩朝都在她的掌控之下,大權(quán)在握的慈禧專橫跋扈,生活奢侈。她深受咸豐帝的影響,酷愛戲曲尤其喜愛當(dāng)時被稱為亂彈戲(亂彈,又稱花部,有“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diào)”,由于當(dāng)時并無“京劇”之稱,其所演劇目統(tǒng)稱“亂彈戲”)的皮黃戲,不僅慈禧是大戲迷,據(jù)說就連同治、光緒兩帝也能唱能演。在帝后的喜愛下,京劇逐漸取代了原來的“雅部”昆曲占據(jù)了宮廷舞臺,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城百姓也對這種新興的劇種——京劇推崇備至。
京劇形成后,道、咸年間進(jìn)入了初盛期,同治、光緒年間由于慈禧的喜愛,京劇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眾多民間著名藝人被招入升平署為帝后表演,這些被選中的藝人,除了在傳呼入宮演戲、教戲外,平時準(zhǔn)許在民間戲班演出。晚清畫家沈蓉圃所繪的《同光十三絕》就是同治光緒年間活躍于京劇舞臺上的13位名伶(程長庚、盧勝奎、張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時小福、梅巧玲、余紫云、郝蘭田、劉趕三、朱蓮芬、楊鳴玉),除了這13位演員外還有余三勝、張二奎、汪桂芬、孫菊仙、王瑤卿、陳德霖、王鴻壽、錢金福等眾多優(yōu)秀戲曲演員。帝后們觀看演出多在紫禁城或皇家園林圓明園、頤和園或行宮承德避暑山莊內(nèi)的布置豪華的戲樓中,而百姓們則要到各家戲園茶園內(nèi)欣賞他們精彩的表演,這些戲園子多分布前門商業(yè)區(qū)一帶,以大柵欄街為集中地。
正陽門是明清兩代北京內(nèi)城的南門,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俗稱為前門。清朝定都北京后,規(guī)定滿漢分城居住,滿人居住內(nèi)城而漢人則遷居外城,并且還明令禁止在內(nèi)城開設(shè)戲院、茶館和酒樓、集市等娛樂和商業(yè)服務(wù)設(shè)施。正因如此,離內(nèi)城最近的前三門成為了商業(yè)和娛樂最為集中的地區(qū)。尤其是正陽門大街,眾多商家都在前門一帶開店,商號、戲園、酒肆林立,至今在前門大柵欄地區(qū)還留有許多老字號。清乾隆時期,京城最有名的七大戲園廣和樓、廣德樓、慶和園、同樂園、慶樂園、三慶園、中和園就建在前門外地區(qū)。乾隆嘉慶年間徽班進(jìn)入北京后,幾大徽班輪流在這幾家戲園內(nèi)表演。
晚清到民國是京劇最為興盛的時期,只要是京城內(nèi)的繁華之地都能看到戲園,除七大戲園外,還有前門外北孝順胡同的燕喜堂、楊梅竹斜街的慶春園、前門鮮魚口內(nèi)的天樂茶園、西珠市口的文明茶園、大柵欄西口的大亨軒、崇文門外東茶食胡同的廣興園,等等。清末時,不得在內(nèi)城開設(shè)戲園的禁令已形同虛設(shè),眾商家將戲園開進(jìn)了內(nèi)城,如西單大街的春仙園、隆福寺街的景泰園、東四南的泰華園、西四牌樓口袋胡同的慶升茶園等,有的商家則將戲園開在了市場里或其附近,如東安市場北的吉祥園、東安市場內(nèi)的丹桂園、東安園、中華園,西安門外西安市場內(nèi)的西慶軒戲園等。
清乾嘉年間,徽班進(jìn)京后受到百姓們的歡迎,一些商人看到了商機(jī),將茶園改為戲園。初時以賣茶和食品為主,而演戲無非是吸引客人的一種手段。同治、光緒年間,隨著京劇受歡迎的程度,戲園改變了贏利手段,以演戲為主,喝茶為輔,而且根據(jù)舞臺與座位之間的距離及角度不同而收費不同,他們將座位分成官座、池座、廊座?!督鹋_殘淚記》載:“凡茶園,皆有樓。樓皆有幾,幾皆曰‘官座。右樓官座曰‘上場門,左樓官座曰‘下場門。狎旦色者曰‘斗,爭坐下場門。樓下左右前方曰‘散座,中曰‘池心,池心皆坐市井小人。此時戲園中的座席是雙排對放,舞臺置于茶座之側(cè),茶客看戲需要側(cè)身觀看。張豂子在其《京劇發(fā)展略中》中有這樣的描寫:“我記得在光宣年間,在北京中和園看譚鑫培的戲,前臺座位,都是一條一條的長桌子和長板凳??纯鸵粋€個側(cè)身坐著。場中兜賣各種食物的很多,而最觸目的,是長頸的水煙筒,頸長好幾尺。賣水煙的人,可以立在老遠(yuǎn),將煙嘴送到好幾排前一位座客嘴里。那天老譚的戲,出場很晚,我已記不得是什么戲,好像是《狀元譜》,因為出場太晚,全場已經(jīng)昏黑,臺上兩旁,有人各拿著點亮的火把,站在臺柱旁邊,老譚就在這樣的火把光中,揭簾而出,透袖搖須,種種身段做派,都已看不大清楚……”清末民初時的戲園內(nèi),正如張豂子描寫的那樣,不僅設(shè)備簡陋,而且戲園內(nèi)的秩序也很混亂。相聲大師侯寶林曾說過一段《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的傳統(tǒng)相聲,在這段相聲中更是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dāng)時的舊戲園子:“里邊兒有什么帶座的、找人的、沏茶灌水兒的、賣餑餑點心、瓜果梨桃的,還有賣報的,賣戲報兒的。最討厭的就那扔手巾板兒的?!比邮纸戆鍍旱氖桥f戲園中比較有特色的一項服務(wù),陳鴻年的《北平的戲園子》中有詳細(xì)的介紹:“每一場,前后是兩次,大概中軸子之前,‘手巾板兒便來了。唱到倒第二的壓軸,是最后一次。最后一次要收錢了。掌柜的肩頭帶個錢褡,價錢也就是每人兩大枚銅子兒。打手巾板兒的,有種絕活兒:把用過的毛巾扔回去洗,熱的扔過來供客,無論距離多遠(yuǎn),也無論樓上樓下,都是自空中扔來扔去,毫厘不爽,恰恰接個正著,很少失手打了客人或打碎了茶壺茶碗。”
中和戲園舊景
廣德樓舊景
老三慶園戲樓
民國三年(1914)北京西珠市口柳樹井路北建立起一座樣式新穎的劇場——第一舞臺,它是由楊小樓與名旦姚佩秋,及巨商殿閬仙共同出資修建而成的,這座劇場是北京最早的新式劇場,它受到了上海新式舞臺的影響,從建筑的樣式到內(nèi)部裝潢均參照上?!靶挛枧_”樣式。在梅蘭芳先生所著的《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記載:“(第一舞臺)這里的一切建筑、燈光,完全是模仿上海三馬路大舞臺的形式?!边@座新劇場與老戲園子有許多不同:第一,將三面敞開舞臺變成一面敞開的鏡框式舞臺。并在橢圓形舞臺中心制有一座圓形轉(zhuǎn)臺。第二,老式戲院內(nèi)的門簾與臺帳被大幕取代,臺口也另設(shè)一道大幕。第三,仿照“新舞臺”特制三個軟片布景,在演不同劇目時掛用,如武戲時需掛山野影片。第四,第一舞臺是京城首家使用燈光照明的劇院,它在舞臺上、下、兩側(cè)均裝有電力照明裝置,過去的戲園子因沒有燈光很少演出夜戲,京城演夜戲從第一舞臺開始;第一舞臺內(nèi)的座椅也一改舊式戲園內(nèi)長條桌凳的風(fēng)格,改為橫排長條椅子。除此以外,這座新劇院的容納觀眾量也是京城首屈一指,它能容納觀眾3000多人。
除第一舞臺之外,北京又繼續(xù)新建了多家戲園,如新明劇場、真光劇場、開明戲院、哈爾飛戲院、長安戲院、新新大戲院等。
清朝每到節(jié)日或帝后的生日時,宮內(nèi)都要上演承應(yīng)戲,比如:元旦、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寒食節(jié)、端午節(jié)、燕九節(jié)、浴佛節(jié),還有皇上的生日萬壽節(jié)、皇后妃嬪的千秋節(jié)等,宮里都要準(zhǔn)備戲曲節(jié)目以示祝賀。在演戲之前,宮里的南府及以后的升平署,都要事先準(zhǔn)備個戲折子,在這個戲折上寫上多少出戲目或曲目的名稱。他們在演戲之前,升平署都要了解。他們會演什么戲?至于說,宮內(nèi)的哪些個成本大套的承應(yīng)大戲,二百四十本的什么《鼎峙春秋》《升平寶筏》《勸善今科》《忠義璇圖》,還有《昭代簫韶》,在戲折子上都要寫上當(dāng)天演哪一本到哪一本,事先都要排練,都是必須會的,呈在諸貴人面前。戲折子一般是紙制的一頁一頁折疊起來,皇帝或者是后妃把要看的戲,用朱砂筆點點或是打?qū)︺^,于是升平署的總管太監(jiān)就會按照這個上面點的劇目來準(zhǔn)備。這些戲折子有的用絹,也有的用紙制成,制作考究,上面用毛筆小楷,恭恭敬敬地寫著。在《中國戲曲志》中有京劇同慶班戲折的描寫:“戲折長二十三厘米,寬十四厘米,厚三厘米。戲折全長二百八十厘米。封面木板上刻‘同慶班,封底木刻‘一品當(dāng)朝。折頁為布質(zhì),刷桐油。所列劇目用紅油書寫。折內(nèi)記四個字的劇目二百一十六個,三個字的劇目二百一十六個,兩個字的劇目二十個,共四百五十二個劇目?!?/p>
1840年以后,皮黃戲興起,上下君民都很欣賞,這個時候民間的戲報子又是什么樣的呢?開始也是簡單,后來逐步的復(fù)雜。比如說三慶班、四喜班、春臺班,還有其他的班社,像后來的雙奎班、同春班、福壽班、玉成班,等等。這些個班社很多很多,開始在前門外的幾大戲園子就是當(dāng)時叫茶園的……比如年頭最早的慶樂園、三慶園、廣和樓、廣德樓、中和茶園,他們要演戲的時候也需要讓觀眾們知道,那么他們是如何宣傳的呢?一種是文字型的,即戲單。這種戲單形式極為簡單,是一種“高一寸余,寬三四寸之小紅紙條,上寫明本日所演戲名”。現(xiàn)存最早的京劇老戲單為光緒十九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3-1897年)由汪桂芬領(lǐng)銜的“京都永生名班”在上海天儀茶園演出的紅紙木印戲單。像這種戲單有木印的也有手寫和石刻的,除了用紅紙外還用黃紙、綠紙、粉紙等等。戲單一般來說基本上只寫戲名,不寫演員的名字,如果要寫,也就是很簡單的,那些常看戲的老觀眾看到劇目后就知道是由哪位演員來演。例如演《伍子胥》《文昭關(guān)》,下面寫個程字或者上寫個四箴堂,觀眾們就知道了是大老板程長庚來演。而四喜班的梅巧玲,只要寫上景和堂,下面寫上《盤絲洞》,觀眾們就全明白了。寫的這個劇目單呢,就貼在這個戲園子的大墻上最醒目的地方,人們一看,就知道了。還有一種宣傳方法,那就是用實物道具,這也很有意思,比如說,譚鑫培今天要演楊令公《碰碑》,那就在茶園前面,把這個石碑道具拿出來,擺在門口,老觀眾一看就知道要演《碰碑》。如果在茶園外邊,擺上一個亭子,那些戲迷觀眾們一看就知道今天晚上這個角兒要演《御碑亭》。其他的武戲也能夠看出來,比如說要唱《挑滑車》,茶園前面就擺出高寵使的那桿大頭槍;要是演《八大錘》,就放兩個錘在門口。老觀眾一看某一出戲里邊的特殊道具往那兒一放,就明白了。
仿舊的說明書
門報
當(dāng)時的說明書,也叫戲報子,最初沒有專門寫戲報子的人,寫“報子”的人也沒多少文化,也就是茶園里的茶房或者班社里有點文化的職員,或是哪個班社中管事的人,所以寫的也是相當(dāng)?shù)暮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班社開始注意起演出劇目的宣傳手段,在班社里出現(xiàn)了專門寫報子的人,所以也就比較講究了。這些專門負(fù)責(zé)貼報子的人,被稱為“刷報子”的。戲班里還有一種人,他們一般會在戲院門口,繁華地段或是前門商業(yè)街及會館附近甚至在八大胡同內(nèi),看見那些衣著鮮亮整齊的人,直接把戲單遞到人家手里,這個叫“撒報子”的。這些戲報并非白送,是需要花錢買的,但非常的便宜,也就是一個銅子兒或者是倆銅子兒的事。民國后北京的班社越來越多,觀眾對戲報的要求也越來越強(qiáng)。這個時候又趕上印刷術(shù)的提高,北京的坊間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許多印刷廠,它們大多也在前門一帶。此時出現(xiàn)的鉛印或木板印刷的戲單,盡管質(zhì)量不高字也很小,但花一個大子兒就能夠?qū)磳⑸涎莸膭∧恳荒苛巳涣?。其后上海又流行將預(yù)演的劇目刊登在報紙上宣傳,這種新風(fēng)尚很快就傳到了北方,像北京的《京報》《益事報》《順天時報》等各大報章也都紛紛刊登了劇場或戲院的演出消息。這些戲單在逐漸進(jìn)化的過程中也有了相對固定的格式:一種是頭牌演員或非常重要的演員居中橫排,這個叫躺著的。到了后期如果有兩個人一起挑班,一般這兩個演員的姓名也是橫著排的。另外一種是挑班兒演員的姓名按品字形的排列,又稱坐著的。還有一種稱為站著的,這種一般就是配角兒,他們的名字豎排在主演的下面。當(dāng)然,字跡的大小也不同,最上面橫排的、品字形的都是大字,以下逐漸減小,到最末一排排列的演員則是極小的字號了。除了這種普通的戲單外,還有一種制作精良的戲單,這種戲單也最先出現(xiàn)在上海。上海是時尚之都,西學(xué)東漸之風(fēng)非常盛行。在上海成名的京劇大明星們,海派風(fēng)格十足,如周信芳、馮子和等人使用了專刊這一新穎的宣傳模式。??愃朴谝槐拘‘媰裕谶@本畫冊中有劇目介紹、主要演員介紹和劇目中的主要唱段介紹。除此以外,還會刊登主要演員的劇照和便裝照。后來一些北京的知名演員去上海演出時,也都會做這種??衩诽m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馬連良等眾多名角,他們在上海演出時,特別是新戲都會用到發(fā)行??@一手段。
隨著時光推移,建國以后成立了一些國營劇團(tuán),這個時候中國京劇院出版了新型的戲報。這種新戲報類似于現(xiàn)在的說明書,在印刷和用紙上都非常的規(guī)范講究,不但每一出戲的內(nèi)容在說明書上都有所介紹,而且演員也不再分主要演員次要演員,只要是扮演了角色,在說明書上都要有所表現(xiàn)。除了內(nèi)容與外觀上的改變,中國京劇院還隨戲票奉送這種說明書,不再另收費,一般就放在劇場的椅子下面。由于中國京劇院開風(fēng)氣之先,其后的一些大劇團(tuán),像當(dāng)時北京京劇團(tuán),還有北京的梅、尚、程、荀四京劇團(tuán)及外地來北京做匯報演出的劇團(tuán),也都紛紛仿效,做出的很講究的戲報也就是說明書,從此以后戲報改稱說明書。
今天我們常見的說明書一般是兩種,一種是制作考究的說明書,里面介紹了主演、助演,還有本團(tuán)本院的演職員們的經(jīng)歷,擅演的劇目,曾獲過的獎勵等等,介紹的相當(dāng)全面。再一種就是相對簡單的說明書,其內(nèi)容只是介紹將要演出的劇目、扮演的角色、主要演職人員等。說明書不僅只用于戲曲、曲藝上,還包括話劇、歌舞劇等等文藝演出中,一般制作簡單的說明書也是隨演出奉送,而制作精良類似于畫冊形式、雜志形式的說明書,依然還要收取費用。
如今有不少人仍在收集戲單,這些戲單在當(dāng)時雖然看不出什么價值,但經(jīng)過近百年積累,這些戲單成為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產(chǎn)。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研究戲劇史的重要文獻(xiàn)。一些老演員,一些失傳的劇目,在這些老戲單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它們是研究京劇史的重要文獻(xiàn)補(bǔ)充。在收集戲報的人之中,不乏一些名人,如收藏家楊蒲生和杜廣沛,也往往都成為觀眾們所崇敬的人,他們?yōu)閼騽∈返臅鴮懽鞒隽素暙I(xiàn)!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