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爽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意識也在不斷覺醒,意識的覺醒也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fā)展。起初為了生計,繪畫是一種“巫術”;再來為了生活,繪畫是一種“手段”;現在為了藝術,繪畫是一種“精神”。這種藝術精神正帶動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在它們相互影響下生存著。而具象油畫與抽象油畫正是它們相互影響下的產物。文章通過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分析不同時期對具象油畫與抽象油畫的影響,并將兩種表現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它們的異同。
關鍵詞:抽象;具象;表現形式
一、具象油畫與抽象油畫的發(fā)展
(一)具象油畫的形成與發(fā)展
具象藝術可以說是,藝術家面對人文或大自然的真實寫照。藝術家們試圖縮小畫布上所要表達的物象和他們視覺中現實生活物象的差距。描繪出的藝術形象基本與藝術家所看到的實體相似或相近。
具象油畫的發(fā)展和形成要從大方向來訴說,因為具象油畫是在具象繪畫的大發(fā)展下形成的。它的發(fā)展歷史在畫壇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絕大多數的繪畫作品都可以屬于這一范疇,主要包括從寫實主義繪畫、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主義繪畫、以及表現主義繪畫,在其中都可以看到具象繪畫留下的影子。我們可以先從寫實主義繪畫入手了解它的發(fā)展歷史。但是在這里另外要強調的就是古希臘時期的雕塑,古希臘的雕塑為后來具象寫實主義繪畫的發(fā)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雕塑家將古希臘悠久的神話傳說作為雕塑創(chuàng)作的靈感。藝術家將現實中人的形象和他們腦海中神的形象相結合,認為神和人有共同的性格和理想,所以表現出的藝術形象和現實中的人體比例相似,有時會等比例放大或縮小,并賦予更為理想的藝術形式。在古希臘雕塑的影響下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主義繪畫更加大方光彩。藝術的發(fā)展必然會受到時代的影響和制約。藝術家們的意識受到資本主義的沖擊開始覺醒,人的意識開始遠離神論和宗教的束縛,思想上開始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本,認為人類是自由存在的,不應依附在神的世界里。藝術家在繪畫作品里添加了血肉和人性,有了自己的思想精神在里面,還將景色、建筑和人物相結合。人們在現實中可以看到的自然景象和社會現狀可以在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到了17、18世紀,藝術家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他們仍然受到宗教的制約。為了滿足統(tǒng)治者的需求,出現了多種繪畫風格。如,肖像畫、風俗畫、靜物畫、歷史畫等,皆取材于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形象,藝術作品逐漸世俗化。19世紀的法國,藝術家們開始對宗教和神論的制約強烈反感,開始表現親眼看到的景象和人物,這種藝術表現手法一直流傳至今,隨著時間發(fā)展具象油畫到現在也非常盛行,并傳入了各個國家,也包括中國。在中國具象油畫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家們已不再固執(zhí)于寫實的純繪畫,而是將西方的繪畫和中方的意象相結合,從現實生活景象里提煉虛構的意象,再從現實出發(fā)點出發(fā),與以前的寫實主義相比無論是在繪畫創(chuàng)作意念上還是表現手法上,彼此之間都是迥然不同的。就是在這樣的發(fā)展下中國出現了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大師,如羅中立老師、忻東旺老師、劉小東老師、何多苓老師等。他們的藝術作品在描繪現實生活中人物景象外還加入了自己主觀的藝術思想,使畫面看上去更加生動并賦予了藝術作品生命力。
(二)抽象油畫的形成與發(fā)展
抽象往往是相對于具象來說的,一般來說只要非具象的藝術作品就都是抽象藝術。抽象藝術是主觀對客觀事物加以理解創(chuàng)作,有的藝術作品還可以看到客觀事物的外觀,有的則完全拋棄。
西方的抽象藝術其實從原始古代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了,它們大多以線描的形式出現在洞窟壁畫和彩陶等裝飾品上,通過變形和夸張的手法表現出所畫物象的神韻。只不過在當時并沒有出現“抽象”這個詞匯?!俺橄蟆彼囆g最早被大家所公認是來自20世紀康定斯基的作品中。他擺脫了文藝復興時期遺留下來的單一繪畫模式。相比之前的畫風,康定斯基更加大膽,他將不規(guī)則圖形組合在一起,添加了強烈的色彩對比,組成了一幅幅耐人尋味的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康定斯基不光在實踐上有成就,還在理論上也給后來的抽象藝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世紀上半葉的繪畫作品都可以被稱作是抽象作品,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主義、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主義等,都受到了康定斯基的繪畫影響。野獸主義在抽象藝術中更偏向于色彩抽象,如《紅色的和諧》最突出色彩的抽象表現。立體主義則更偏向于幾何的抽象,如《格爾列卡》最突出幾何的抽象表現。包括后來的風格派、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都屬于幾何抽象主義畫派。這些抽象表現手法甚至對后來的建筑和雕刻都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中方的抽象油畫發(fā)展相比于西方來說發(fā)展得靠后一些,因為它是后流入中方的藝術作品,是在西方抽象理論成熟后才開始的。中國的藝術家臨摹了西方大量的藝術作品,并在實踐中將西方的繪畫手法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這一過程不但使中國傳統(tǒng)藝術得到了發(fā)揚,也使中西方藝術得到了融合,這也是中國最早的一次藝術革新。在政治革命的驅使下,抽象藝術經歷了一段空白期。空白期后,由于老藝術家留下的實踐經驗為后來抽象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國抽象油畫也在思想與新文化的氛圍下,探索出了新的發(fā)展趨勢。
二、具象油畫與抽象油畫表現形式的異同
同時代背景下,藝術作品有共同的表現形式。原因是藝術家們擺脫不了社會和環(huán)境帶給他們的影響和制約。不同時代背景下,表現形式開始多樣,或主觀或客觀,或夸張或寫實等,它們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它們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著,但唯一不可磨滅掉的是它們都學會了順應時代的潮流,只有這樣具象油畫和抽象油畫才可永久屹立于畫壇上,不被時間沖刷掉。
具象油畫和抽象油畫的不同之處在于,藝術家在真實地還原物體的形象基礎上加以藝術性的表達。通過造型、空間、色彩和筆觸的變化將具象油畫和抽象油畫加以區(qū)分開來。在觀賞作品時觀賞者最先看到的應該就是作品的造型,在造型上具象油畫和抽象油畫各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通過造型的變化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品傳達的審美情感。具象油畫發(fā)展至今,藝術家們始終追求嚴謹和精美,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他們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加以主觀化,從而形成具有自己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和17、18世紀的歐洲繪畫作品為代表。達芬奇的代表作品《蒙娜麗莎》,作品通過嚴謹的造型,精美細致的描繪。觀賞者可以感受到畫面里人物的高貴與典雅。魯本斯的代表作品《搶劫留西帕斯的女兒》,畫面中造型夸張,動勢強烈,描繪出搶劫時的激動場面。突出人物畫中造型的重要性。抽象油畫追求的則是夸張和不規(guī)則。藝術家們更加注重自己的主觀情感,在繪畫作品里表達出本人對客觀事物的看法。以20世紀的繪畫作品為代表,畢加索的代表作品《格爾尼卡》,畫面造型多樣而夸張,采用了不規(guī)則的表現手法,突出了畫家面對戰(zhàn)爭到來時的感受。
在空間上,具象油畫從平面逐漸走向立體,抽象油畫則是從立體逐漸走向平面,從靜止到運動的一個變化過程。在空間上具象繪畫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家奇馬布埃的作品。奇馬布埃是喬托的老師,他的繪畫作品可以說是人物畫從平面到立體變化的一個開端,在他的畫面里可以看到有空間的變化,但是又不是那樣的明顯,人物是趨向平面的。抽象油畫在空間上不同于具象油畫,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是20世紀時期未來主義畫派代表人物巴拉創(chuàng)作的《鏈子上一條狗的動態(tài)》和達達主義代表人物杜桑創(chuàng)作的《下樓梯的裸女:第2號》。具象油畫如果要表達狗和裸女會將物體以定點的形式直接畫在畫布上,而巴拉和杜桑兩位抽象藝術家則是將定點視覺效果轉化為動點視覺效果,使畫面看上去是一個動態(tài)的,觀賞者在畫面里可以看到藝術家所要表達運動發(fā)生的起始關系,也突出了藝術家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的創(chuàng)新。
在筆觸上,具象油畫是從細膩平滑逐漸走向凹凸不平。將《搶劫留西帕斯的女兒》和《雪山》進行對比可很容易地觀察到筆觸上的變化。抽象油畫則是從凹凸不平逐漸走向細膩平滑。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家將兩者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
在色彩與情感上,文藝復興時期具象繪畫的色彩表現多為暗淡低迷且單一,在一定的空間里藝術家對現實的物象進行描繪,當時的色彩完全都是為了造型和空間服務的。藝術家的情感也都在視覺的物象里,為了統(tǒng)治者的喜好而服務著。但在印象畫派出現之后,色彩有了獨立性,藝術家的情感也有了獨立性,有他自己的展現模式。對于當代的具象油畫來說,色彩的變化是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在繪畫的表達中不可缺少的。與具象油畫相比抽象油畫的色彩表達則是從一開始就絢爛且多樣的。藝術家通過色彩表現出內心的感受,例如野獸派畫家馬蒂斯創(chuàng)作的《紅色的和諧》應該是最能表現抽象油畫在色彩上的情感表達。對于這件作品馬蒂斯這樣解釋到:“我所夢想的是一種平衡、純潔、寧靜、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令人沮喪的題材的藝術作品?!睆倪@段話中更加說明了作品中馬蒂斯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結語
具象藝術是人類用記錄視覺印象的一種語言溝通方式,藝術家見面對自然,選擇性的描繪出他們所要熟記的形象,將其中與人發(fā)生密切關系的形象定式化、符號化甚至模式化,是他們溝通與交流的目的,奠定了視覺印象在具象繪畫領域的地位。抽象藝術則是用記錄思想印象的一種語言溝通方式,是藝術家和觀賞者靈魂的碰撞,然而真正可以擦出火花的少之又少。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必須追隨上它的發(fā)展腳步才可不被這個時代拋棄。抽象油畫也好,具象油畫也罷,都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它們有這個時代無法代替的,那就是它的靜止性,也有很多東西是無法比及的,畫是同一幅畫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卻會產生不同的藝術靈魂相碰撞,這也是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丁寧.西方美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何洪川.當代意象油畫的表現形式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
[3]劉毅夫.意象油畫的民族文化內涵和詩意魅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7,(07).
[4]李玲.守望與擴展:中國當代意象油畫研究[D].山東大學,2011.
[5]尚輝.意象油畫百年[J].美術,2005,(06).
[6]王漢雙.意象油畫語言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2,(07).
作者單位:
吉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