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屈微璐, 邱瑋婷, 董 驊
(青島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 山東 青島 266520)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于城市基礎設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資金量的需求是巨大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曾提出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jīng)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與運營,在這種模式下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融資結構較為繁瑣,融資風險因素較多,具有階段性、復雜性、風險周期長以及參與方眾多等特點[1~3],其涉及項目的工期、成本、質(zhì)量以及運營收益等多個方面,風險發(fā)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損失大小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3~6],融資風險影響結果較為嚴重,使得融資風險對于項目的順利與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下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進行融資風險評價研究對我國當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對于PPP模式下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融資風險的評價,國內(nèi)外均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分析。國外方面,F(xiàn)ischer等[7]對PPP項目的風險管理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體系;Xu Yelin等[8]運用模糊評估方法建立了PPP項目的融資風險評價模型;Grimsey等[9]對基礎設施應用PPP模式的風險作出了研究。國內(nèi)方面,張萍等[10]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城市基礎設施PPP模式下融資風險的三個特征進行了分析;莫呂群等[11]運用層次分析法并結合實際案例甄別出了城市基礎設施PPP項目融資中的重要風險影響因素;孫榮霞[12]利用霍爾三維結構從三個維度分別對基礎設施PPP項目的融資風險進行了研究;李公祥等[13]提出了針對不同類型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應選擇不同結構的PPP模式;陳波等[14]通過建立線性規(guī)劃模型提出了PPP項目融資風險分配的新方法;王雪青等[15]運用模糊數(shù)學方法對高速公路PPP項目的融資風險進行了分析?,F(xiàn)有的關于融資風險的定性研究大都集中在較為廣泛的PPP項目上,而針對PPP模式下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風險大多為定性研究。本文總結了各文獻所提出的融資風險因素,針對復雜的風險指標體系,為了改善以往文獻中對于指標評價準確性的缺失問題,利用直覺模糊集來表示風險因素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構建評價矩陣,以便更加充分地獲得評價專家與評價指標的信息,并且將直覺模糊集與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結合起來,試圖構建城市基礎設施PPP項目融資風險評價模型,對PPP模式下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風險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以保證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的穩(wěn)定發(fā)展。
PPP項目融資是一個專業(yè)性強、涉及范圍廣且較為復雜的系統(tǒng)過程,從立項一直到投入使用過程中,參與方眾多,融資結構相對復雜,將PPP模式應用到城市基礎設施中是一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PPP項目融資本身具有的風險性,結合城市基礎設施固有的長期性以及公眾性,極易可能產(chǎn)生未預料到的后果,若想避免風險的發(fā)生,首先需要了解其形成機制(圖1),來自于內(nèi)外部的風險影響因素從不同的方面構成了該項目的風險事件,以致于造成諸如成本增加、工期延長、質(zhì)量下降以及收益變化等后果。
圖1 項目融資風險形成機制
根據(jù)PPP項目融資的風險形成機制,每個項目由于其所處的內(nèi)部、外部環(huán)境不同,造成了各種不可預估的融資風險。本文主要通過總結國內(nèi)外文獻對于基礎設施PPP項目融資風險的識別研究[5~12],以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所獨有的特點為基礎,結合全面性及科學性、適用性與可量化以及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原則,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建立了具有動態(tài)性以及全面性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基礎設施PPP項目融資風險
由表1可知,PPP模式下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在融資風險方面有眾多的影響因素,且這些指標涵蓋范圍較為廣泛。在融資風險評價中,由于各專家在專業(yè)方面的局限性,若僅僅依靠專家對于影響指標的主觀判斷則缺乏一定的準確性,并且在方案的選擇過程中也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對此,Atanassov[16]曾提出了直覺模糊集的思想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指標參數(shù)確定的完整性;Hwang等[17]提出的TOPSIS法可根據(jù)綜合評價指數(shù)對方案進行客觀排序以選擇最優(yōu)方案。本文通過引入直覺模糊集(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IFS)來表示各融資風險指標對于該PPP項目影響的隸屬度與非隸屬度,再利用得分函數(shù)建立求解指標最優(yōu)權重的線性模型,結合TOPSIS決策方法得出綜合評價指數(sh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觀誤差,能夠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對評價體系作出分析。具體的基于IFS與TOPSIS的城市基礎設施PPP項目融資風險評價模型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城市基礎設施PPP項目融資風險評價模型
2.1.1直覺模糊集(IFS)
自美國控制論專家Zadeh[18]于1965年提出模糊集理論以來,該理論便被逐漸應用到了國民經(jīng)濟的各個領域之中。模糊集的核心思想是把取值僅為1或0的特征函數(shù)擴展到可在單位閉區(qū)間[0,1]中任意取值的隸屬函數(shù),而該隸屬函數(shù)表達信息較為單一。之后保加利亞學者Atanassov[16]便對Zadeh的模糊集進行了拓展,提出了直覺模糊集的概念,該理論同時考慮到了隸屬度、非隸屬度和猶豫度這三個方面的信息,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模糊集中指標參數(shù)確定的問題。
定義1[19]:對于一個論域X,設X={x1,x2,…,xn}為非空有限集,則將A={〈x,μA(x),νA(x)〉|x∈X}定義為論域X上的一個直覺模糊集,其中μA(x)和νA(x)稱為A的隸屬度函數(shù)和非隸屬度函數(shù),μA(x)∈(0,1),νA(x)∈(0,1)則各自代表了元素x屬于A的隸屬度和非隸屬度,并且對于x∈X同時滿足條件0≤μA(x)+νA(x)≤1。
定義2[19]:對于論域X上的任一直覺模糊集,稱πA(x)=1-μA(x)-νA(x),x∈X為元素x屬于集合A的猶豫度或不確定度,即對于元素x是否屬于集合A的猶豫程度的一種度量,易知0≤πA(x)≤1,x∈X,且πA(x)越小,元素x相對于集合A的未知信息就越少,則決策者對于自己做出的判斷就越肯定。
2.1.2TOPSIS法
在理想解以及權重已知的情況下,運用TOPSIS算子來解決多屬性決策問題可以保證方案選擇的客觀性。Hwang等[17]于1981年提出的TOPSIS法,又稱為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它通過計算方案集中各方案與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給方案集中各方案進行排序,即靠近理想解又遠離負理想解的方案為最佳方案。具體思路如圖3所示。圖3表示兩個屬性的決策問題,f1和f2為加權的規(guī)范化屬性,方案集X中的六個方案x1~x6的加權規(guī)范屬性值如圖中位置所示,x+和x-分別表示理想解與負理想解,其中x4,x5到理想解的距離最近且相同,x4距離負理想解比x5遠,由此可判斷方案優(yōu)劣。
圖3 理想解與負理想解示意
(1)構建直覺模糊集評價矩陣
(2)求解最優(yōu)權重
式中:aij=(μij,νij);S(aij)=(μij-νij)+(μij-νij)πij=(μij-νij)(1+πij)。
(3)計算加權直覺模糊集矩陣Q
(4)計算各項目到正負理想解的距離
項目Ai到直覺模糊集正負理想解的距離分別為:
(5)計算各項目與正負理想方案的貼近度
為了緩解城市用地緊張,交通擁堵的現(xiàn)狀,某人口大省計劃引進PPP模式修建5處公共地下車庫,為了有效地分析這5處城市公共地下車庫的融資風險狀況,現(xiàn)運用IFS與TOPSIS相結合的方法對這5處地下車庫PPP項目融資風險進行評價。由于城市公共地下車庫對于開發(fā)規(guī)模、地區(qū)選址以及服務半徑等都有著較高的要求[20,21],本文請專職于城市基礎設施、PPP項目的投融資專家、項目經(jīng)理以及政府官員等10人組成專家組,采用直覺模糊數(shù)的形式對表1所示的16個風險指標進行打分。
(1)直覺模糊集評價矩陣P如下:
(2)確定各指標組合權重向量
借助MATLAB工具,利用上述線性模型,可以獲得各指標的權重:
集成后的權重為:w′T= (0.036,0.107,0.042,0.103,0.049,0.116,0.042,0.030,0.030,0.130,0.057,0.054,0.061,0.027,0.090,0.026)
直覺模糊形式下的權重為:
(3)計算加權直覺模糊評價矩陣Q
(4)構造直覺模糊集正理想方案與負理想方案(表2),計算各項目的綜合評價指數(shù)(表3)。
表2 直覺模糊集的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
表3 各項目到理想解的距離及其綜合評價指數(shù)
由表3可知,各項目的優(yōu)劣次序:A3?A2?A1?A5?A4,即第三處地下車庫A3融資風險相對較小,比較適合該城市的規(guī)劃發(fā)展。
本文在基于IFS與TOPSIS法的基礎上,對于PPP模式下的城市基礎設施融資風險評價的研究主要解決了以下3個問題:
(1)客觀性。由于PPP模式下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融資風險的評價指標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本文采用了直覺模糊集的形式來構建評價矩陣,然后用TOPSIS法進行排序,避免了專家由于專業(yè)知識限制而產(chǎn)生的評價主觀性。
(2)全面性。本文在遴選評價指標構建評價體系時,對現(xiàn)有的關于融資風險評價的文獻做了大量總結,并結合PPP模式下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的特點,從多個方面對評價指標進行了篩選。
(3)適用性。本文創(chuàng)造了一種在模糊語言環(huán)境下,運用TOPSIS算子對設施項目進行排序的方法,并通過實證研究更好地說明了該評價方法對于PPP模式下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融資風險評價的適用性。
“客觀性”“全面性”和“適用性”的實現(xiàn),使得基于IFS和TOPSIS法的城市基礎設施PPP項目的風險評價更為科學合理,為政府將PPP模式應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 胡 麗, 張衛(wèi)國, 葉曉甦. 基于PPP模式的城市基礎設施融資風險識別研究[J]. 甘肅社會科學, 2011, (1): 234-237.
[2] 向鵬成, 宋賢萍. PPP模式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風險評價[J]. 工程管理學報, 2016, 30(1): 60-65.
[3] 王慧莎. 基于PPP模式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融資風險研究[D]. 長沙: 中南大學, 2012.
[4] 王守清, 柯永建. 特許經(jīng)營項目融資(BOT、PFI和PPP)[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
[5] 王 哲. 城市公共基礎設施PPP項目的融資模式研究[J]. 當代經(jīng)濟, 2016, (13): 20-21.
[6] 李凱風. 城鎮(zhèn)基礎設施建設PPP融資模式風險管理研究[J]. 求索, 2016, (1): 109-113.
[7] Fischer K, Leidel K, Riemann A, et al. An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RMS) for PPP projec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 2010, (15): 260-282
[8] Xu Y, Yeung J F Y, Chan A P C, et al. Developing a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PPP projects in China—A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approach[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0, 19 (7): 929-943
[9] Grimsey D, Lewis M K, Darrin. Evaluating the risks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2, 20(2): 107-118
[10] 張 萍, 劉 月. 城市基礎設施PPP模式下融資風險水平度量研究[J]. 工程管理學報, 2015, 29(2): 65-70.
[11] 莫呂群, 陳振東, 郭霽月, 等. 基礎設施PPP項目融資風險分析與案例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 2016, 30(5): 71-76.
[12] 孫榮霞. 基于霍爾三維結構的公共基礎設施PPP項目融資模式的風險研究[J]. 經(jīng)濟經(jīng)緯, 2010, (6): 142-146.
[13] 李公祥, 尹貽林. 城市基礎設施項目PPP模式的運作方式選擇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13(1): 50-58.
[14] 陳 波, 徐成桂. PPP融資模式的風險分配方法[J]. 交通科技與經(jīng)濟, 2011, (1): 126-128.
[15] 王雪青, 喻 剛, 王佳冰. 高速公路項目融資風險的動態(tài)灰色模糊評價[J]. 重慶建筑大學學報, 2008, 30(5): 81-85.
[16] Atanassov K T.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J].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86, 20(1): 87-96.
[17] Hwang C L, Yoon K. Multiple Attributes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M]. Berlin: Springer, 1981.
[18] Zadeh L A. Fuzzy Sets[J]. Information Control, 1965, 8(3): 338-353.
[19] 徐澤水. 直覺模糊信息集成理論及應用[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8.
[20] 馬義飛. 地下車庫爭議與城市停車難解決方案[J]. 建筑經(jīng)濟, 2008, (s1): 14-16.
[21] 俞 泳, 盧濟威. 廣場地下車庫與城市行為[J]. 城市規(guī)劃匯刊, 1998, (6):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