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帶萍
【摘 要】《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條對食品的定義如下: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食品衛(wèi)生與安全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近幾年來,一些食品安全的惡性事件時有發(fā)生,隨著食品加工過程中化學品和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涌現。盡管現代科技己發(fā)展到了相當水平,但食源性疾病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嚴重地危害著人民的健康,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最關注的衛(wèi)生問題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問題本身的嚴峻性而言,重視并大力解決好這一問題依然迫在眉睫。
【關鍵詞】食品安全隱患;現狀;食源性疾??;監(jiān)管狀況;建議
一、前言
中國有句話: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中國還有句話:病從口入。食品問題直接關系公眾健康,因此,重視食品安全已經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視和認知度有所提高,為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應明白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各級有關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制定嚴格的食品安全技術法規(guī)和標準增強對食品生產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控制,加強對食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廣泛實施從“龍?zhí)锏讲妥馈钡娜藤|量管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與時俱進,這在當前尤為重要和迫切。
二、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1.長久以來,關于種種劣質食品的報道幾乎成了我們隔三岔五就能在媒體上看到的一個主要話題。比如說關于劣質奶粉、劣質面粉、劣質大米、劣質豆制品、染白粉絲、注水肉、蘇丹紅還有現在正搞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我們可以列出長長的一列名單。這些頻頻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對消費者來說已不再陌生。各級監(jiān)管部門針對于此的執(zhí)法檢查,也始終沒有停止過,而且還會在每年的元旦、春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前加大執(zhí)法檢查的力度,在2007年還進行了全國食品安全隱患大排查。并相繼制訂了各種法和條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wèi)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廣東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可見我國對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著鐵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年來,各級監(jiān)管部門的工作不可謂不努力,但劣質食品依然層出不窮,正如緊接著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斷曝光,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時時令我們提心吊膽。這些問題從而導致了我國食品生產行業(yè)的發(fā)展非常不均衡。
曾在我國發(fā)生兩起食品安全事例
2.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發(fā)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發(fā)的甲肝大流行事件,當時患者達31萬例,造成不少人員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經濟損失慘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發(fā)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該事件對我國禽肉的出口影響很大。
3.近年來,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頻頻發(fā)生,其數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趨勢。如2001年發(fā)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塊”案件;重慶市“毛發(fā)水”醬油案件;廣東省劣質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魚中毒案件;內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天津市輸液瓶灌裝醬油案件;江西省病死豬肉加工食品案件;重慶市非法加工偽劣食品案件。從各種案例和數字來看,足以讓我們觸目驚心,這個定時炸彈就在我們身邊,隨時爆發(fā)。因此對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數,讓我們食得安全,食得放心,這些工作刻不容緩。
三、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主要因素
(一)存在的安全隱患
1.農產品種植和食品加工時操作的不當所造成,濫用農藥、化肥,加工過程受污染等。
2.我國目前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原有制度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明顯有些“力不從心”,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當前法律的盲點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謀取不法利潤。
3.當前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觀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險,此外,當前社會“金錢至上”“利潤第一”的道德觀無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二)、從導致疾病和中毒產生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隱患的成因
1、化肥、農藥等對人體有害物質殘留于農產品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殘留于禽、畜、水產品體內
3、重金屬污染
重金屬污染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非常嚴重,它屬于化學污染的范疇。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超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經質量技術監(jiān)督部門檢測,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劑“過氧化苯甲?!?;在腌菜中超標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飲料中成倍超標使用的化學合成甜味劑等等。
5、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極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毒素主要來源于自然界,如近年來我國頻繁出現“毒大米”事件,即為黃曲霉毒素污染。
6、濫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物酸氫鈉等等。
7、食品制造使用劣質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質原料給食品安全造成極大隱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溝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8、病原微生物控制不當
在我國,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fā)生,尤其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節(jié)更容易發(fā)生。
(三)、從食品安全監(jiān)管狀況和經營者素質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隱患存在的因素
1、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不完全
2、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問題
3、企業(yè)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4、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規(guī)制、職能
造成食品市場秩序混亂的另一深層動因就是出現間斷,也就是說政府規(guī)制、職能未夠完善,執(zhí)法強度還未夠。
四、加強食品安全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農田到餐桌”監(jiān)管、加強食品檢測檢驗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中,檢測工作應當緊隨標準的修訂不斷完善。檢測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huán)節(jié)中內部自我監(jiān)控和外部監(jiān)督,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驗檢測應向高技術化、速測化、便攜化以及信息共享邁進。
(二)、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理順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系,加強監(jiān)管力度。及時更改和修訂過時的法律法規(guī),要做到與時俱進。加強“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加強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科學確定食品標準制定原則和依據,增強標準的可操作性;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等各類認證的法律地位;加強劣質產品召回制度,為查處和銷毀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據。
(三)、建立順暢的食品安全信息網絡。建立良好的質量信號傳遞機制,有助于解決食品質量的市場失靈。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訓,使公眾擁有完全充分的信息來權衡利益風險進行選擇。建立各類食品營養(yǎng)信息數據庫,對消費者、生產者和食品系統從業(yè)人員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訓與教育。
(四)、多種手段綜合運用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監(jiān)管外,還要注重從經濟和技術等層面上共同推進。
【參考文獻】
[1]謝敏,于永達.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7(21).
[2]李新生.食品安全與中國安全食品的發(fā)展現狀[J].食品科學,2008(02).
[3]郝記明,馬麗艷,李景明.食品安全問題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04(02).
[4]湯天曙,薛毅.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和對策[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