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yīng)該將學生的思想情感充分調(diào)動出來,讓學生認真傾聽,使其能夠和文章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從而烘托出課堂氣氛,在情理交融的氛圍中朗讀,才能最大化地發(fā)揮出課堂教學的效果。其次,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將學生的活潑因素充分地利用到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shù),再加上圖片、錄音素材、教師的肢體動作和神態(tài)語言,能讓學生輕易地融入學習材料中。比如,在講《江南》這節(jié)課時,將教學課件放出來,然后播放錄音,讓學生被美好的意境所感染,產(chǎn)生非常強的臨場感,認真傾聽教材內(nèi)容,身臨其境地感受江南的美,進而更好地學習知識。如果沒有情境教學,學生很難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學的美,所以最后,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建情境,營造“傾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真正融入知識當中。
傾聽是課堂聽講的基礎(chǔ),教會學生聽課的技巧,能夠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將課堂重點找出來,找到新的知識內(nèi)容。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傾聽,需要學生能細心、耐心、認真聽講,能夠?qū)⒆⒁饬性谡n堂上。大多數(shù)學生都更喜歡表達而不是聽別人說,這時教師就應(yīng)該明確地告訴學生,“傾聽”也是課堂目標的一種,在“傾聽”的過程中也能有很多收獲。例如,在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教師范讀之前給學生提出“傾聽”任務(wù):“課文中哪些語句體現(xiàn)了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誼,請畫上波浪線。”這樣,學生在傾聽老師讀課文的過程中會集中注意力,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與理解,傾聽也就更有目標和效率。
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學會傾聽”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應(yī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通過為學生設(shè)計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來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傾聽不只是用耳朵去聽,更是要用心去體會,鍛煉學生的傾聽能力需要在長期的練習中逐漸形成。在傾聽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做到“四心”:細心、耐心、虛心、用心。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在課堂上大聲地將課本內(nèi)容讀出來,讓學生從講述者的角度理解傾聽的含義。讓學生將學習任務(wù)當做興趣愛好來完成,將課堂變成師生交流合作的平臺,這樣就能使教學環(huán)境有很大改善,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課堂評價對教學活動具有促進作用。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地思考,將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表達出來。學生只有在有疑問的時候,才能進行深層次的傾聽,在傾聽當中思考。教師要教導學生熟悉文中的重點詞句,掌握閱讀技巧,感知精彩語句,擴展學生的知識范圍,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語言文字理解能力。教師的積極評價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傾聽興趣,如果能吸引學生對同學的互評,則更有利于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教師點名學生朗讀《望廬山瀑布》,學生完成后教師評價:“讀得很流利,吐字很清晰。哪位同學還能在老師的基礎(chǔ)上給這個同學的范讀進行評價?”生1:“非常順暢,但是我覺得要有適當?shù)耐nD。”生2:“語調(diào)要有起伏,才能讀出磅礴的氣勢?!薄瓗熒o學生的正反評價客觀而中肯,既對學生的長處進行了鼓勵,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又對學生的不足進行了指正,有利于學生的提高。同時,評價的同學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能夠反思朗讀技巧,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會傾聽”課堂學習習慣,能夠展現(xiàn)出小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應(yīng)優(yōu)化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習慣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主動去聽,主動思考,養(yǎng)成良好的小學語文學習習慣,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1]李 順.學會傾聽——語文課堂不應(yīng)遺失的追求[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版),2015(28).
[2]許楠屏.立足語文課堂 提升學生的傾聽能力與素質(zhì)[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