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翼孫明泉張士英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決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黨的十九大開幕會上,當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說出這句話時,李新民代表激動得熱淚盈眶。
從“我為祖國獻石油”,到“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有著十多年率領鉆井隊伍海外打井經(jīng)驗的李新民,對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大慶油田DQ1205鉆井隊所經(jīng)歷的“苦、難、險”有著深切體會。為了參加黨代會,李新民從動蕩中的伊拉克哈法拉油田趕回,他牽掛著還在鉆臺上工作的工人們,他說,“大慶就是全國的標桿和旗幟”,這是激勵我們石油人的強大精神動力。
“我1967年出生在黑龍江省泰來縣的偏僻農(nóng)村。1990年中專畢業(yè)后,幸運地來到王進喜生前所在的1205隊工作,2003年成為1205隊第18任隊長。23年的時間里,我沒有離開過1205隊,石油鉆井基層隊的各種崗位我?guī)缀醵几扇?。每到一個崗位,我都讓自己的技術(shù)過硬?!?月20日,記者在采訪“新鐵人”李新民時,他用樸實的話語概括了自己20多年的工作歷程。
身材敦實、語言樸實、目光沉穩(wěn),很多石油人說,李新民與鐵人王進喜有著極高的“相似度”,都是當之無愧的“硬漢”。
作為鐵人隊的帶頭人,在苦臟累活面前,李新民總是搶在先;遇到危險和困難,他總是沖在前。擔任隊長以來,李新民每年有270多天盯守在井上,有2800多小時跟班作業(yè)。
在李新民的帶領下,1205鉆井隊不斷創(chuàng)造新輝煌。2003年,首次打出叢式定向井;2006年,以提前20天的戰(zhàn)績,完成了大慶油田首口長水平段取心井施工任務,成為一支具備多種井型施工能力的鋼鐵鉆井隊。
2006年3月,李新民帶領1205隊進入蘇丹。在5年多時間里,先后創(chuàng)出23項高指標和新紀錄,兩度獲得蘇丹政府授予鉆井施工隊伍的最高榮譽“PDOC杯”。
2010年10月,中國石油中標伊拉克戰(zhàn)后石油第一標,李新民被選派到哈法亞油田,負責大慶鉆井項目。由于連年戰(zhàn)亂,伊拉克油田設備毀壞嚴重,許多油井只有30多年前粗略勘探的地質(zhì)資料。他組織團隊成員查找資料,分析地質(zhì)情況,加強與甲方的技術(shù)交流,認真落實施工方案,每天穿著20多斤重的防彈背心,戴著重重的鋼盔,在拿著沖鋒槍的安保人員的護送下,坐上防彈汽車,往返于工地。他們的隊伍只用47天就成功打完3167米的水平井,比設計節(jié)省了19天,一舉創(chuàng)出哈法亞地區(qū)的鉆井新紀錄,為哈法亞油田提前15個月完成一期目標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新民說:“12年的海外實踐,使我深刻認識到,‘打鐵還需自身硬’,按照十九大報告中說的要培養(yǎng)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zhàn)略人才的要求,我們要著重培養(yǎng)三支隊伍,即懂法律、懂國際規(guī)則和標準的商務人才;懂技術(shù)、懂經(jīng)營的管理人才;懂裝備流程、標準化操作的高級技能人才,這是我們在國際市場站穩(wěn)腳跟的關(guān)鍵和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